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星星美展历史误读的重新看待

2014-10-21肖丹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星星艺术家

肖丹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7)

关于星星美展历史误读的重新看待

肖丹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7)

不同的言说视角势必造成话语的错位,位于不同的观者角度,会产生相异的解读与看待。在众多“星星美展”的参与者眼中,展览中的政治情绪与艺术价值在后来的言说中存在误读,而关于此些误读的理解,都需进行重新看待。

星星美展;历史误读;反政治;艺术价值

1979年底,一群非专业画家以非专业性质的选择机制为基础,立于体制之外,举办了名为“星星美展”的画展。画展的筹划及展出过程历经波折,最终展览的实现在文艺界乃至社会,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星星美展”宣扬“艺术要自由,思想要解放”的姿态,此后被视作中国现代艺术的先声。但随着中国现代艺术的主角从参展身份、思想基础及作品关注等各方面的转变,这一历史浪潮便逐渐退去。实有的未持续在场,随即构成了一定程度的话语权失衡,而立于不同的言说视角,使“星星美展”在后来的被解读中构成影响。部分参展成员认为,现有话语中存在着一些对“星星”的历史误读,人们过分关注展览作为革命性事件的价值,过度强调展览的“反政治”性,甚至忽略了其作为艺术价值的存在。

参展者薄云是成员中少数美院出身的艺术家,对“星星”以依靠政治来成就画展的言说做出反驳,认为“星星”最大的价值是展览以表现自我为原则,对以往的图解政治绘画做出的极大挑战。他表示游行与反抗都仅是为保障自我和创作自由的权利,“星星美展”作品中还有大量非革命性的创作,也表明“星星”并非是针对政治的批判,并且对于“星星美展”政治影响的过度解读,“会因为‘星星’作品的政治性失望,而忽略‘星星’作品相当不错的艺术性”。①在参展者严力对“星星”的解读中,同样反对针对“星星美展”做过度的政治理解,觉得美展并未刻意与政治斗争,称“像后来有些团体说他们(星星)‘搞政治’,其实在政治方便哪些人哪怕是提出反对都没有过。‘星星’成员是艺术家,至今还是艺术家,只是他们的艺术行为碰撞了政治”②。

以上部分参与者相比一些批评家及观者,对展览中政治因素的理解持有不同意见,他们看来,展览的本意并非以对抗政治为目的,而作品中自然也就不会存在太多革命因素。反而评论家对此的质疑之一恰是“星星美展”的艺术作品本身并没有传达出他们口号中宣扬的革命精神与反抗力量。这样以来,构成“星星”艺术家眼中“误读”的首要因素,就在于美展作品的气质与口号彰显的革命力量是否具有统一性,并且需确定成员艺术创作动机是否就出于“政治性”。

将这些问题回归到对展出作品分析,团体的构建基础未能形成统一流派,所以其实“星星美展”中的创作追求并不统一。观看上述提出质疑的艺术家作品,薄云在第二届“星星美展”的展出作品《泊》是画面昏暗的水乡场景,深墨铺染的天空与平静幽暗的湖面相接,仅在墨色勾勒的船只间留有一窄条明亮的水色反光,暗沉用色的画面流露着一股忧伤。其水乡系列作品很难与政治反抗挂钩,在他对创作动机解释时称“实际上这和一个人的审美理想有关系。无论我是否参加‘星星’,最终我都会这样画……不是用作品抨击政治时弊”③,所以一些评论家期待在作品看到的政治反叛性在他的画面中也就无从谈起。严力在首届“星星”的展出作品《游荡》现在看来已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描绘场景由艺术家深夜归家后的感受而来,更多表现的是对于绘画语言新形式的探索,作品构思也并无有意与政治相连。所以在“星星美展”的群体作品中,存在着很多仅出于个人感受,单纯寓意作者普通情感的自我表达创作,而这些人当时的创作动机和初衷本身便无意于政治反抗,创作的目的仅是借用忠于自我的绘画语言,表现个人的普通情感,这些人的作品自然无法传达所谓的“政治性”。

但“星星美展”当中也存在另一端的确具有对抗暗喻的艺术作品,就是这些作品在展览中更多刺激着观众的感官,形成“星星”当中的政治反抗情绪。最具代表的是王克平木刻创作,尤其《沉默》和《偶像》等成为后来“星星”作品被谈及的主要代表。木雕《沉默》将人物刻意塑造成眼睛嘴巴被遮蔽的形象,被堵至只剩一只眼睛睁开的头像只能沉默带给观众无尽的憋闷感,《偶像》的木雕塑造刻画成人们熟悉的形象,半遮半睁的眼睛和头顶的一颗五角星,让人与文革时期对毛泽东的偶像崇拜构成联想。两件代表作品都展现出王克平力图表达的社会关注,在霍少霞对“星星”作品的总结中便将王克平归置于“提出社会问题的作品”一类,并且王克平在接受他的采访时也直接承认“我所有的作品都有批判性,与社会潮流抵触,跟官方艺术对抗。④”他的作品中反叛力量似乎得到了足够的传达,从观众反馈即可看出木雕作品对“星星”反叛的精神发挥较绘画作品更为充分。同样,在尹光中参展作品《春天还是春天》中,作者对枯竭大地的描绘与文革经历直接相连,意图呈现出逝去文革中所经受的压抑与苦闷,而创作当下恰好释放了这种政治压力。

这些作品便不同于之前仅作为传达自我感情的创作,创作初衷具有明显的反叛性,作品中显示艺术家对现实政治的讽刺和批判。观看此类作品的批判角度与批判方式,回归到“星星美展”的历史情境,1979年距离文革结束不久,对文革的反思与批判热情仍未消灭。在观念形态上,他们用以被批判的形式重新复述出来,通过被批判的东西重新去肯定文革当中的被批判,从而达到批判文革的目的。但随着中国社会逐渐从文革走出,对政治的热情逐渐远离褪去并回归生活,“星星美展”以其的批判角度也伴随文革远去逐渐被淡化,便同后来现代美术的批判角度发生错位。

所以,“星星美展”因其非统一的群体追求,使得展出作品中包括艺术家对普通情感的自由表达,同时也有以批判和政治反抗为创作动机的艺术作品存在。正是由于临时组建的团体基础,才呈现出追求相异的艺术作品。前一类作品中,艺术家更注重对绘画语言的探索与画面的自我表达,其中很难看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后一种则是在前类的基础上又附加着对社会政治的反叛,他们作品中可以确切解读到作者的政治情绪。这种差异动机的存在又完全取决于艺术家的不同心境,也是群体背景繁杂这一客观事实形成的结果,由此对于艺术作品未能够做到尽力传达革命口号的质疑,或许应该再进行深层的分类解读。

因此,历史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一种催使,增添了“星星美展”当中的政治因素。但是,“星星美展”在反抗主体的意识行为中,对身份诉求的初衷就已带出其政治性,以社会语境的角度而言,“星星美展”的确立于“反政治”的立场,但以作品本身的角度而言,由于群体的非统一性,存在部分具有反政治意识创作的同时,亦存在大量并非出于“反政治”初衷的艺术作品。所以,“星星美展”作为破土时代的象征,其最大的反叛来源其实是出自在展出机制环节,而并非在于展出作品中。

注释:

①薄云访谈——朱朱.原点.中国香港视界艺术出版社,2007.11.P68.

②严力访谈——朱朱.原点.中国香港视界艺术出版社,2007.11.P81.

③薄云访谈——朱朱.原点.中国香港视界艺术出版社,2007.11.P68.

④霍少霞对王克平采访——星星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的先锋(1979-2000).2007.P74.

[1]汉雅轩.星星十年[M].香港:汉雅轩,1989.

[2]朱朱.原点.中国香港视界艺术出版社,2007.11.

[3]霍少霞.星星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的先锋(1979-2000).2007.

[4]栗宪庭.关于“星星”美展[J].美术,1980(3).

[5]阿城.星星点点.倾向,1999(12).

[6]易丹.星星历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1.

[7]吕澎,孔令伟.回忆与陈述[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3.

J205

A

1005-5312(2014)29-0197-02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星星艺术家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On Syntactical Features of John F. Kennedy’s Inaugural Speech
串星星
星星洗澡
来自星星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