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对森林经营理念的影响

2014-10-21柯其燕涂慧萍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33期
关键词:森林经营思想观念行为

柯其燕 涂慧萍

摘要 森林经营不单纯是关于树木的问题,也是一个关于人的问题,森林经营建设与发展不仅关系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人与人之间冲突与协调。在森林文化中人是森林经营活动中的主体,发展过程中应强化人的认识发展。该文从人的思想文化、伦理观念以及行为出发,研究如何在森林经营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实现人本管理。旨在实现人与森林、社会的和谐共生,实现人与人由冲突到协调的转变,以期在如何更好地走森林可持续经营道路上获得启示。

关键词 思想观念;行为;森林经营;林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3-12005-04

Effects of People's Thoughts, Beliefs and Behavior on Forest Management

KE Qi-yan, TU Hui-ping*

(Department of Forest Management, College of Forestr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Abstract Forest management is not simply about the trees, but rather a question about people, fores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harmony of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but also more significant bearing on people-to-people interpersonal conflict and the coordin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boby of the forest management. Base on this, this article studies from people's thoughts, ideas, as well as conduct scientific on how to play human subjectivity in the forest management process, to achieve human-oriented management. Aiming at achieving the harmony of people, forests and community, and for people from conflict to reconciliation, hope to better help walk on the road for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Key words Ideas; Behavior; Forest management; Fore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簡介 柯其燕(1989- ),女,湖北黄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森林经理学和城市林业。*通讯作者,硕士生导师,从事森林经营理论与城市森林研究。

收稿日期 2014-10-16

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实现“人地共荣”,人类的各项活动都必须遵循竞争、共生以及自生三大原则,这三者有机结合,生态才能稳定和谐的发展[1]。要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也必须以人为本,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谋求人与组织、组织内部间,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协调,实现人地共荣。

但是在森林经营过程中,森林生态伦理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必要建立一种人与森林的道德关系。人与森林的道德关系是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承认森林具有自身的价值和权利,人类的道德关怀应该扩展到包括森林生物在内的森林生态系统,并以此约束人的行为,以维护森林的完整、美丽和稳定[2]。

在当今中国林业建设发展过程中,随着森林经营目标的改变,林业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摆脱只侧重于自然技术科学的传统束缚,重视从伦理科学领域研究森林与思想文化、与行为科学的关系。系统总结人类在长期森林经营管理中积累的智慧和经验,重新认识和协调人与森林的关系,探讨“天人合一”思想、生态环境伦理观念价值以及如何在森林经营管理中注入这些积极的思想观念,贯彻以人为“本”行为方式,有效地进行森林经营活动。

充分开拓了林业工作者的眼界,增强文化层面意识,有助于在森林经营管理中有效地化解宏观政策与微观实践之间的矛盾,有助于管理者整体性思考、部署,以期达到最好效果。

1 国内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概况

1.1 中国自然观及林业思想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关于林业及经营森林的文化、政治思想,虽然当时这门行业并不发达,但其呈现的内容极为丰富。正如樊宝敏和张钧成指出在古代中国,就形成一些诸如墓地植树、公路河堤植树、栽植纪念林、封山育林等的乡规民约和传统习惯[3]。这些传统习惯同古代哲学、历史、伦理、天人关系交融在一起,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森林文化及林业历史。

1.1.1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是一种有关宇宙空间内各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系统的整体学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正如《周易·序卦》指出:“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阴阳两极对立是天地万物的两极延伸来的思想,用来认识自然解释整个世界。发展到后来人们将福祸、天难等归因于阴阳不调。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一样也是将世界看作一个物质的整体,构成世界的金、木、水、火、土这5种物质,相互存在、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较早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尚书·洪范》载:“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其中,“木曰曲直”体现了古人对林木的审慎观察与思考,过去人们一直简单地“筑木为巢、钻木取火、用之为器”,到人们认识到树木可曲可直的特性后,拓宽了林木的利用范围,把它加工成各种工具、建筑材料等。正是由于深化森林利用思想,从而悟出林木哲理。五行思想中“木”作为五行之一,被认为木主生,代表生命;而在森文化中,郭风平认为,“相克说”的森林利用思想是以金属农具加工利用林木,“相生说”的森林利用思想是以林木为取火材料,以林木为热能的源泉,甚至倡导焚林而猎,焚林而耕。“相克相生”学说把林木纳入宇宙物质的无限循环之中,寻求一种和谐与平衡[4]。因此,成熟的五行说,实际上是以木为核心的和谐宇宙系统[5]。虽然阴阳学五行之说由于历史的发展局限有其一定的弊端,且存在一些唯心的东西,但值得称道的是它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系统,而人是系统中的一部分,人要顺应自然规律,这一基本核心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是继阴阳五行学说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在古代,人的力量薄弱,本能地依附自然而生活,进而产生了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但是,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丰富,人们对自然规律有了一定认识,懂得尊重自然规律,寻求一种人与天的融合。这里的“天”包括自然,含义又远广于自然之天。庄子认为“天地與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人与天地万物共生,和睦共荣。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认为人心与天可相通。孔子主张天人和一,认为“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北魏著名农书《齐民要术》有述:“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意思是指,劳动生产实践按照自然客观规律进行,就能事半功倍,达到更好的目标效益;相反凭主观臆断,违反客观规律,必然劳而无获。这种观念运用到森林经营中就是顺应森林生长客观规律,按时以斧薪必然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可见,中国传统林业思想与理念的精髓其主要宗旨就是要探寻“天”与“人”的亲和性。

1.1.2 道德伦理观在森林与林业中的体现。

儒道两家思想中都包含着森林生态伦理的观念,也从道德的善恶两面规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林业行业中表现为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如何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的从善弃恶在林业行业中指的是褒扬热爱自然、热爱森林,甘于奉献林业建设,摒弃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危害人类生存与生活的行为。不论树木还是微生物,都是生命的目的中心,每一个都是一个统一的、连贯的、定向目标活动的有序系统,因此有一种不断保护和维持有机体存在的趋势,这是一种值得纳入道德考虑的内在价值[6]。树木作为生命有机体,也有自己的善,有在自然中自主选择的能力,即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树木能够利用生长的内在规律和特性,为自身的健康和完善服务。而树木的发展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各种树木种类,都需要有其特定适宜生存的环境和地域分布规律,必须使树木与环境、地域相统一[7]。适地适树与适树适地正是遵循树木与自然规律的做法。

孔子是森林生态伦理思想的倡导者,他认为“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这种孝道不仅限人伦,而是把生态保护也涵盖其中,即如果不按生物生长规律,滥行渔猎采伐是不道德的行为[8]。荀子在生态伦理方面,提出:“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荀子·王制》)世间万物及生命都有其自身规律,在鱼畜草木孕育滋长之时顺应自然。再如《礼》曰:“人君伐一草木不时,谓之不孝。俗知顺人,莫知顺天。”这诏示了生态伦理思想在林业中的体现。总之,无论是阴阳五行说突出生态平衡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天人合一”追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乐而处,还是儒家关于森林生态伦理道德的思想都在林业和生态保护中得到了体现。

1.2 西方森林道德伦理观

1.2.1 环境伦理观。

奥尔多·利奥波德是环境伦理的播种者,森林的伦理旨在维护森林的健康,维护森林固有的美丽。森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植物系和动物系存在着固有的内部联系,这种固有的联系才是健康的、稳定的和美丽的。他提出:“如果私人拥有者是有生态学头脑的……,这类区域会为他的农场和社区增添更多的色彩和美丽”(奥尔多利奥波德,1997)[9]。应减少人在森林中的干预维护其本身的 “不可思议的纷繁复杂”美;相反,改变了它的稳定,它就是不健康的,从而影响到它的美丽。他的思想还渗透着道德情感,当伦理的范围从人伦推广到共同体时,它的精神层面也增大了。正如他说:“我不能想像,在没有对土地的热爱、尊敬和赞美,以及高度认识它的价值的情况下,能有一种对土地的伦理观”[9]。这种思想把系统完整稳定看作至高无上的善,内部共同发展才是有价值的。在人和种群利益发生冲突时做出倾向表明一种态度,用大地伦理体现普遍优先的考虑原则来做出正确的抉择,引导内心倾向于维护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在现代森林经营管理之中,应该“像山那样思考”,注入人文关怀于森林经营管理中,树立森林伦理意识。

阿伦·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理论,其中生态哲学理念相当有价值。在生物圈中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利实现自我发展并且在认识过程中会将人性作用其中,认同自我及其他生命的存在。他指出,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离不开最大限度的生物多样性和最大限度的自动平衡,体现了人类存在也让其他生命存在的伦理观。传统经营森林的思想认为森林的存在有其一定的经济社会价值,最终是为人类服务的。由此产生的皆伐、清林的立足于完全是林木更新来获得经济效益的做法,忽视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复合性,人们经营森林导致的后果是朝着物种减少和结构简化的逆向发展。因此,在生态学的思想基础上,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规律,实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

1.2.2 资源价值论。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是森林价值论,代表人物是罗尔斯顿,他认为森林有其作为资源存在的一定价值,但不只是把森林当作一种资源对待,而作为一种有机整体,它的价值创造力远不是一种资源价值。罗尔斯顿认为,环境伦理能作为一个人的道德境界的试金石,无论是人与人相处,还是人与自然共处都应该赋予道德关怀。人的价值和能动性都使之区别于其他有生命之物,人除了维护关爱自己生命之外,还应该关爱其他一切自然赐予的生物。肯定他们存在的价值,培养利他主义精神,这样才会真正实现小我,这应该才是真正的人性特征。

1.3 东西方自然观中的共性

无论是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的平衡统一、森林可持续利用;“天人合一”的人地共荣;儒家的生态伦理道德观;还是西方的环境伦理维护自然本身之美;“深层生态学”的敬畏生命思想和森林道德价值论都有共同点,那就是承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应站在其他生物的角度去考虑其存在的价值,发挥人性潜能,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之路。如今,原有的“重采轻育”的林业经营模式凸显出其结构性和深层次的矛盾,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森林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的需求,与落后的林业生产力相矛盾;另一方面,旧有的思想观念和现行林业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借鉴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合理内容,结合当代我国的国情、林情,把其思想中的合理内容运用于现代林业建设中,推动人与自然重归和谐。这将对当代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人类的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0]。

2 人是与自然和谐的核心与关键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必然会转化为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某些国家在争夺稀缺资源,某些地方因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冲突,都成为了当今棘手的社會问题。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冲突必将导致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如各种战争中核武器的运用,导致核污染现状及隐患,构成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潜在威胁。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体是人,关键在于人决定着与自然和谐与否的朝向。

2.1 人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

徐国祯在看待人在自然中的作用时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对自然敬畏和依附关系,人类对自然企图盲目“主宰”的主奴关系,直到今天种种盲动受到自然惩罚后,才认识到人类只能和自然建立和谐相处的伙伴关系。从人类中心主义到人和自然一体化发展中,人类仍然是“主体”,是“中心”,但是这个“主体”和“中心”应当是更加理性地对待自然,是人类对自然的学习、认识和尊重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通过自组织自学习适应自然的过程[11]。森林是自然的一部分,要想达到人与森林的和谐必先了解人与森林的关系,了解森林文化。蔡登谷先生在人与森林、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对森林文化有较为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在森林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中,应当以人为核心,以自然和文化为基本要素,把人融入自然,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是森林文化的最高境界[12]。在宇宙世界中,人是主体和中心,自然是客体,其主要功能就是满足人类的需求,可以被人类无限制地改造和开发[13]。这种改造和开发也是基于道德伦理关怀下的,既满足人类需要,又不伤害和危及其他一切生命,才能达到和谐共生。

2.2 以人为主体的森林文化思想作用于森林经营

森林伦理、生态伦理、道德包含于森林文化,因此,在将森林文化纳入森林经营系统时,必须对森林文化进行梳理。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哲学思想和某些知识要素,而不是它的全部,要做的是将这些思想和要素与现代技术和经营目标相结合。森林经营者,既不应是纯经济学意义的“经济人”,也不应该是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人”,而应是具有现代生态意识的“理性生态经济人”。总之,森林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依赖于人类对森林的认识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并对于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很大的能动作用[14]。如果说,可持续经营是一种重点从技术、经济角度上的经营技术体系,那么从文化角度上来讲经营森林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们相互结合,才能产生完美的科学经营系统[15]。可见,人们的森林文化的深度和拥有怎样的森林意识,直接影响森林经营活动,并对生态产生巨大影响。

3 森林经营行为中的人本管理

3.1 人本管理的内涵

孟建林指出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的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内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16]。森林经营中的人本管理,在人财物归等要素中,不应仅是关注物忽略人或把人作为一种工具、手段的传统森林经营管理模式,而应该深刻意识到人在森林经营活动中的作用,突出人在森林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人本”不难理解就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不仅仅限于林业经营活动中的员工和顾客,从而尊重员工满足顾客以他们需求为本,还包括与森林经营所有利益相关群体,比如林农、林产品销售商、社区成员等。对“本”的深层含义,史兰栋和闫海山这样理解,由于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人不仅仅具有生产性,同时还具有社会性。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核心是:对林业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之“本身”,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资源。以人为本之“本”实际上是“本位”、“本身”之意,这是一种对林业企业自身性质的再认识。按照这样的标准做到“以人为本”,林业企业就会变得更具人性化,更有活力和竞争力[17]。

钟立娟认为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指导人们按照科学理性的思维来协调多人的活动,但人们的思想并不完全是理性的,而是由本性支配的,人性是管理的出发点,是管理互动的核心。应通过理解人的本性揭开人们内心的秘密,真正懂得人们为什么有这种行为,而不是另一种行为,从而更好地激发人的积极性。从表面上看管理活动似乎更多地是从客体的角度去研究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求得管理效益的最大化。事实上,管理活动均出自管理行为主体,在本质上讲是一种从主体出发,以人作为价值尺度去设计、调配、决定和开展的活动[18]。

3.2 在经营管理中的人本管理

一般在一些林场和林企中,在管理上只注重了人与机器的结合,而忽视了人与人的结合,也就是人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人的利用率低。因此应该考虑如何在基于文化道德价值观念上开发人的潜能,塑造一批符合现代林业要求的管理人才,发挥人在有机体中的作用。

3.2.1 尊重人的利益、价值观和不同的文化。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现者,其价值取向、思想理念决定了行为方式[19]。正确的森林伦理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作用。首先,人本管理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人、激励人,要求把人当成精神平等的个体来尊重,注重利益方的价值观念和个人利益的需求,因为人们的利益、科学技术进步与生活方式的高级化,是紧密联系的。森林经营管理问题的解决需要考虑利益因素和利益驱动,考虑如何满足合理的个人利益[2]。其次,要求尊重人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在特殊民族地区都有神林、鬼林和神山,如基诺族代表寨神的神林、傣族的神山、神树等。历史发展到今天,由神山文化衍生出来的拜树、拜石、拜敖包、转山等习俗更是屡见不鲜[20]。有些地区民间忌讳在墓地种植棕树等文化习俗,树种棕与终、桑与丧音近,墓地种棕为墓地种“终”,门前栽桑即为门前栽“丧”,声音难听,故忌之[21]。总之,这些文化传统和宗教背景应该得到尊重,在森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如果碰到相关情形,应该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不能以偏概全,笼统管理。

3.2.2 开发人的潜能。

在森林經营管理行为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树立学习意识,拥有风险意识,建立一系列激励奖惩机制,鼓励各利益方参与。在科技进步的今天,不断学习是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要具备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而创新能使传统的学习这个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实现飞跃,成为“领衔”。同时还应该具备风险危机的判断能力。在管理中规避风险,寻求机遇,开发出人的潜能,为森林经营谋求发展。

3.2.3 塑造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从生态伦理角度看,生态文化是林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标尺。现代森林经营管理,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型人才,稀缺的是懂得运筹学、伦理学、哲学、生态学、森林文化美学等知识融为一体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应该加强企业文化教育培训,将人由传统的“技术机器”转变为“自转”的文化人,符合职业标尺的高素质管理才是硬道理。

3.2.4 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

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让企业准确、及时地了解到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也可以让企业员工清楚、明白地了解到履行职责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从而让企业稳定运行。信息管理系统一般是由人和电脑组成的系统,主要发挥着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发送等作用。通过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可以做出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决策,也可以让员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从而对企业经营中所发生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反映,减少企业的损失[22]。

4 结语

随着森林价值观念和林业地位的转变,林业正处在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折时期。森林经营管理学科也在围绕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林业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对象、目标、内涵、方法与手段都在改变。研究的对象及内容已经从生物的、技术的、经济的,更多地转向人文和社会方面。森林经营管理是一项有目的的组织经营与管理的复杂工作的组合。在经营单位内,从时间和空间上,从林业与生态、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与功能耦合上建立起一种科学的秩序,即所谓的“秩序化的经营” [23]。应该看到人的思想、价值观、伦理观在森林经营中的导向作用,顺应人性的管理,这才是最好的管理。人性有善恶,有光明积极的一面,也有懒散、消极、阴暗的一面,问题在于如何诱导以人为本的森林经营管理,这涉及到人的观念培育与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及各群体间利益的协调。它们又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心理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的影响。森林经营管理是一项多目标、多因素、多功能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实现人与事业良性互动,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森林生态文化充分发展,森林经营可持续稳健前进。

参考文献

[1] 张宝生.论和谐林业背景下的林业建设[J].科技与企业,2013(23):2.

[2] 朱凯.环境伦理视野下的森林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5.

[3] 樊宝敏,张钧成.中国林业政策思想的历史渊源——论先秦诸子学说中的林业思想[J].世界林业研究,2002(2):56-62.

[4] 郭风平.中国森林文化之我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90-95.

[5] 徐文明.论五行中的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9-24.

[6] DESJARDINS J.Environmental Ethics[M].Belmont,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83:152-156.

[7] 张媖颀.森林伦理初探[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

[8] 吴国盛.自然的隐退—科学革命与世界图景的诞生[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

[9] 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01-202.

[10] 胡坚强,任光凌,梅艳.论“天人合一”与林业可持续发展[J].林业科学,2004(5):56-61.

[11] 徐国祯.生态是适应 生态是选择[J].绿色中国,2005(20):10-12.

[12] 蔡登谷.森林文化初论[J].世界林业研究,2002(1):12-18.

[13] 李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0.

[14] 郑小贤.森林文化、森林美学与森林经营管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93-95.

[15] 但新球.中国历史时期的森林文化及其发展[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1):62-64.

[16] 孟建林.论森林资源的人本管理[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0(2):7-10.

[17] 史兰栋,闫海山.林业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J].中国林业,2008(13):62.

[18] 钟立娟.人性与管理[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1):96-98.

[19] 雒文虎,万志芳.林业生态文化对林业改革发展的推动力研究[J].林业经济,2012(1):19-22.

[20] 杜受祜.参与式管理与农民权益保护[J].农村经济,2004(1):7-10.

[21] 文红.林业民俗文化探析[J].三峡文化研究,2008(00):346-359.

[22] 张延猛.林业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优化[J].绿色财会,2010(8):44-45.

[23] 黄家荣.森林经理学科与现代林业建设[J].中国林业教育,2010(1):17-20.

猜你喜欢

森林经营思想观念行为
医联紧密时
思想政治工作是卫生工作的生命线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谋求森工林区经济新发展
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干部应强化的三个观念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抚育设计分析
森林经营与病虫害防治
信息化是思想观念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