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党员发展行为学分制

2014-10-21吴少英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高素质高职院校

摘要:党员发展行为学分制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发展培养过程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引导、量化管理,对学生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进行学分化、成绩化,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手段和新方法,是高职院校现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有益补充,对改变高等职业院校重技轻文,活跃素质教育氛围,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乃至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 行为学分 高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00-00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产业的发展,高职院校在中国的发展日益成熟,发展速度迅猛,办学规模和人数也达到历史的高点,为工业化社会提供强大的前进动力。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并不被家长和学生认可,依旧停留在本科教育的“备胎”局面,生源来源单一且素质良莠不齐,重技轻文等根深蒂固的一些问题,依然存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高等职业教育在第三产业高速发展,高端技术人才急需的时代背景下贡献自己的力量,是院校一直努力解决的问题。党员发展行为学分制是党员发展管理制度中的一个新亮点,对提高党员的德育教育和综合素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较好活跃高等职业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氛围,提高整体学生高素质水平,值得研究和推广。

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伴随制造业的发展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近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占有比重逐渐增加,日益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在已有的办学基础和办学经验下,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着手研究和探索适合各自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无论在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上都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然而与其背道而驰的是,职业院校在学生行为养成、立德树人等方面仍显被动,尤其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高要求相对滞后,对职业教育如何坚守高水平、高素质存在理解上的偏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高技能,低素养

目前,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认知都随着发展的成熟而更科学和理性,但是纵观大多数的职业院校,把培养目标定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不在少数,从专业设置到培养目标,从教学设计到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都重点突出职业院校“职”教的类型特色,以职业岗位能力以及高技能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或多或少的忽略了文化基础课的设置和教育,忽视学生职业精神和价值的构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操作技能,但缺乏较好的人文素养,欠缺基于高素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难以实现职业能力质的飞跃和后续发展动力。

1.2 高就业,低品德

以技能为本位的高职院校,在目标追求上难免被高就业所绑架。事实上,在办学导向上,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往往以高就业作为自己办学水平和能力的评价,这使得大多院校在追求高就业率的道路上越行越远,更多关注的是职业行动经验的习得和形成,就业技巧的培训和速成,忽略了职业教育中高素质的层级特征和这一职业教育赖于生存的重要基石。所以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形成相应的特征:跳槽率高,企业认同度低,契约精神、服务能力都偏弱,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认可度。

1.3 重实践,轻文化

以高技能为本、高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的开发,师资队伍的引进与培养上更加注重的是,专业和课程密切结合生产一线与市场需求,较好的贴近企业行业职业岗位,因此对文化基础知识不可避免的进行挤压和放弃。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积极以各种形式引进企业的先进人才和专家进校讲课讲学,对在校教师要求有企业工作经历,强调教师的企业经验,积极安排教师赴企业锻炼。基础课、文化课教师在高职院校越发处于边缘地位,功用和地位被忽视和弱化。在这样平台和机制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在文化教育上,明显出现后续力量不足,养分匮乏,导致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现象并没有得到改善,文化贫瘠现象凸显。

2010年9月的全国高职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下一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把树德立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越来越多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家和学者意识到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性质,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开始强调素质和技能并重,积极探索多重形式的素质建设。在这一前提下,探索实施党员行为学分制,不仅可以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学生党员更有序、更有成效的参与素质教育活动,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党员行为学分制以其动态的素质培养特点,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总体素质水平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2 党员发展行为学分制目标指向

学分制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党员发展行为学分制吸收了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学分制的实施办法,把学分制的优点贯穿党员发展整个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党员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达到提高党员综合素质的功用,促进学生改正纪律松懈、作风散漫、学风不振、不讲文明等不良现象和旷课、违纪等行为。

高素质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和目的所在,行所体现的是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是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衡量和检验作用的一环,是最有权威性的一环。大学生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表现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大学生高素质的综合体现。党员发展行为学分制,在内容设置上把学生党员行为规范进行细化,量化,成绩化,将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并在形式上要求实现一带多,发挥传帮带作用,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其导向、转化及迁移作用。

素质教育一直以来缺乏合理的考核手段,因而不能进入到学生能力的全面评估体系中去,在高职院校现有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我们惯常见到的也都集中在学业水准,专业实践水平和社团、社会实践经验三大方面,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评价体系建设还只是空白页。构建党员发展行为学分制,可以有效填补这一空白,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形成高等職业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的独自特色。

3 党员发展行为学分制的构建

党员发展行为学分制是高等职业院校德育管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主要遵循育人为本、注重层级、正面激励引导为主的原则。在构建行为学分制的过程中,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在内容选择和评定标准的设置上充分体现树德立人的根本以及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发展和管理,达到育人为本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大力倡导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养成良好的行为意识和具有时代特征的文明行为。同时注重层级群体的存在,在行为学分制的实施方案里,注重每个层级差异性,根据每一阶段学生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在内容和分值上有所侧重,突出和发挥积极分子、发展学生、正式党员不同群体的优势。此外,在行为学分的每一步骤和环节,以正面激励引导为基本原则,通过建立弹性化的可增可减的评分规则,使学生在自我审视、自我调整、自我激励的过程中,形成自信心和责任感。

3.1 行为学分制的评价体系

党员发展行为学分不仅突出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并强调专业持续发展能力和人文素养。评价体系可由基本分、奖励分和减分环节三个模块组成。基本分是主要是学生在申请入党时所具备的素质,集中体现在学生的思想素质、专业知识技能和社团活动等方面,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情况的反应。并将这些指标进行细化、具体化,分解成若干积分点。奖励分是整个评价体系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内在素养的具体转化,重点反映发展学生积极进取、主动服务、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情况,其内容主要体现在见义勇为、志愿活动、公益项目、专业创新、义务劳动等具有弹性的项目。减分环节,主要是对学生行为规范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操作过程中,采用基本分、激励分加分的动态量化取分法。

3.2 行为学分制的评分方法

行为学分的评定伴随学生党员发展和培养的全过程,当入党申请人递交入党申请书后,党支部根据入党申请人的平时表现,给出每位合符条件的入党申请人一定的行为学分基本分。并录入党员管理系统,实行培养的动态管理,党支部及时收集,根据反馈的信息给予加分。按照不同的要求,每一阶段的学生在不同的模块分值上有不同的側重,学生必须达到每一阶段规定的行为学分,并作为转到下一个层次培养的重要依据。学生党员毕业前将行为学分记载表发放给学生,并归入学生本人档案中。

4 党员发展行为学分制的管理

党员发展行为学分制是对发展学生素质行为表现予以客观的判断和认定。正确及时的评价,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同时,采用科学合理的、民主客观的多元评价方法,能使受评者心悦诚服,并引起思想共鸣。党员发展行为评价的主要策略和方式有三种。一是自主评价,采用“发展手册”或者“评分册”的形式,每一位发展学生拥有一本自己的小册,并进行自主登记和管理。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续的作用,自主评价能让学生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促使他们产生自主提高的动机。二是评定委员会民主评议,二级院系党总支成立学生党员行为学分评定委员会,监督行为学分的运行及听取、答复学生对测评工作提出的意见和申诉。此外,在各党支部设立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学生行为学分信息档案的建立、成绩的评定、加减分记录的工作,努力做到学生行为学分评定过程的科学合理和权威性。三是网络建设科学评价,建设和完善网络平台,对学生的行为学分获取情况进行录入管理及公示,实现行为学分管理的动态化、科学化管理,避免人工操作的粗放性和失误率,并提高工作效率和及时监控学生发展行为,对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起到强有效的促进作用。

5 结语

学生的教育尤其是高素质品质的教育和形成是通过时间来累积的,是用一定的信念和动机来支撑的,所以,在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采取多阶段、多形式、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及时的、近距离的、正面的加以引导,把每一次评价作为促进和激励学生改善和提升自我的加油站和助推器。

参考文献:

[1]叶小明.守望高职—高职教育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 [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2]孙玫璐.“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当今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抉择[J].职教论坛,2004(05).

[3]郑云风.从就业影响因素看高职生综合素质培养[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0).

[4]董军强.史东辉.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1(6).

[5]贾彪.构建“学分银行”彰显职教特色[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6]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5).

作者简介:

吴少英(1981-),女,海南人,硕士,助理研究员,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高素质高职院校
乡村如何培育高素质的农民
陕西2021年将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