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赵执信的诗学观及其对王渔洋的批评

2014-10-21陈芳芳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7期

陈芳芳

摘 要:赵执信是清初诗坛上颇负盛名的诗人,在他入诗坛时,新城王渔洋已“执骚坛牛耳,提衡海内,凡数十年”。赵执信是王渔洋的甥婿,但他并不赞同王渔洋的诗学观,所著的《谈龙录》更是针对王渔洋诗学观的弊端提出了批评,也在其中道出了自己的诗学观念。

关键词:赵执信 ;《谈龙录》;王渔洋;诗学观

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是清初诗坛上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年少得志,十八岁就考中进士,但在二十八岁时,因在康熙佟皇后病逝尚未除服的“国恤”期间观演了《长生殿》传奇,被人告发而革职除名。赵执信入诗坛时,新城王渔洋已“执骚坛牛耳,提衡海内,凡数十年”,对诗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赵执信本是王渔洋的甥婿,但他并不赞同王渔洋的诗学观,所以未入王氏之门,他所著的《谈龙录》更是针对王渔洋提出了批评,也道出了自己的诗学观念。

一、诗之中须有人在

《谈龙录》第七条中写道:“昆山吴修龄(乔)论诗甚精,所著《围炉诗话》余三客吴门遍求之不可得。独见其与友人书一篇,中有云:‘诗之中,须有人在。余服膺以为名言。夫必使后世因其诗以知其人,而兼可以论其世,是又与于礼义之大者也。若言与心违,而又与其时与地不相蒙也,将安所得知之而论之?”赵执信在这一条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即“诗之中须有人在”。人,指作家本人,每个作家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经历和遭遇,有独特的性情、气质,这些东西要真实的反映在诗里,所谓“喜者不可为泣涕,悲者不可为欢笑,富贵者不可语寒陋,贫贱者不可语侈大”。赵执信在诗歌创作中也践行了这一观点,比如《出都》:“事往浑如梦,忧来岂有端。罢官怜酒失,去国觉天寒。北阙烟中远,西山马首宽。十年一挥手,今日别长安。”这首诗写作者因《长生殿》案件而被罢官,要离开北京返回家乡,皇帝的宫阙在烟雾中渐渐消失,意味着仕宦生活从此结束,通向西山的道路开阔,退隐的生活即将开始,表达了诗人的忧闷之情和退隐的决心。这首诗就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所处的“时与地”。

当时诗坛上的很多形式主义作品,过于注重外在形式而忽略了主要内容,从中看不出“人”。《谈龙录》第八条中举到王渔洋的例子,王渔洋担任少詹事兼翰林侍讲学士时奉命去广州祭告南海,著有《南海集》,其首章《留别相送诸子》云:“芦沟桥上望,落日风尘昏。万里自兹始,孤怀谁与论?故人感离赠,昨夕共清言。此去珠江水,相思寄断猿。”奉命去祭告南海,沿途一定声势浩大,且被人尊崇,可诗里表现出来的却是如谪宦迁客一般的愁苦之情,因此赵执信以此批评王渔洋,认为他抒发的不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是故作感伤,无病呻吟。

二、诗之外尚有事在

《谈龙录》第十五条中写道:“诗人贵知学,尤贵知道,东坡论少陵诗外尚有事在是也。……余尝举似阮翁,答曰:‘我所不解。阮翁酷不喜少陵,特不敢显攻之,毎举杨大年‘村夫子之目以语客。又薄乐天而深恶罗昭谏。余谓昭谏无论已,乐天秦中吟新乐府而可薄,是绝小雅也。”这里的“道”与“事”基本是等同的,是指诗歌要通过所记述的内容说明的道理或是要通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而表达的某种思想感情和见解。赵执信是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很多诗作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下层民众的同情。如《仙居行》中“仙居亦在黄尘里,碧瓦如鳞点卫水”“尽将膏血作楼台,留与行人自来去”,批判了统治阶级榨取人民的膏血来建仙居的罪行,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

王渔洋不喜欢白乐天的《秦中吟》《新乐府》,他在《蚕尾文》中写道:“乐天诗可选者少,不可选者多。存其可者亦难”,不可选的就是《秦中吟》《新乐府》等揭露社会黑暗,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赵执信对王渔洋鄙薄白乐天的《秦中吟》《新乐府》等作品是持批评态度的,他认为这是在否决《小雅》以来形成的古典诗歌现实主义传统。

三、诗歌的创作风格是多样化的,作家要从其所近,自由选择

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是不同的,同一个作家也可以兼有数种风格,因此诗歌的创作风格应该是多样化的,不应该有局限。《谈龙录》第十八条中写道:“司空表圣云:‘味在酸咸之外。盖概而论之,岂有无味之诗乎哉!观其所第二十四品,设格甚宽,后人得以各从其所近,非第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极则也。”司空图著有《诗品》,他将古代诗歌的风格分为二十四品,赵执信由此认为诗歌的创作风格多种多样,作家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环境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风格,不应局限于含蓄一品。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就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反映社会现实,充满批判锋芒的诗歌,如《两使君》:“侬家使君已二年,班班治绩惟金钱。可怜泪与髓俱尽,万姓吞声暗望天。”揭露了地方官吏的残酷剥削,又有描绘田园风光的清新自然的诗歌,如《夜雨晓微山行漫咏》:“溪流夜痕乱,山雨晓凉多。幽径披禾菽,生衣润薜萝”。

王渔洋所倡导的神韵说与司空图的《诗品》有理论渊源,但他仅以其中冲淡、自然、清奇三品为最上,又以含蓄一品中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作诗评诗的至高标准。司空图《诗品》中包含了二十四品,范围是很广阔的,而王渔洋只取其中几品,这从侧面批评了王渔洋在诗歌艺术风格上偏嗜的弊病。

参考文献:

[1] 陈迩东.《谈龙录·石洲诗话》点校[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 赵蔚芝,刘聿鑫.谈龙录注释[M].济南:齐鲁书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