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纱》中东方主义理论视角下的人物形象研究

2014-10-21皮亚

学理论·下 2014年9期
关键词:东方主义他者面纱

皮亚

摘 要: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面纱》因其独特的人物刻画,隐性的东方主义思想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但鲜有研究者以具体人物设置为切入点研究小说所隐藏的东方主义思想。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处处体现着西方人的“超能性”和东方人的“无能性”。试图对小说《面纱》中不同人物的形象设置问题进行深入解析,进而从东方主义理论视角下挖掘出深藏于小说背后的“自我”和“他者”身份。

关键词:《面纱》;人物设置;东方主义;自我;他者

中图分类号:I0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7-0138-02

英国著名作家毛姆以中国香港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面纱》自出版以来就深受读者的喜爱,因此也引发了学者对小说的广泛研究。遗憾的是,此前关于小说《面纱》的研究多从作者[1],小说主题[2],身份认同[3],心理学,生态主义以及自然主义层面展开,鲜有研究者从小说中具体的东西方人物形象为切入点,以其体现出的“自我”和“他者”身份问题为重点对该小说进行细致研究。文章试图从具体人物形象刻画方面来深入分析隐藏于小说背后的东方主义思想。东方主义理论以文化霸权理论为基础,透过西方特权视角看非西方文化[4],从而处处体现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一、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知识分子”理论和东方学。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主要研究民族性文化与世界性文化之间的关系,强调“文化多元”与“文化共存”[5]。这种以文化文本介入政治控制的西方霸权恰好反映了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思想。同时他定义的“东方主义”是“一种根据东方在欧洲西方经验中的位置而处理,协调东方的方式”[6]。他认为,“东方学”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东方学”是作为西方学术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人的各种教条和学说”[6];第二,“东方学”是由西方建构的对东方认识和判断的曲解思维定式;第三,“东方学”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它广泛分布于西方生活的各个方面……他通过对东方和东方人进行整体化,类型化,本质化和符号化,形成关于东方的集体概念,专业权威,话语体系和社会机制。

二、基于东方主义理论的“东方人”解读

毛姆的长篇小说《面纱》中的中西方人物刻画是以毛姆为代表的英国人的文化霸权心里凭空想象出来的并不是真实的中国形象,其中所描述的中国也是透过西方特权视角所看到的并不真实的中国。文章主要从“人影群像”以及满族公主两个方面对小说中的“东方人”进行解读。

(一)“人影群像”作为“他者”

在《面纱》这部小说中,中国人几乎都是以人影群像的模式出现的。所谓“人影群像”就是作者在人物刻画的过程中,目标人物只出现一个大致轮廓,无名无姓无相貌,有意无意地将目标人物边缘化的写作方式。而这种写作方式恰好就是作家对“第三世界”文化的无视与偏见,正好是人物“东方化”的最好凭证。小说中,当凯蒂跟唐生发生婚外情,在一家古玩店作者就对中国群像有大致刻画“那是一家古玩店,店里四处落座的中国人令人厌恶地死盯着她瞧”[7]7。接着毛姆在描写凯蒂再次来到那家古玩店时并没有再次刻画中国群像,可是却有环境描写“屋里很小,也不通气,弥漫着一股鸦片的刺鼻气味”[7]44,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贬低批判中国群众,可是这儿的环境描写却明晰地暗示了中国人愚蠢无知,沉迷鸦片。剥夺“东方”的发言权,将东方人按照西方人的思想描绘出来,这就使得“东方”成了“西方”随意雕琢的“他者”。在这部小说里面,所有的中国群像都是毛姆笔下描绘出的“他者”,他们没有发言权,在毛姆的笔下“失语沉默”。

(二)满族公主作为“他者”

小说中唯一一个被毛姆稍附笔墨的中国人是一位家道中落的满族公主,用沃定顿的话说“她是位大家闺秀”[7]141。透过凯蒂的视角,我们看到一位美丽,优雅的中国传统女性,“她身穿一套修长的绣花旗袍,身材显得十分苗条……黑色的头发按照满人的风俗盘成发髻,她的脸上涂了一层胭脂,脸颊从下眼皮到上嘴唇抹着厚厚的红粉,眉毛显然拔过,只见一道黑色的细线。嘴唇涂得血红”[7]158。很显然,这是一位中国传统女性的代表,几乎汇集了所有中国女性的元素:旗袍,黑色发髻,胭脂,红粉,柳叶眉,粉面丹唇。这就是“西方”典型的“东方女人”形象,这就是印着西方文化烙痕的中国女性,很明显,这儿的满族公主就是毛姆笔下任人摆布的“他者”。作者虽然将这位大家闺秀描绘得十分细致,可字里行间却明显透露着对她浓重妆容的嘲讽。过于装饰未免太过矫情,这在接下来毛姆对她的定位中也可以看出毛姆的创作心理:“与其说这是一张女人的脸,不如说倒更像一个人偶”[7]158。由此可见,毛姆觉得这样一个浓妆艳抹的中国女人是矫揉造作的,缺乏生命力的。我们都知道,这位满族公主是来自英国的助理专员沃定顿的妻子。根据沃定顿的描述,我们知道这位满族公主深爱着他,甚至抛弃了自己的家、亲人以至尊严,死也要跟沃定顿在一起。“我一点也不怀疑,要是我真离开了她,她保准会自杀”[7]141,这是沃定顿描述他妻子的话,很明显,这位满族公主很依赖沃定顿。一位传统的中国大家闺秀,身上几乎具备了所有的中国元素,在这儿可以说是“中国”的化身,而沃定顿,来自英国的助理专员,管制着当时清延,明显是“英国”的代表。满族公主在大革命时期靠沃定顿获救并因此深深地依赖着他,正是毛姆深藏的创作心理:只有英国才能解救苦难的中国群众,中国人民需要依赖英国才能生存。正如上文所述这位满族公主更像是一个“人偶”,人偶是没有思想,是无法操控自己的,那操控这位代表着“中国”的满族公主的人是谁呢?当然是代表着“英国”的沃定顿。很明显,满族公主再次被“他者”化了。

三、基于东方主义理论的“西方人”解读

与“东方人”人物形象设置“他者”化完全相反,毛姆在描绘西方人时所设置的人物几乎都是正面向上的“自我”化形象,他们文明善良,无私奉献,深刻聪慧。在毛姆笔下,西方思想与时俱进,西方人的设置恰好与中国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自我”,一个是“他者”;一个是“救赎者”,一个是“被救赎者”;一个是“愚昧无知还停滞不前”,一个是“善良聪明且与时俱进”。

(一)费恩·沃特作为“自我”

小说中,细菌学家费恩·沃特聪明深刻,无私善良。他大度,可以接受凯蒂“爱慕虚荣,胆小怕事,头脑空虚”[7]74;他隐忍,可以宽容凯蒂的婚外情;他善良,能够拼尽全力解救瘟疫中的苦难中国群众;他无私,能够一心一意为凯蒂,为中国患者不顾自身安危,甚至舍弃生命。这里的费恩·沃特头脑聪明,年少英才,却最终为了“愚昧无知,野蛮粗鲁的中国群众”丢了性命。这样的费恩·沃特正是毛姆设置的为了解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患者的“上帝”,也就是“自我”形象,这样的费恩·沃特正是毛姆狭隘的东方主义思想的透视。

(二)沃定顿作为“自我”

小说中另外一个重要的西方人物是满族公主的丈夫沃定顿。在毛姆笔下,他和中国传统的满族公主恰好构成了“救赎者”和“被救赎者”,“被依赖者”和“依赖者”,“自我”和“他者”的关系。沃定顿尊重中国文化,对中国道家学派似有研究,也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的传统中国文化,可这些正是毛姆支持英国殖民统治的证据。沃定顿作为“英国”文化的化身,是毛姆刻画出的“自我”,操控着作为“他者”同时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满族公主。正是沃定顿和满族公主之间这种不平常的关系印证了毛姆在创作中的东方主义思想禁锢。

(三)法国修女们作为“自我”

在西方人物设置中还有一个群体印证了毛姆小说中的西方文化霸权理论,那就是法国修道院里不辞劳苦,富有爱心,善良可爱的修女们。小说中法国修女们照顾被中国父母遗弃的小孩时所体现出的无微不至,大爱无疆让人们不得不被这样善良无私的修女们深深感动。而修道院的院长尤其让人心生敬意,她放弃了衣食无忧,优雅高贵的法国上流社会的富裕生活,毅然来到中国一个霍乱横行的小山村,面临着随时都有可能患病死去的危险,照顾着异国他乡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孩子们。在她身上所体现出的救赎让毛姆笔下为了生存就抛弃自己亲生骨肉苟且偷生的中国人无地自容。凯蒂后期在修道院的出现同样也显示了她善良,悔过自新的一面。虽然她还是无法接受面容丑陋,怪异的中国孩子,可她也开始在修道院里“救赎”那些可怜的孩子。小说中这样的人物形象设置让“修道院院长”和“中国父母”,“修道院修女们”和“中国孩子们”同样形成了“自我”和“他者”,“救赎”和“被救赎”的人物关系。换句话说,在毛姆的潜意识里,东方人需要西方人的帮助和解救。

由此种种,清晰可见,不论是中国群像还是满族公主,他们都是受西方作家摆布的傀儡,他们在文化交流中被边缘化,丑恶化,妖魔化,永远都是西方人笔下沉默失语的“他者”形象。而另一边,不论是解救中国患者的费恩·沃特,还是解救满族公主的沃定顿,或是解救中国孩子的法国修女们,他们都是毛姆创作视野里自由言说,拥有大量发言权的“自我”。这些人物形象的设置都是文化霸权理论和东方主义理论支持下变相的文化侵略模式。它们以文化霸权理论为基础,透过西方特权视角看非西方文化,从而处处体现出西方文化和种族的优越性。由此可见,毛姆并没有摆脱西方社会对东方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影响,毛姆笔下的东西方形象都带有东方主义思想禁锢的西方印痕。文章中所有刻画东西方人物的笔墨都是毛姆蒙着面纱变形的东方主义思想的投射。

参考文献:

[1]罗伯逊·戴维斯,唐柠.萨默塞特·毛姆[J].外国文学动态,1994(2).

[2]罗娅娜.解读《彩色的面纱》中的悲剧婚姻与爱情[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3).

[3]何婷.找寻《面纱》中走失的女性自我认同[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10).

[4]陈瑛.“东方主义”与“西方”的话语权利——对赛义德“东方主义”的反思[J].求是学刊,2003(4).

[5]薇思瓦纳珊.权利、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M].单德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6]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武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7]威廉·萨默赛特·毛姆.面纱[M].阮景林,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东方主义他者面纱
揭开剪纸题的神秘面纱
揭开人脸识别的神秘面纱
揭开藏北草原的神秘面纱
“他者”眼中的“她者”
好莱坞动画电影中的东方主义
后殖民语境下的欧美鲁迅研究与误读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从贤哲会饮到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