达斡尔族两首乌钦音乐分析
2014-10-21刘志国孙颖
刘志国 孙颖
【摘要】“乌钦”是达斡尔族一种重要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本民族以及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原始的口耳相传、耳濡目染的传承方式渐渐随着时代的推移而有所改变,这也为乌钦音乐的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乌钦”不但是达斡尔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中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它的传承与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乌钦;民族民间艺术;迭斡尔族音乐;梅里斯;何庆
达斡尔族,现主要生活在中国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内蒙古海拉尔辖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鄂温克旗、新疆伊犁四方言区。“达斡尔”的意思是“山沟里的人”,有语言无文字,达斡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支。生产方式以耕种、养畜、狩猎、捕鱼为主。其人口不多,但在17世纪到20世纪初,为守卫祖国的北方疆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第一个中俄平等条约——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奠定了基础;之后,在统一中国的事业与屯田戍边等方面,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譬如18世纪,为巩固西北边陲的安宁,清政府調遣万里之遥的布特哈地区的达斡尔人,携家带眷用勒勒车跋涉一年多才到达新疆伊犁,这在世界上也属罕见之举。
达斡尔族属于北疆田园文化,作为嫩江流域的拓荒者,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其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多样,主要有詹达勒、“哈库麦勒”歌舞、“乌钦”、萨满(达斡尔语为珲图勒或也勒根)。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文化馆现有两项国家级保护名录,第一个是“哈库麦勒”歌舞,第+就是“乌钦”。
乌钦是达斡尔族民族民间叙事题材的一种曲体,以唱为主,结合了说白。此称谓来源于清代初期的满族,达斡尔文人吟诵满文或蒙文的韵文诗、散文诗,就有了乌钦的诞生。由于方言缘故,梅里斯地区的“乌钦”在莫力达瓦旗被称为“乌春”,但它们的艺术形式是基本统一的。乌钦表演时大多为一人说唱或伴以四胡自拉自唱。其结构形式多以分节歌式呈现,即一曲多词,反复而成。曲调也主要建立在民族五声调式基础上。每部乌钦长短不一,短的几分钟,长的甚至可以几天几夜。其内容也比较广泛,涉及神话传说、爱情婚姻、礼仪风俗、民族历史等。
笔者于2014年3月9日来到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文化馆,在馆长鄂中群先生的介绍与引荐下,认识了乌钦表演艺术家何庆。何庆,1970年生,达斡尔族,乌钦传承人,是已故乌钦国家级传承人那英泰唯一的弟子,也是黑龙江地区唯一能够自拉自唱的乌钦青年表演艺术家。此次他表演了两首乌钦音乐:一首是《马上的哥哥你在何方》,另一首是《少郎和岱夫》,并自己演奏低音四胡。
《马上的哥哥你在何方》是一首情歌,表达了妹妹对外出哥哥的思念之情。故事中她不时开门向远方张望,但却空无一人,忧伤的情绪犹然而生。伴着何庆的表演,给人强烈的画面感。整个歌曲是由两个对比乐句组成的单一部曲式结构,呈示后反复两次,并更换了歌词,体现了分节歌式的结构特点。歌曲以2/4拍为主导,调式调性建立在c徵基础上。开始以四胡为引,形成了(5+6+8)的三句式结构特征,最后以主音收束。这三句呈明显的顶针句式特征,即上句尾音为下旬的始音,这种典型的手法特征在中国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经常予以应用,并与展衍的发展手法相结合。引子后人声开始进入,作为伴奏的四胡与人声的旋律基本相同。第一句落在了调式的属音上,第二句落在主音上,形成了问答式的呼应关系,最后补充变尾声,反复第二句的后半句结束。纵观整首歌曲,旋律组成多以二三度级进为主,并形成弧形线条。其中在第7小节和25小节处,下行跳进的小六度音程F-A,第12小节与第28小节的下行跳进的八度音程C-C,形成了独有的特性音程,体现了达斡尔族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
《少郎和岱夫》讲述的是少郎和岱夫兄弟二人反抗封建军阀的故事。全曲形式与《马上的哥
哥你在何方》一样,采取了分节歌式的架构来组织音乐。开始也是由四胡引出,形成了(5+5+3+4)的四句式结构特征,c宫调式。歌曲的主体部分是由4个乐句(4+4+4+4)构成的方整性乐段。后两乐句具有合尾式句式特征,即异头同尾,增强终止感。曲终同样重复最后一句,补充变尾声。这首歌曲的旋律音程也是主要由二三度级进为主,弧形旋律线条。在歌曲主体部分虽未出现有特征的音程,但在引子的12小节处,依然出现了下行小六度音程的跳进C-E,体现出达斡尔族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音调特点。
将两首歌曲进行横向比对,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首先,调式上主要采用民族五声音阶,偶尔加入偏音;其次,旋律音程以二三度级进为主,特征音程为下行小六度跳进;再次,旋律形态基本以弧形为主,音域在一个八度左右;最后,多以分节歌式的单一部曲式组织音乐结构,二句式或四句式,四胡为引,补充变尾声。
《马上的哥哥你在何方》与《少郎和岱夫》这两首乌钦音乐在达斡尔族民众中非常受欢迎。其曲调婉转流畅,故事生动感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这种经典的民族民间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习俗的改变,即达斡尔族已不单纯的游牧渔猎,而是逐渐被农耕取代,其早期诞生及表演的环境逐渐消失,加上没有文字记载,过去仅散存于汉、满、蒙、俄文的资料中,没有集中的资料库,更没有专设的资料馆,所以给乌钦音乐的整理以及传承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任重道远。如今,相关专家、学者积极地参与到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建设中,进行挖掘、收集、整理、抢救、创作、传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梅里斯区文化馆面对社会定期开设民族民间艺术培训班,同时也将这种艺术形式渗透到中小学的教育中,为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种古老的艺术也慢慢与时代相结合,幻化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