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结合并蒂花开,小学语文教学好策略

2014-10-21余芳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5期
关键词:补白仿写

余芳

摘 要:通过对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的探讨,力求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掌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文本情感,又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中遣词造句的特点、作用以及效果,进而引导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会写”,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补白;仿写;批注

“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和“硬骨头”,而且语文新课改也对此提出了崭新的教学理念和较高的目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索提炼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小学语文的读写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形式以及读写结合教学策略进行一些探讨。

一、读写结合形式

1.补白

文本补白是补充文本叙述中的跳跃,以此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进而让学生在对文本“补白”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作者产生共鸣,这里一般采用换位方式。文本补白根据文章语言的特点和设计意图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文间补白和结尾续白。

2.仿写

朱作仁教授说:“仿写是读写结合的最基本形式。通过模仿这一心理活动,使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了。”可以说,语文教学中倘若离开了模仿,那么读写结合就无从谈起。小学生依样画葫芦是他们的本能,他们也最善于模仿,可以说小学生的作文训练就是一个从模仿到创作的过程。模仿是读写结合的心理基础,在模仿中获得,在模仿中求异,最终获得自身读写能力的提高。仿写一般可以分为内容上的仿写和形式上的仿写。

3.批注

阅读教学时,要培养学生把读书的随感、困惑等顺手批写在书中相应空白地方的习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批注。通过批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并深入思考。批注是一种很随意的读写形式,它不仅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能力,虽然仅是三言两语,但却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独到认识和批判观点。批注的方法一般有:欣赏语言、评点人物、生发联想、质疑问难。批注随感而发,不拘一格,但教师要注意的是,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文章阅读,针对阅读的主观体验,做到语言简洁、意思明确。

二、读写结合策略

1.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读写策略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培养,还是思维方式、能力训练和发展的过程。逆向思维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也是学生学习中必备的一种思维品质,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适时地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进行有效训练,不仅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还能开阔学生的思路,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激起学生创新精神、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目的。小学语文的读写训练要切实从单纯的组织语言文字内容转移到语言的思维训练上,以思维训练促使表达能力的提升。

2.关注学生个性多元解读的读写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不像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题目都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文学阅读似乎是没有绝对正确与错误的区分,每一个读者在閱读作品时,都会基于自身的观点、态度、感悟等,加入自己的想象。这就是说,文学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时要努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只有这样才会让“读”与“写”形成异彩纷呈的风貌。

(1)从情感体验出发,重视差异,升华情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首先我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熏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这是上好此课的前提。此课文并不长,没有什么难懂的词句,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读懂,并感动于“父亲”的顽强、执著以及对孩子深沉的爱。文章之所以有一个圆满的结局,皆是由于这位父亲异于常人的行为,然而这种接近奇迹的结局毕竟太具有偶然性。为了让学生清楚自己为什么感动,我提出了如下的问题:倘若换一种结局,父亲在不顾众人劝阻下仍在震后废墟中挖,最后却只能挖出儿子的尸体,甚至引起爆炸葬送自己的生命,大家还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这一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思考,自己是为事情的结局而感动,还是在事情的过程中感动。

文章中主要突出的是安曼达的父亲,而“略”去了其他14位父亲对孩子一样的爱以及失去的痛楚。我借助这些容易被忽略的父亲的爱去感动学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父亲的爱,我设计如下环节:

第一,续写文章结局(这位父亲最终拯救了自己的儿子和其他14个孩子),让学生回答“这位父亲了不起在哪里?”建立对父亲的初步印象。

第二,改变结局(父亲挖出的是血肉模糊的儿子),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简单讨论这个解决出现的可能性,然后提出问题“你是否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为什么?”

第三,再次改变结局(父亲因失去孩子而变得精神失常了,随着爆炸,这位父亲真的永远跟儿子在一起了。)体会细节,让学生能全面辩证地感知“所有父亲”的形象。

通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使学生的差异得到重视,从而升华学生的情感。

(2)在文本解读中多元思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通过因势利导设法让学生从文本认识“趋同”的“中心垄断”中释放出来,以多维的视觉对文本产生多元的认知。因此,教学中当学生对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感知后,我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这位父亲”进行多元解读认识。出示了不同的三个结尾:第一个结尾是“课文原文结尾”,这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正因为父亲的勇敢、顽强让儿子得救了;当出示第二个结尾“找到的只是儿子的尸体”的时候,原本“整齐划一”的认识出现了明显的松动,通过联系文章主体内容,学生认识到不能仅看文章结尾,还要关心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然而不管怎么说都可以说明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但是到此并没有画上句号,我又接着抛出了第三个结尾“引起爆炸葬送了自己”,这个结尾比前两个更加震撼,是一个更为残忍的结尾,学生们哑然了,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在意见的冲突、碰撞后,对父亲这一形象的理解已经不再是浅层次的了,他们赋予了人物更为丰满的认识。

通过这样的教学,更能促进学生多元视角、多维思考,不仅强化了学生“读”的能力,更促进了学生创造的“写”。

总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我们必须积极探寻读写结合的内在规律,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贾晓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实验小学)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补白仿写
多元“补白”,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立足文本,让思绪在空白处飞扬
“布白”技法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的运用
怎样引导小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关于增强小学阅读课堂教学效益的若干思考
挖掘阅读教材, 实践英语仿写
探究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追寻怎样的语文课堂
浅议作文教学的“三部曲”
紧扣空白点,深入理解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