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取向的美术课程

2017-05-08杜毅超

新课程·中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探究实践学习共同体核心素养

杜毅超

摘 要:新课程强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成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核心、以探究式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以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新的美术教学。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它将不断让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探究实践;学习共同体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赋予了美术学科新的意义。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征;以阅读、搜索、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从维度、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图像的类别。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形成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结合美术语言,通过观察、想象、构思、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的方式美化生活和环境。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养成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形象思维,大胆想象,尝试创作有创意的美术作品;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联系现实生活,对物品和环境进行符合实用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并通过草图、模型等予以呈现,与他人交流,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的习惯,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艺术魅力,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理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代的美术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多样性,欣赏外国优秀的美术作品;尊重艺术家、设计师和手工艺者的创造成果和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正是基于这样的新使命般的核心素养,让师生在美术课堂中有了不同的任务和角色。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但学生一动起来就会乱,这就需要老师的调控、引导,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表扬。

【案例描述】

初一美术有一堂《徒手画校园》的教学内容,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线。为了让学生明白线条是徒手画中最基本的元素,并且不同的线条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这一较为抽象的知识点,我第一次设计了一节美术辩论课。

我开门见山引出“线”的概念,以及在徒手画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利用PPT,展示了许多用各种线条组成的图案。随后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开始对“线”提出疑问。比如,线条有哪些表现形式?线的特点?线条能否表达情绪?线条有性格和情感吗?等等一系列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当然关于那些通过实践能解决的技术性问题很快就有了答案,立即由我所预想的引起了大家的不同意见,于是辩论课正式开始。

正方观点:线条有情绪、有性格和情感。

反方观点:线条没有情绪、有性格和情感。

正方同学发言:一条舒缓的曲线,并且用手比划着,往往给人以优美的联想,像彩虹,像柳条,所以曲线具有柔美的性格。

正方又有同学补充:还比如折线看起来像山峰,像刀剑,具有坚硬锋利的性格。

反方反驳道:你们说的都是人的思维和联想在做怪。线条本身没有性格和情感,是人們对周围事物的感觉所附加于线条本身的。

正方:线条是能表达情绪的,比如在我高兴的时候画出来的线条是轻松的,在我紧张的时候画出来的线条是迟钝的,在我烦躁的时候画出来的线条是乱糟糟的。

反方:如果我假装生气,用力胡乱画些线条,你说我的线条是什么情绪?高兴?紧张?还是烦躁?所以我觉得线条没有情绪,只是谁画的谁说了算!

……

唇枪舌战,越来越激烈,大家嗓门也大了。有的学生一激动,语无伦次,又急得满脸通红,弄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课堂气氛既轻松又紧张。于是,我发问了。

我说:“我现在在黑板上画一条线,大家能看出我是高兴呢?还是不高兴呢?”

学生看了我画的线,一致认为我的心情不错。

我点头道:“今天的辩论课很精彩,大家都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这是真正的探索研究课,老师一高兴就画了这样一条线,你们觉得符合我现在的心情吗?”

大家笑了:“老师心情好,线条心情也好!”

那么很自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线条有情绪、有性格和情感,而且线条还能表达人的情绪、有性格和情感。

最后,我用PPT展示了两张大师利用线条来表现情绪的作品:一张梵高利用扭曲的线表现向上生长的树,具有强烈的动感;另外一张是伊莱斯布鲁斯特用单纯的黑线表现一片树林。这两张图都利用线条表现了不同的画面效果,以及画家丰富的内在情感。

【案例评析】

在以往的传统美术教学中,没能给学生创造空间和机会,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讨研究的意识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都无法得到提高。像这样尝试美术辩论课,引导学生展开话题,可以有效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灌输式”教学方法,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感知线条的情感体验,唤起审美经验,将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点,让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且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表达方式来掌握。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探究实践学习共同体核心素养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