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喜福会》中美国化的故事和刻板中国

2014-10-21李丽斐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福会喜福会西方人

李丽斐

《喜福会》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自1989年出版以来,一度引起广泛的讨论。本文作者认为,这部书加强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强调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并将故事以一种美国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19世纪中期,大量中国移民前往美国这座山巅之城。劳动力的大量涌入造成白人危机感的产生,而这种危机感又因为交流障碍和文化冲突而一再加强。同时,他们也产生了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他们大多是洗衣工,妓女,走私者或者苦力。”(Zhao XXI)他们认为中国的男人胆怯瘦弱,女人下流又神秘。这一形象的典型代表是苏西黄和傅满洲博士。

《喜福会》中,作者似乎在有意加强这种刻板印象。在《美国评论家的文化误读》一文中,汤婷婷指出,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总是和“迷信”相关。(汤婷婷 56)书中有一个细节几乎令人毛骨悚然,“我在洛杉矶时,(我母亲)她看着我们家门口那条陡峭的路,说她肚子里的孩子会死掉,然后那个孩子真的死了。我们的银行对面新开了一家卫浴用品商店,她说这家银行的钱很快就会流走。一个月后,这家银行的官员因挪用公款被捕。”(谭 161)丽娜这料事如神的母亲正代表了一个中国算命者的形象,她可以预言厄运并以此恐吓无辜的人们——这些预言为女儿的童年记忆投下了阴影。这个细节很容易让人想起在上个世纪的美国随处可见的一幕——一个中国女人蜷缩在唐人街的角落里,带着古怪的笑容招揽生意。许多美国人认为她们是邪恶的化身,用自己的狡猾欺骗善良的基督徒。

除此以外,书中还加深了其他诸如“懦弱的丈夫和服从的妻子,”“吃鸭脚的野蛮人,”还有“包办婚姻”等刻板印象。

更有甚者,《喜福会》一书中还有许多扭曲中国文化之处。在故事开头,安梅的母亲为了弥补自己对安梅外婆的不孝,割下胳膊上的肉为病母熬汤。而目睹这一切的安梅彼时还是个年轻的小女孩,她十分古怪地对母亲的行为作出了评价“这就是一个女儿如何报达自己的母亲……痛又算什么……你要剥开你的皮肤……”(谭 41)

谭是否是受到了“割肉疗亲”传说的启发,这不得而知。即使如此,谭将安梅的故事设定在中华民国,但“割肉疗亲”的传说却发生在遥远的宋朝。作者何以要夸大这个古老的故事,而丝毫不忧心会为西方人理解中国文化设置障碍呢?这种扭曲的改编会增加西方人对自己文化的傲慢,并加深对中国人野蛮愚昧的刻板印象。

实际上,这些刻板印象在《喜福会》中的再现正是体现了白人文化的胜利。人们有时会忽视刻板印象可以起到的作用——一种潜在的民族主义。“如果这个系统成功运作,那么这个种族本身将会接受这些刻板印象,把它们当做事实。民族主义者喜欢这样做。这样,这些少数族裔只会更加服从甚至非常满意这些种族者制定的政策。”更严重的是,“由于对这种巩固白人至上观念的工具的服从,少数族裔的人们将接受并且生活在这种委婉的自我歧视中。”(Chin XXVIII)。真正的危险在于,当这些少数群体认识到自己永远都不能变成白人时,他们会倾向于承认白人至上的合法性,并且竭力摆脱自己原有的文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喜福会》所反映出的并不是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的寻根,而是这种刻板印象的功能的进一步佐证。在表现中国人的自我歧视上,谭描写了这样一个情景:罗斯在谈论自己是如何对她的白人丈夫一见钟情时说:“我被他吸引……他的父母是纽约达理镇的移民,而不是中国的天津。”(Tan 123)

过度强调中美文化的不同实际上彰显了两种文化身份的冲突。中国文化显得越古怪离奇,这些美籍华裔子女在确认他们的美国身份时会越自信和肯定。这本书是美国化的产物,所以作者有着和西方人相同的角度,她所讲述的故事,实质上也是一个美国人对古老东方的想象。

谭恩美,正如无数的美国人,“想要了解中国,只能通过广播、电视银屏、连环画册还有那些白人所描述的——“当他们受伤、悲哀或者生气时,要么哭泣,要么哀鸣,呐喊,要么尖叫“哎呀!”( Chin VII)对于他们来讲,守卫中国文化认同和强调美国文化身份是难以调和的。《喜福会》用美国化的故事形式展现了一个刻板形象的中国,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没有喜,没有福”的中国移民故事。但是,就如非裔文学一样,华裔文学的前途依然是充满希望的,而正确的一步应当是准确认知这些文化事物。

参考文献:

[1] Chin, Frank, et al. eds. Aiiieeeee! An Anthology of Asian-American Writers.Washington, D.C.: HowardUniversity Press, 1974.

[2] Kingston, Maxine Hong. Asian and Western Writers in Dialogue: New Cultural Identities.London: Macmillan, 1982.

[3] Tan, Amy. The Joy Luck Club. New York: Ivy Books, 1989.

猜你喜欢

福会喜福会西方人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亭台楼阁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及跨文化冲突——以《喜福会》为例
《喜福会》文学评论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