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及研究方法综述

2014-10-21高卫张电学雷利君刘杰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33期
关键词:粮食产量研究方法综述

高卫 张电学 雷利君 刘杰

摘要 粮食产量是社会稳定、经济增长研究的一个亟为重要的领域。随着对经济可持续增长模式的渴求,农业界、经济学界更加关注粮食产量的研究,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该研究重点回顾国内学者对中国粮食产量因素的研究历程,总结不同模型计策粮食产量因素中的优势与不足,同时对研究成果做了简要的评述,最后对我国粮食产量因素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3-11954-02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委2014年度科研计划项目(5075232089/010);北京农学院促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项目(5095237001/031),北京农学院促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专项计划(BNRC&YX201417)。

作者简介 高卫(1989- ),女,北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作物领域。*通讯作者,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土壤生态研究。

收稿日期 2014-10-14

“粮满仓,安天下”。粮食乃人类生存之本,粮食安全生产是农业的关键,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国,确保粮食的安全对稳定社会及经济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粮食生产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给予人类最为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人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给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国内学者对粮食产量领域做了许多开拓性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粮食产量呈曲线波动趋势。许多学者从多种角度、多个因素对粮食产量进行分析,运用的理论与方法各具一格。笔者对已有的粮食产量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目的是了解要解决的粮食产量相关问题,以更好地加强有针对性的粮食产量因素研究。

1 国内粮食产量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粮食产量因素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沈吾爵较早地开展了我国粮食产量问题的研究[1]。李振安等首先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分析中国粮食产量因素中[2],促进了该方法在国内的普及和推广,进而掀起学者们研究粮食产量问题的高潮。我国目前关于粮食产量的分析,多数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之上,主要运用灰色系统理论、C-D生产函数、回归分析等模型进行研究。

1.1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粮食产量因素的研究

李振安等利用1958~1989年粮食产量以及能够影响的因子数据进行灰色动态分析[2],发现这32年来造成粮食低迷趋势的主要原因有3点:降水量、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李启宇等对四川省1996~2003 年粮食单产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3],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化肥投入量、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单位面积财政支农支出和未受灾面积比例是影响四川省粮食单产的4个重要因子,其次是单位面积机械總动力,再次是单位面积地膜用量。赵鹏等对省、市、县3级领域的粮食产量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4],认为影响产量因素首位是播种面积,其次是农用化肥施用,再次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尹世久等将1991~2005与2006~2010年粮食产量因素进行对比分析[5],前一时段的结果与赵鹏等的一致,后一阶段影响产量首要持平因素是播种面积和化肥投入量。郭志勇等将1985~2007年中国粮食产量分3个大阶段研究其影响因素,对每一阶段中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诸因素进行关联动态分析,发现不同时期气候因素制约、土壤质地以及播种模式的不同都会出现不甚相同的粮食产量因素[6]。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制约粮食产量因素也在变动。刘利花研究了1999~2011年粮食产量因素,其分析结果否认尹世久等[5]的研究结果,就此表明耕地面积和市场需求是影响粮食产量的最重要因素,而不是农用化肥以及播种面积等因素;以2003年为分割点,粮食产量增长趋势是前降后升。

1.2 利用C-D生产函数对粮食产量因素的研究 粮食产量是衡量社会经济稳步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加强粮食生产力的研究对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制度合理配置资源以及防止出现产粮增收泡沫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学者利用该生产函数对粮食产量研究做出了卓越成果。例如杨青等利用C-D生产函数的间接计算法以及有无项目比较的直接计算法,考察陕西省1980年以来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7],结果表明,农用机械化对种植业产出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达到增收效果。肖海峰等依据各个影响因素的生产弹性和贡献率来分析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8],发现播种面积仍是粮食生产中对产量提高制约性最强的因素,扩大播种面积是提高粮食量的最有效途径,粮食播种面积每增加1%,就可导致粮食产量增长0.879%,粮食播种面积如果波动较大,粮食产量变化幅度将比较明显,在粮食需求持续上扬的情况下,需要切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王玉斌等根据1978~2004年中国粮食生产相关数据构建了粮食产量波动影响因素实证模型[9],结果发现投入变动对粮食产量波动有同向影响,经济作物比较收益情况对粮食生产有反向作用,粮食本身收益情况并非影响生产的关键因素,粮食生产对气候等自然条件依赖性较强。排除以上影响粮食增收因素外,粮食生产也受农村劳动力的制约,地少人多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滞留在农村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抑制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的增长,给农村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魏津瑜等通过对1985~2005 年中国粮食产量的分析[10],计算出各个影响因素对粮食产量的产出弹性,明确了劳动力过剩制约粮食增收这一观点,并表明水资源对农业生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3 利用回归分析法对粮食产量因素的研究 王俊河等对黑龙江省粮食总投入量与规模进行了讨论[11]。曹宝明等对1949~1993年中国粮食产量波动状况展开研究,得出要素的供给与配置是影响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12]。谢杰利用1978~2004年中国粮食生产相关投入要素数据,并考虑农业改革的政策影响,通过逐步回归和加权最小二乘回归等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了一个统计特征合理的中国粮食生产函数[13],分析发现:土地和化肥使用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主要要素,并认为在土地、化肥施用以达极限的背景下,技术进步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新的途径。郭淑兰通过对中国1989~2005年粮食市场结构特点的分析[14],认为中国粮食产量的增长主要依赖于产能的扩张,而非引致价格;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对粮食生产性因素的测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改进。任育锋定量分析了1978~2009年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15],结果表明,自然灾害对当年粮食生产影响较大,提出了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平台的建设、推进农田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粮食市场建设的对策建议。张中文认为1990~2008年中国粮食产量的变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价格指数、种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显著使粮食增产;成灾面积导致粮食减产;农业投入中有很大部分进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在短期内很难对粮食产量造成影响;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以及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同时造成了粮食产量的显著增加,农业劳动力与粮食产量呈负相关关系[16]。宋慧玲的研究结果表明,化肥投入、机械投入以及灌溉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由于技术进步减慢,“三农”问题突出,1997年之后粮食生产率的增长出现了递减,且技术进步已成为各个地区生产率差异的主要原因[17]。曲胜杰以1980~2011年粮食生产情况为样本分析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认为中国粮食产出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成灾面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化肥施用量和政策因素;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因素不显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灌溉效率过低和农业化经营规模过小[18]。

2 影响粮食产量的不确定因素

2.1 自然条件 气候变化是影响粮食生产生产和走进消费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频繁的干旱、低温冻害、收获期持续阴雨或强降雨等气象灾害以及粮食生长过程中频发、重发的病虫害对粮食安全稳定生产造成巨大威胁。近几年,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最关键因素是水源。2007年中国大部分粮食主产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旱灾害,部分地区发生了特大干旱灾害,给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以及城乡居民饮水造成了较大影响。2008年西北部地区严重干旱少雨、2009年整个北方旱情、2010年西南5省大旱、2011年以来的南旱北涝凸显出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制约中国粮食安全生产的最大资源性约束就是干旱缺水。需注意的是,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构成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大部分地区存在春旱夏涝的情况,全球气候变化引发冬季降水减少,加大了这一气象特征对中国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

2.2 政策因素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作用”。该政策使得粮食加工企业原料成本上升,给国家财政造成了一定负担,导致糧食库容紧张,拉大国内外粮食差价。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对此,中国已经展开对大豆、棉花的目标价格建立试点,并将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推广到其他农产品,如果目标价格与当前的收储价格相差较大,可能会导致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粮食产量下降。

2.3 贸易因素 进口继续冲击中国粮食市场,消费将持续增长,业界大多看好中国水稻、小麦玉米的进口前景。随着国内外市场联动性不断增强,未来国际市场变化也将对中国粮食市场进一步产生重要影响,从而粮食价格大幅度下跌,粮食生产萎缩。

3 简要评述及进研究展望

中国农业总投入因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中国粮食产量增长的测定,考察粮食增产的源泉以及动态分布,分析增产原因。关于粮食产量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日渐成熟,中国粮食产量分析的应用研究与现实的经济形势紧密结合,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对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调整都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但也应看到,中国粮食产量研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应成为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3.1 材料分析 对粮食产量因素分析方法的论述是最主要也是较为常用的3大方法,针对同一问题同一时段用不同的方法建立模型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与此同时,研究的年份与发表文献时间之差对社会进步的现实意义不大,其中可能是研究方法的适用性问题,也可能是投入要素的数据过于陈旧,指标因素提取过程繁琐等。这些问题有的学者研究过,但不够系统。因此,应加强研究方法的适用性精准性研究以及与之带来的相关问题的研究。

3.2 研究策略 由于粮食产量因素分析研究理论的方法多数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目前国内学者主要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应用研究。因此,要想对有效影响粮食产量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还应加强粮食有效生产率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例如,农业建设科学规划问题、技术进步的扩散效应问题、资源环境合理配置问题、粮食产量增产增效的内在机制问题等。

3.3 粮食有效生产力 粮食生产总动力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国家经济增长实力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但由于经济制度、市场机制、人文环境等因素的不同,粮食生产在国际市场内达到增产增效的可比性研究显然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未来应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沈吾爵.当前我国粮食问题的症结及解决的对策[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1988(1):91-96.

[2] 李振安,王谭章.灰色系统理论在粮食产量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3(3):59-63.

[3] 李启宇,张文秀.四川省粮食安全的消费需求与最少耕地保有量预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5):547-558.

[4] 赵鹏,陈阜,刘斌,等.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及其贡献率比较[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24(2):218-222.

[5] 尹世久,吴林海,张勇.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29(10):28-34.

[6] 郭志勇,彭亚拉,李蕊舟,等.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灰色关联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759-2760.

[7] 杨青,朱瑞祥,张捷,等.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贡献率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6):64-67.

[8] 肖海峰,王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6):45-49.

[9] 王玉斌,蒋俊朋,王晓志,等.中国粮食产量波动与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10] 魏津瑜,陈锐,刘曰波.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8(5):56-59.

[11] 王俊河,夏雨田.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总投入规模报酬变动趋势分析[J].农业科学综合系统研究,1994,10(2):95-96,160.

[12] 曹宝明,李全根,姜德波,等.中国粮食产量波动的状况·原因及影响分析[J/OL].http://www.doc88.com/p-906289669723.html.

[13] 谢杰.中国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9):36-40.

[14] 郭淑兰.我国粮食产量主要影响因素:理论与实证[J].生产力研究,2009(14):8-9.

[15] 任育锋.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809-11811.

[16] 张中文.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3):86-90.

[17] 宋慧玲.我国粮食产量分阶段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C]//2012年基于互联网的商业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美国科研出版社,2012.

[18] 曲胜杰.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2):27-30.

猜你喜欢

粮食产量研究方法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的驱动效应及其空间分异研究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天津游泳运动员思想政治现状调查与分析
组合预测法在我国粮食产量预测中的应用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