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研究
2014-10-21何国华
摘要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总结湖州市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经验,分析了制约农民增收的原因特别是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确保农民普遍持续稳定增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民增收;产业升级;农民财产保值增值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3-11925-02
作者简介 何国华(1984- ),男,浙江湖州人,从事新农村建设研究。
收稿日期 2014-10-17
湖州市在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实践中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問题,不断出台政策、创新举措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得到持续较快增长。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106.08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212.99亿元,年均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7 288元提高到2013年的19 044元,年均增长12.76%;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5年的2.11∶1缩减为2013年的1.90∶1。湖州“三农”工作的多个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显著提升。
1 湖州市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践探索和取得成效
1.1 落实中央政策帮助农民增收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湖州市按照中央、浙江省省委精神,不断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财政支农投入力度。据统计,2006~2013年,全市财政预算内用于“三农”的资金达355.8亿元,保持年均递增25.64%的增长。湖州市高度重视农民减负工作,认真落实各项减负政策措施,切实做好以“减”字促增收文章,全市农民减负工作连续多年被省考核为优秀。
1.2 鼓励就业创业推动农民增收
在2003年实行第一轮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湖州市于2006年组织实施了第二轮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并于次年延伸到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现代家庭工业、来料加工业、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引导农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在各个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品牌的农村休闲旅游业,直接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截止2013年底累计创办三星级以上农家乐、渔家乐224家,2013年共接待游客1 255万人次,直接经营收入15.43亿元。
1.3 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农民增收
着力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切实增强农民增收的推动力,提高增收效果。加快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多元化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10年探索建立了全市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德清县乾元镇德农农村资金互助社,由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202名社员入股组成,注册资本500万元,是全省注册资本最大、社员人数最多、联合专业合作社最广泛的农村资金互助社。
2 当前湖州市农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尽管湖州市在围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从目前农民增收情况来看,仍然面临不少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业基础和装备水平虽有较大提升,但总体还是比较薄弱,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依然不强,劳动生产率总体不高,特别是农业公共基础建设速度比较慢。另外,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依然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依然不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升,农业企业对周边农民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2.2 农民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纵深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纷纷转向城市、流向非农产业,农民“种田的少,务工的多”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1]。目前全市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4%左右,高中以下学历的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的近90%,农村实用人才中又有近45%集中于农村种养殖业,实用人才中比较优秀、且发挥一定引领作用的人才仅有3 500多人。50岁以上、低教育程度、缺乏技能的农业劳动者还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业从业老龄化现象严重,规模小、分散经营等特点明显,生产经营效益不高,农民从一产增收的难度增大。而且,农民群体内部素质不平衡导致富的越来越富,手中拥有或控制的资产份额逐年上升,然而广大低收入农户因各种原因,增收越来越难。
2.3 农业政策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政策体制不完善是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它始终决定着农业生产要素作用的发挥。
2.3.1
财政金融支农政策不完善。农业是一种弱质产业,受市场变化和自然条件好坏影响较大,然而各级财政用于“三农”支出的比重还是不高,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发展资金相对还是不多。
2.3.2
农村产权制度不完善。农村产权的权能不够充分、保护不够严格、流转机制不够完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的问题明显存在。具体而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发证的基础工作已经开展,但是由于权益界定难、利益纠纷多、工作面广量大与人员不足的矛盾等种种原因,此项工作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这就直接导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难以深入推进,制约了农村资产资源的资本化,较大程度地影响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2.3.3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虽然较以前有较大发展,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可支配收入相对较少,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保障作用十分有限,城乡二元结构的状况还未从根本上转变,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不完善对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了消极影响。
3 确保农民普遍持续稳定增收的对策建议
3.1 通过农村产业升级来带动农民增收
根据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否直接与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呈正相关关系[2]。
3.1.1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不折不扣地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耕地地力培育,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全力抓好高产示范方、示范片的建设,努力保持粮食生产总量的稳定。
3.1.2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继续推进老鱼塘改造,进一步优化渔业养殖结构,加快茶园良种化改造,按照差异化发展的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葡萄等优势特色果品的发展,优化品种结构,拉开上市季节,提高产出效益。推进畜禽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健康养殖,不断优化畜牧业结构。稳定提升蚕桑产业,加快蚕桑综合利用步伐。
3.1.3
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充分挖掘湖州渔文化、茶文化、竹文化、蚕丝文化、稻作文化等传统农业文化资源,大力发展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科技教育、文化传承和优质农产品生产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积极发展城市微农业,不断强化农业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3.2 通过农民财产保值增值制度的健全来加速农民增收
3.2.1
健全农地流转制度,盘活农民资产。马晓河[3]等认为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有合理流动才能提高使用效益,通过土地入股、租赁等形式,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搞以地生财、资源开发增收。农村集体土地的合理开发、有序流转,是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因地制宜采取转让、转包、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特别提倡将符合规划的土地入股或出租给二、三产业。在这方面,湖州市有一个成功典型:南浔区旧馆镇有近53.3 hm2符合规划的集体土地出租给二产,租金达12万元/hm2。积极加快农村产权易市场建设,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经济组织股权等农村产权交易提供服务,促进农村产权收益最大化。建议从更高层面上研究出台解决城乡产权要素权能不平等的政策意见,尽快建立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和补偿机制。
3.2.2
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据统计,2003年至2013年,湖州市区供应国有建设用地0.86万hm2,其中工业用地(出让)4.85万亩、总出让金63.98亿元,经营用地(出让)0.23万hm2、总出让金356.51亿元,其他划拨用地0.31万hm2。工业用地平均出让价格从2003年的136.5万元/hm2上升至2013年的352.5万元/hm2;经营性用地平均出让价格从2003年的570.0万元/hm2上升至2013年的3 831.0万元/hm2。但土地升值迅速只让少部分人获利,而被征用地农民只是获得微薄的一次性征用补偿款。改变这种状态,必须加快修改土地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有关条款,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让农民在土地增值中不断增加收入。
3.2.3
推进农村集体经濟组织股份合作制改革,让农民从集体资产增值分配中增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在我市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增收的有效经营机制体制,大力推进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逐步完成有条件村的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实现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让更多的集体成员享受更多的收益。
4 小结
总之,只要上下统一思想认识,坚持科学发展核心理念,切实加强服务指导,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农民收入增长空间非常大,完全有条件在新形势下确保农民收入实现普遍、持续、稳定的增加。
参考文献
[1]张丁,万蕾.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4年的15省(区)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7(2):24-34.
[2] 刘秀兰,王珏.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农村居民增收的影响[J].财经科学,2005(4):148-154.
[3] 马晓河,崔红志.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J].管理世界,2002(11):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