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2014-10-21何丹红
摘 要: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不够用,教学也不例外。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已成为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不妨从三方面进行努力:信任学生,学会放手;懂得取舍,有所侧重;授之以渔,培养自学能力。
关键词:有效教学;信任;课堂效率
工作以来,颇多听到的一个词就是“有效教学”。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不够用,教学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当今推行素质教育之时,课堂教学的时间变得尤为宝贵。于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便成为每个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比于刚踏上讲台的新教师每天担心如何撑足45分钟而言,我们现在最担心的恐怕是嫌这45分钟时间太短,想讲的东西又实在太多,最终只能抱怨每节课时间不够用。
可是,45分钟一堂课真的短吗?真的每堂课都来不及吗?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太多,不愿让学生去读,去感悟,总是担心学生不能理解字词意思,无法读懂课文,甚至有些非常简单的词语也逐字解释给学生听。一堂课的时间自然不够用。我们读书会近期举行了一次实验课活动,让我对这一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理解。
活动是让我们设计在45分钟内教学《口技》一课。熟悉课文的老师都知道,一般情况下,要教学这篇课文至少要花两堂课的时间,一堂课疏通文意,一堂课教学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等。而今,要让我们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完成这篇并不简单的文言文教学,确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小的挑战。接受此次挑战的是刘老师、王老师和翁老师,从他们三人的教学完成情况来看,只要有智慧,只要愿意放手尝试,就有可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一、信任学生,学会放手
文言文常规的教学步骤无外乎:读通文句,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句,把文言翻译成我们熟悉的现代文;分析文意,学习文章写作内容和技巧,把握主旨等。跟现代文阅读不同,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疏通文意”。于是,平时我们会有意无意地在翻译课文这一块上花费较多精力,力求做到字字落实,并能让每个学生对课文中每句话乃至每个字的意思都弄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口技》一文从读通文句到理解文意,一堂课总是要上得满满当当才行呢!
的确,做什么事儿基础一定要打好。根基不稳的房子造得再好,也是华而不实的。但是,当时间有限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另想一种方法来打根基,使之既牢固又省时省力呢?三位老师用实践告诉我们,办法是有的,只要我们肯尝试。
省时打根基第一要紧的,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懂得放手。平时我们在课堂上花那么多时间疏通文意,虽是负责任的表现,但同时也是对学生不信任的体现。要知道,学生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能积极发挥,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不相信学生自己能看懂课文,因为不相信学生的预习能力,因为不相信学生课下通过练习也能查漏补缺,所以我们要那么细致地一段、一句、一字地讲解,绝不放过一个地方。是的,或许当堂讲授时认真听讲的学生会对文意更加熟悉。但你要知道,这部分学生其实在预习时参照课下注解或工具书已将文意疏通得差不多了,而我们所做的无非仅是锦上添花而已;若是原本无锦,即便有再多再美的花儿,又置于何地呢?更何况,讲得再细,练习还是一样得做,否则根基始终牢不了的。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文意;即便不能字字落实又如何,通过练习我们也还是可以查漏补缺的。这样一来,不是可以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节省下来去教学更需教学的东西吗?而且,事实证明,即便我们这么做了,根基也未见得比多花时间时不稳。只要老师有心,学生有心,疏通文意这一部分教学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我们只需点出其中几句或几个难理解的字词即可,大可不必字字落实。
二、懂得取舍,有所侧重
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教室就必须发挥教师的大智慧,懂得取舍,有效筛选,选择最合适有用的教学内容。
听过我课的老师都说,我的课有个毛病,就是太细。这或许跟我的个性有关。就像教学,似乎每堂课总想着要做到面面俱到,想讲的东西太多,让课显得太满又太累。其实,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并不等于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里面,只有知识、过程与方法是显性的,其他的是隐性的,针对不同的文本,我们的教学目标要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教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实际情况来适时调整每堂课的具体目标。每一篇课文涉及的知识点都有很多,如果在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要点到或分析到,那一篇课文花上一个星期的时间尚且不多。问题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这是天方夜谭,绝不可取的。
于是,我们必须懂得取舍,从那么多知识点中进行有效的筛选,比较看看哪些是非教不可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再在课堂上将学生引导到那些必须掌握的知识探讨上,提高课堂效率。其实,我们每堂课、每篇课文只需侧重探讨一个问题就可以了,至于其他没有提到的,下篇类似的课文教学时再解决不就可以了。就像翁老师在教学《口技》一文时,一堂课就只侧重教学品读和学习“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这样教学的东西单纯了,能让学生有更多时间细细品读,也能品得更深,学得更牢了!至于“动静结合”等其他手法,我们放在别的课文的教学中再细品就好。若是教学的内容杂乱了,势必会造成时间不够,或是简单化地处理过程,学生自然学得也就浅了。得失之间,孰轻孰重,我们心中自当有数。
三、授之以渔,培养自学能力
当然,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关键。就如翁老师教学《口技》一文,一开课就将文言文阅读的“五读法”出示给学生:一读通文句,二读懂文意,三读有感情,四读品内涵,五读悟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明确了本堂课要达成的学习目标,也让他们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步骤,以后再教学文言文时,他们就有章可循了,照着“五读法”自学课文也未不可。那么,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若只是就本课而教学本课,只怕学生学会的永远只是学过的课文,当拿到一篇新课文时,无论多么相似,也还是默然吧。那么,永远也不可能做到“有效教学”了。
故,要使教学更有效,我认为必须从以上三方面着手,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到实处。若能尽力施行,相信我们离“有效教学”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蔡虹.语文课堂需要低耗而有效.广东教育,2011(2).
[2]贺华.浅谈高效学习.教育探索,2013(7).
[3]曾卉.初中生时间管理现状研究.南昌大学,2010.
[4]何敏.培养高效学习能力,铸造高效语文课堂.教育教学研究,2014(4).
[5]张勇.高效语文课堂中学生探究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52).
作者簡介:何丹红,女,1987年7月,本科,就职于昆山市玉山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