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宜兴紫砂壶的泥性及手工制作

2014-10-21孙康

佛山陶瓷 2014年9期
关键词:手工制作

孙康

摘 要:中国陶瓷中的宜兴紫砂壶,历史悠久,用的时间越长,光滑如玉。从颜色上看,紫里泛红,光亮如镜。这些是与其独特的紫砂泥性和艺人的手工制作方法分不开的。

关键词:宜兴紫砂壶;紫砂泥性;手工制作

1 前言

中国陶瓷中的宜兴紫砂壶,历史悠久,用的时间越长,光滑如玉。从颜色上看,紫里泛红,光亮如镜。这些是与其独特的紫砂泥性和艺人的手工制作方法分不开的。

2 宜兴紫砂壶的泥性及手工制作

本文首先谈谈泥料的处理:一块精选的紫砂矿土,运回来之后,晒干、用水泼浇,使块泥风化象大豆一样,再用石磨磨细,用(40目~60目)的筛子过筛,加上18%的水拌和。用木搥千锤百炼之后,再陈腐半个月以上,成为适合手工成型的紫砂泥。因为这样的泥,有别于机械生产的泥,还有一点机制的泥,颗粒规格不等。石磨磨出的泥,颗粒基本是圆的,其颗粒大小丰富,分布致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紫砂壶经过长期使用后形成的包浆效果,与紫砂泥独特的分子结构,和传统的手工工艺制作是密不可分的。

从一块纯正上好的紫砂泥料到完美的紫砂壶,需要有许多阶段的手工传统工艺过程来完成。

泥条、泥片的打制、,手工锤炼的泥料,如千百层叠加而方向不乱,再经过打成为三毫米左右的泥条泥片,犹如千百层泥层的延伸,均匀而强度适当的拍打是制壶的前提。多打则“泥门”被打松,少打又达不到效果。这直接影响壶的胎体结构。泥条、泥片打好后,要用竹千子刮平一下,这样使泥料颗粒更致密。

打身筒,当木拍均与有力地拍打泥条时,上下两端因压缩而增厚,从而使形体符合陶瓷的力学。另一方面拍打的震动也使得泥的颗粒作了微妙的改变,细小的颗粒泛出表面,逐渐形成为有机的的断面结构为壶体的表面,为所谓“包装”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篦身筒:拍打完成后的壶身要用“篦子”篦。好的篦身筒工艺不是轻轻一套而过,而应在身筒烂,中硬的基础上篦到三遍,这样烧成后器皿不易变形。

明针工:“即了坯”。明针功夫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壶体表面“包浆的形成”。它的作用有:(1) “刨光”将表面的高低不平之处刨平。(2) “压光”利用其刀口的平石压紧泥的颗粒,使之更为紧密。(3) “磨光”利用明针的柔韧,光滑打磨坯体,最后达到镜面般的光亮。明针的使用可使紫砂壶坯体的有机结构最后固定下来。

在烧成上温度不能过高,过高之后会变形、起泡,过低之后会不熟,壶体没有光泽。比如黄龙山的底槽青,温度可以达到1200℃标准。烧出来的茶壶,既不变形,色泽鲜艳。不管什么泥料,在烧成上应多次试验,达到最佳温度方可进窑,以达到烧成的最佳成品效果。

3结语

宜兴紫砂茶具是一门从日用陶中脱胎出来的特种陶艺。既有优良的日用功能,又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较优质的茶具,看上去光滑如镜,色泽鲜艳,造型美观,摸上去珠圆玉润,手感舒适,喜者爱不释手,但是,这跟我们细致的手工成型与精湛的技艺水平是分不开的。我们紫砂艺人应该进一步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努力把传统文化的优秀方面吸收到紫砂茶具的创作中,为紫砂艺术的提高,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手工制作
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
手工串起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精彩生活
初中美术课堂手工制作教学的探索
“变废为宝”
高职学前手工制作课程动手实践能力探究
手工制作在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巧用废旧材料进行手工制作增强幼儿的创新能力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大班手工制作活动中的创新教育研究
幼儿活动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