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学科依据能力类型分类别人才培养初探
2014-10-21张振华
张振华
摘 要:美术学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使人才培养过程中各项要素更加协调,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美术学学科人才分类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一次重要探索,针对高校人才培养存在主要问题,说明了实施美术学学科人才分类培养原因,提出了学科人才按照各自能力类型进行分类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美术学科 现状 分类培养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2(b)-0000-00
1 美术学学科发展现状
依据国家新的学科分类,艺术学从文学中分离出来,美术学也成为了一级学科,美术学学科地位大幅上升。在当今学校的教育体系当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基础之上的,然而美术课程则是更多的让学生去大量地接触实际的事物以及具体的环境,并且和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美术教育是发展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可以用来传承文化,帮助人们很好的认识周围的世界,众所周知的是,事物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样来说美术教育在努力推进其他学科的同时,其他学科也在不同程度地反作用于我们的美术教育。所以可以看出美术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显示出它们融合的重要性。
随着各类新型文化产业以及时尚产业的大量兴起,各行各业乃至城市的建设越来越注重“包装”工程,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的增加,招生的规模的不断扩大。美术学学科的教育已经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变成为了大众教育,美术学学科各专业毕业生也有了比以前更为广阔和多元的就业、创业空间。
然而美术学学科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意识普遍不是很强,在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下所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方法和“创新教育”理论观念并不能够相互适应。现在采取绩点学分教学制度并不能够全面充分发挥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以及学生自我学习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不益于学生自我个性良好发展以及更有针对性的各类型人才培养。
我国美术学学科人才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存在着隔阂,作为美术学学科和设计学学科人才培养的初中、高中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尤其是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陷入到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学生对相关学科以及相关专业的认识匮乏,更谈不上对对应职业的认识,局限于高考考题的反复训练,以至于本科阶段众多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荒度四五年专业学习的黄金期。
2 人的能力类型的差异
这种差异指的是能力在质的方面上的差异。在知觉、记忆、表象、思维等方面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在知觉能力方面有分析型、综合型、分析一一综合型、情绪型;在记忆能力方面有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混合型:在表象方面有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综合型,在思维能力方面有形象型、抽象型、中间型。另外,人的特殊能力的差异也很明显。如:有文学才能的人,具有敏锐而又深刻的观察自然以及各种社会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然而具有音乐才能的人,则是具有敏锐的音乐感觉能力、较强的听觉表象记忆能力等。在一般的能力方面,能力差异主要指的是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得到这样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智力的个别差异在一般人当中会呈常态曲线分布。特殊能力方面,具有同一种特殊能力的人,其水平也有明显的差异。能力的差异,还表现在年龄上,有的人在儿童时期就显露出非凡的智力和特殊能力,属于才华早露或称早慧。古今中外能力早慧者不胜枚举,除了才华早露之处,还有大器晚成。
3 目前本科美术学学科教育现状
我国传统大学课程一直和专才教育相互紧密联系,最终建立并形成了一整套结构严密理论实践体系,长期一直以来在对于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方面,我国高校普遍采用了基础课一专业基础课一专业课这种“三段式”教育教学培养模式 ,最终培养了很多各方面人才,但鉴于对学生能力类型与社会需求的对位培养分析不足,培养手段单一,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和创业率较低。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各高等院校都陆续进行了学分制教学改革,这种改革由于强调我们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具有尊重教育对象个性差异,按照每个学生能力以及兴趣等来进行课程选择,这样就相应地培养起了我们广大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各种实践能力。然而鉴于教育教学计划弹性缺乏,学生必修课比例偏高,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习自由选择度度较小,所以现在大量高校在对于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已经提高了选修课比例,以至于能够突破专业选修课选修范围,并且开设了很多跨学科、跨年级以及跨专业选修课程,从而优化了课程结构。但是由于每个高校改革程度不同,因而学生培养类型始终单一这个问题并没有能够得到实质上解决。
二十世纪末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有了长足发展,速度惊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能够步人对大众化进行培养阶段。很多高校开展了宽口径以及厚基础通识教育,但是由于用人单位或者研究生学习单位普遍都感覺到了大学生专业水平正在下滑,通识性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两者之间矛盾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当中一个很重要问题之一。目前阶段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一个很突出问题就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而言比较单一。由于高校最基本任务是要能够为我们社会大力地培养出各种高级专门性人才,人才培养最终目标如果不同的话,它的培养模式选择也就会不同。我国大学总来说概括起来可以划分成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或者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来话,不管什么样一所大学它所培养人才都应该是多样化,并且大多学生毕业最终去向也应该是要趋近于实际应用方向。
目前形势下,我国高校当中比较突出问题就是把学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两个概念混淆在了一起,把当初从两个培养方向以及两种培养途径人才培养方式按照单一规格来进行了确定,从而过分地强调了人才培养整体性。在课程实际体系上,同一个专业如果使用相同人才培养计划以及教学大纲,课程选择、内容安排、教学进度、教学方式都会相应统一,人才培养趋同现象一定会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
现在美术高考专业加试由各高校自主选择方式变为了“统考”方式,对学苗素质的考察只能通过抽象的分数,在应试教育的大棒指挥下,与考试无关的一切都成了“轻中之轻”,初级教育知识面狭窄的状况进一步恶化,学生报考志愿的盲目性进一步加大。另外教材的基本篇目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就给专业教师提供了懈怠知识更新的温床。对于教材和教辅图书的依赖,已经让他们和学生一样丧失了阅读的冲动。还有目前我国本科学生的学籍注册以专业分类为主要依据,然而学士学位的授予权目前是以专业为界限这就必然对分类培养构成了一定的壁垒。
4 怎样进行美术学科人才分类培养课程的建设
4.1 以学科为招生分类依据
根据美术学学科的共性与初级教育现状,从招生方式入手,采取按学科招生。以学科为招生分类依据,不以专业为招生分类依据,学校要打破专业间的壁垒,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导师制以及自由选课的课程制度,积极鼓励学生的个性长足的发展;要推行启发式、研究式以及互相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大力启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大力推行多媒体、网络以及仿真等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而来提高教学的效率;要成立门类齐全的学科基地,实行大学生研究计划以及创新培养专项基金,增设创新学分,积极鼓励学生一系列大胆的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
4.2 顶层设计,探索本科美术学学科分类培养体系下的课程体系
要在充分的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于针对本科美术学学科分类培养人才培养具体方案。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与行业需求、行业发展和学生能力类型划分相对应。这类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应该是由通识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能力训练、素质拓展教育以及职业能力训练这五个部分的知识理论体系结构以及教学模块有机组成。通识性教育的课程应该大力强调德 、智 、体、美之间相互包容渗透,应该注重各类理论课程进行相互融合一个综合、交叉以及渗透,该类模式适合于那些低年级的学生进行修读。人才应该能够通过对通识性教育课程有效学习,从而来获取一定价值方面分析、探究方式以及能力综合训练,以致最终能够形成合理思维方式以及准确观察与判断能力,还有就是掌握清晰与外界进行有效沟通与表达能力,并且一定要明确自己在以后学习过程当中修读目标以及主攻方向。
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能力训练、素质拓展教育以及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构架:
本科教育的初期,在学生进入高校的第一学期,按照学科教学,课程进行设置以学科认知为主,也就是可以使学生对美术学学科的各个研究方向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自发的发掘自身的能力类型,初步确定自己的专业选择以及未来职业取向;同时也能够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建立厚实的横向知识基础。继而,在第二学期学生要按照自身能力类型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二级学科,这个阶段的课程设置以专业认知以及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为主。本科教育的中期,也就是三到六学期,二级学科按照不同的岗位能力以及专业的不同分类要求下设不同的研究方向;学生按照前期的学科认知细化研究的方向,可以跨专业来选择研究的方向,这个阶段的教学以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主,以实践教学为主要的形式,以专业工作室作为载体,集中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开设很多美术学学科类范围之内的选修课以及部分相关的学科选修课,为学生补充本研究方向所需要的相关横向知识。本科教育的后期,也就是第七学期以后,学生能力类型的区别更加明显,引导学生依据自身的能力类型以及能力水平的不同进行职业的选择,采取企业顶岗实习、专业创作、写作、创业实践等等诸多更为灵活的实践方式从而使学生在考虑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是选择就业还是创业或者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等等。
4.3 做好美术学科生分类培养基础工作
学生的潜质不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人才培养的重点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也不应相同,因此,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不应整齐划一,而应是个性化、多模式的。基于这一认识,学校立足实际,以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导,实施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优秀学生创建“励志班”,实施“精英”教育培养模式,以服务企业特殊人才需求为目标,建立“定单”与“定制”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能够体现出分类培养模式这一前言性理念,我们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过程中所涉及到所有课程教学大纲要进行多次合理重新修订,在大纲修订过程当中,最终修订要求我们学校课程教学大纲要能够体现出我们高校对人才进行培养目标要求以及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对于基础英语、高等数学以及信息技术基础等等主要课程要制定出一系列分层次教学实施方案。不同层次所涉及到相同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课外作业都应该有所区别,从而能够来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各种需求,以致能够最终加强教育教学针对性意义。三是要不断完善学分制选课制度。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并且完善好和分类培养能够相互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从而打破各个专业间以及院系之间各种限制,人才能够按照自己知识水平、各种兴趣爱好以及发展预期来进行选取相当层次以及相应类型课程;不仅能够选择那种偏向于针对理论知识学习课程,而且也能够选择那种偏向于针对实际应用知识学习课程。
4.4 进一步提高对人才分类培养认识及不断完善分类培养方案
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是我国进行教学体制改革一项非常重要内容,但是怎样才能够真正实施好这也是一件极其复杂事情。由于进行本次改革一方面要受到传统教育观念以及习惯势力多方面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同时也给我们教学组织以及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很多新问题,长久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基本上实行都是要对所有学生根据一致教学计划安排、统一教学要求、采取是统一培养规格以及教学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不管是教师、学生或者是教学管理相关部门,他们由于早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统一模式之下教育教学,传统观念影响早已经根深蒂固。所以,我们教育相关行业部门一定要不断深入加强针对人才进行分类培养模式理论研究力度,要不断提高针对人才进行分类培养认识层次 。要不断修改及完善针对人才进行分类培养方案以及课程教学大纲,要实施针对美术学科进行分类培养。由于涉及学生数量多、涉及课程广泛,在教学过程当中所遇到新问题也会相应比较多,要求根据针对人才培养最终目标以及素质方面要求要对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大纲进行不断地动态修改以及完善。针对人才分类培养之后人才培养方式改变了,和它相适应教学组织以及教学管理工作同时也应该跟着做出相应改变,而不是单纯地仅仅照搬单一培养模式之下那些工作方法。人才对课程进行合理选择这是保证进行分类培养能否取得良好效果最基本前提条件,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由于自身经验以及知识背景缺乏,人才常常会对自己认识缺少准确估量。
4.5完善保障体系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要开展“名师工程”、“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导航计划”等诸多有实际意义的培训工程,积极选拔教学的拔尖人才,努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以及教学团队的基础建设;开展“优质课程建设工程”,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和强度;开展“教材建设工程”,积极鼓励并强力吸收高水平的教材、特色性教材以及补充教材的出版。加强教材选用工作的力度,确保优秀的教材能够进入我们的课堂。健全各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大力开展教学专项评价的工作,努力促进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
要不断完善创新人才的品格教育体系的建设,将健全人格的培养要始终贯穿在对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当中。实施“三结合”成才工程,建立健全学生的人格新机制。“三结合”成才工程包含关爱机制、激励机制以及嫁接机制这三方面的内容,该工程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关怀与激励,不断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从物质层面以及精神层面上都能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培养。要开展心理健康的教育,用细心的疏导方式来促进学生能够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按照学生不同的能力潜质,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基本导向,把对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作为先导,把教学体系的改革作为重点,把搭建高水平的学科以及实验平台作为基本保障,凭借学校传统优势的学科,将创建国内一流的学科和培养创新的人才紧密地结合,积极努力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努力探索和大力实践。
参考文献
[1] 宣华,郭大勇,邓伟.构建促进多样化人才培养教学管理模式[J].教育科学,2009,25(3):34—37.
[2] 刘黎,马继纲,何志伟.分层次培养:理念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4(05):48—50.
[3] 王麗君.大学生分类培养探索[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