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烧饼的她
2014-10-21吴清扬
吴清扬
近了,近了,更近了,那把已褪尽色彩的大伞越来越清晰了,大伞下一个矮小的身影,佝偻着背,两手不停地舞动着。想着马上可以一饱口福,我不禁满口生津。
我大步流星,来到了烧饼摊前,可是早已被我锁定的烤炉上面空空如也。“刚刚被一个人全买去了,小朋友,稍等一下就出炉了。” 咦,这不像是老婆婆的声音,我抬起“馋光万丈”的双眼,定睛一看,分明像老婆婆,一张被风霜浸染的酱紫色的脸,满脸的“渔网”纹,显示着岁月的痕迹,只有那双深陷的眼睛和那双穿梭着的双手显得朝气蓬勃。一个大大的问号萦绕脑际,我不禁脱口而出:“老——”我马上意识到不对,紧急“刹车转弯”,“请问您多大年纪了?”“小朋友,你一定觉得我很老了吧,很像老婆婆是吗?其实我只有四十几岁,没关系,我已经习惯别人叫我老婆婆了。”她看我一脸疑惑,又说,“我们干手艺活的,得起早贪黑,整天在室外风吹日晒……”
“老婆婆”一边说着,手一边不停地挥动着,我的视线不由得转到她的手上。此时,案板上的面粉团已经做完了,她俯下身去,从桌下的脸盆里拿出一大团面粉放在案板上,把面粉团拉成长方形,然后操起菜刀利索地把面粉团切成几根长条形,继而横着切,在菜刀的“指挥”下,一个个像金元宝一样的小面团陆续诞生了。她的左手拿起一个面团,用拇指迅速一按,面团中间立刻形成一个凹槽,她的右手从装馅的碗里取出一小团馅放进面团的凹槽里“安家落户”,右手一放,左手的拇指一压,下面的手指往上一托,右手的拇指和食指随即轻握面团旋转起来,就这样一按一放一压一托一旋,面团包上馅了,然后码在了案板上,用毛巾一遮。差不多做了三四十个,她又“请”出包上馅的面团,拿起擀面杖,把它们一个个滚成薄饼状,滚好一个,用擀面杖细的一头在薄饼上一扎,左手一抛,薄饼落在案板的另一端。
薄饼全做好了,她的右手掀起一个,左手一接,就这样你来我往,三四十个薄饼眨眼间全部稳稳当当地落在了左手上。右手可没歇着,随着左手一起托起薄饼往水桶里一浸,取出后,左手照样托着,右手把薄饼一个个往火红的炉膛里贴去。她的一招一式是那样的挥洒自如,是那样的娴熟优雅,两手配合得是那样的默契,没有片刻停顿,让我这“资深”舞蹈学员也自愧弗如。
突然,烤炉里一阵阵香气从里往外溢出来,似乎要把人熏透,连带着周围的空气也熏香了一圈,我不由得连吸了几口香气,只想把香气驻留心间。烧饼出炉了,一个个黄灿灿的,润泽而不油腻,像一块薄薄的黄龙玉。太诱人了,太酥脆了,我顾不上细细品尝,接连吃了两三个,“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尝”。
旁边水果摊的摊主不无羡慕地说:“她的手艺真好,总有顾客在等她的烧饼,她担心的是做出来的不够卖,而我们担心的是卖不出去。”
冬日的阳光柔柔地照下来,映在她那矮小的身躯上……
点金石: 文章不仅写得真实细腻、跌宕有致,而且首尾呼应、思路清晰。亮点如下:人物形象逼真动人,笔墨不多却极为精彩。无论是对矮小的身影、佝偻的脊背的描写,还是对饱经风霜的脸、深陷的眼睛的雕琢,均清晰地呈现于读者眼前,栩栩如生。描写语言鲜活准确:比如第三段中的“一压”“一托”“旋转”“上馅”“码”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她做烧饼技艺娴熟的特点,而她起早贪黑、风吹日晒的辛劳也宛若眼前,令人动容。 (李仰臣)
小小评分员: 主题: 内容:
結构: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