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融入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探析
2014-10-21杜梅
杜梅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品德课难点在于确保教育取得实效,从教师的观念、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社会多元价值影响着重分析了影响和制约教育实效的相关因素,并就如何取得教育实效进行了具体探索。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观念;自我教育;自我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强调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一、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取得实效和制约的因素
1.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念
目前,我国还处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最为看重的还是考试分数,注重的是对知识的掌握。教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大多抱着分数决定一切的错误认识,不断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有的甚至强迫学生采取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怕学的情绪。课堂教学也容易出现“填鸭子”“一言堂”的现象,很难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如果以应试教育观念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容易出现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內涵等相关知识点,达不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预期目标。
2.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开放性社会,信息技术在推动时代进步的同时,也不断地把各种新思潮、新观念带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对于心智还处在不断完善和成熟过程中的初中生来说,面对多元思想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的情况下,很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正确的认知、判断和选择。特别是当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学目标存在很大差距时,学生往往认为老师传授的是“假、大、空”的知识,是与社会实际不相符合的,因而影响教育的实效。
3.学生个体的认知特点
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开始逐步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方式,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会起着重要作用,对问题的理解和剖析还会习惯地关注表面而很难达到对现象本质的了解。在思维品质上表现为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但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容易受到表面特征和感性经验的左右。这些认知特点使得初中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出现认知偏差,甚至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取得实效的对策分析
1.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教育
灌输教育并不是“填鸭子”“一言堂”,更不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而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扎根于学生思想。我们之所以要对学生进行灌输教育,是因为任何观念都不可能自发产生,都是通过外力作用的结果,可以说没有灌输就没有理论的传播。
我们要对学生开展以社会主义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荣誉观等为要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同样需要通过不断地向学生进行灌输教育,让学生逐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进而把被动接受教育转化为自主学习。
2.注重核心价值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相结合
所谓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是主观地对自我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提升,并自觉地对思想转化和行为规范的控制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外因的灌输和内在的思想影响,产生自我的教育,强化自我修养。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必须在灌输的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学生在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中的随意性,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建立相互信任的双向交流关系,把灌输给学生的核心价值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认同,从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水平。
3.注重课堂教学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课堂教学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阵地,思想品德教师要注重把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关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真正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用更为开阔的思路、生动幽默的语言、鲜活真实的事例、真挚的情感,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植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通过直观而又喜闻乐见的教学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益,努力促进广大中学生认真学习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忠实实践者。同时,思想品德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并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作者单位 江西省抚州一中)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