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婚轿考察

2014-10-21段冰清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轿子木质民俗

段冰清 王 羿

(北京服装学院,北京 100021)

传统婚轿考察

段冰清 王 羿

(北京服装学院,北京 100021)

古人乘轿坐撵,今人观往昔风采。古人的交通工具对我们来说充满神秘感,婚轿是其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一例。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笔者选择以主流汉文化的婚轿作为探析点,参照所见实物,对南北方婚轿进行初步的探索研究。

婚轿价值;婚轿结构;婚轿装饰与审美

在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背景中,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倡导之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加强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学术氛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古老的文化传统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祖先曾经的生活模式对我们来说已经渐渐模糊不清。作为一个民族学研究的学生,应当通过自己的学习、对比、归纳总结,保存文化的脉络,继承和发扬文化的精髓,使文化尽可能以本真的面貌被传承下去。

轿子作为古代的交通工具,据《尚书》中有“肩舆”的记载。而“轿”的名称始于宋代,宋代沿用前代的“舆”字,并用“轿”字,合成舆轿。据《夷坚志》记载,宋代轿子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了,但是由于官民对轿子的使用量逐渐增加,宋太宗颁旨“非品官不得乘暖轿”。暖轿,即是上有顶盖,四周包围有布围的封闭型舆轿,又称“暗轿”。南宋时期,由于舆轿等级化更加明确,多数官员出行由原来的车舆改为轿舆。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为防止官员怠惰,规定武官出行必须骑马,后来到景泰之后才放宽对官员乘轿的种种限制。清代对官员用轿有了更加细化的等级区分,对轿围的用布尺寸也有明确规定。三品以上在京做官者乘四人轿,出京可乘八人轿,各州督抚可乘八人轿,普通官员均乘四人轿,在清代八抬大轿是高级官员身份的象征。民间一般都是两人轿,只有娶亲用的花轿允许四人抬轿。

由于传统婚轿体积较大,经历战乱等原因,并不太容易保存,特别是外包的布围。又因为轿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基本不被使用了,除了四川云南一些山地地区,原来是用于往返山上山下运送物资的滑竿,现由于游客的需要被用于抬人上下山。多数人第一次接触轿子应当是在庙会或是古装影视作品当中。轿子并不是只有人抬,也有轿车,轿下两侧为轮子,前侧有辕子用于套马。

轿子本身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之后,南北方的差异也逐渐显露出来。婚轿作为民间轿舆中装饰手法最复杂,效果最华丽独特,南北方在装饰手段上也有较大差异。南方由于天气潮湿,气候炎热,且南方木材成材快,且木质较好,适合木艺雕刻装饰,多数婚轿都是直接在木质轿身上进行装饰处理。

雕刻手法有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空雕,漆饰手法有刷朱漆(打底)、金漆(细部)、黑漆(细部),图案手法有书法对联(多为持家训诫或是福禄)、手绘吉祥纹样。木质轿身被修饰的非常华丽,同时结合藤编的装饰手法进行细部功能性的装饰。北方由于天气寒冷,气候干燥,优质木材比较稀缺也不易于雕刻装饰,故北方婚轿多数以木质作为框架,外面用绸缎进行装饰包围,通过布面的装饰完成轿身的装饰,同时也具有防风保暖的功能特点。北方婚轿的布面装饰主要有刺绣、拼布、手绘图案,婚轿的布面装饰部分通“轿衣”,分别由轿顶、轿帘、轿身三部分围合固定于木质轿身上。

南北方婚轿虽然在材质和装饰手法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形制尺寸上差别不大,原因是婚轿在接新娘的时候是要被抬进新娘的家门中,这样就限制了婚轿本身的形制尺寸。首先婚轿的抬杠与轿身是可以抽离分开的,是为了轿夫在进门过坎转弯时能平稳轻便;其次是轿身的宽度也要适合进院门的门宽,在保证轿夫顺利通过的情况下,轿身的宽度就受到了限制;再次是轿顶与轿身也是分离的,原因与之前差不多,就是轿子进门前要把轿顶去掉,方便登门入院。

虽说轿子的使用在古代较为普及,但毕竟是较为富裕的人家才有能力使用,而婚轿由于制作周期长,装饰手段复杂更为稀少,过去十里八乡可能有一顶婚轿,谁家结婚借过去用一用。由于年代久远,又经历战火洗礼,存世的婚轿数量不是太多了,多数以南方的木质婚轿为主,北方的婚轿轿衣由于织物本身易腐坏、破损、残缺更加不容易保存,故完整的婚轿轿衣存世量更加稀少。我有幸在北京万丰小吃城二层的民俗博物馆中见到南方木质婚轿一顶,在西安关中民俗博物馆中见到南方木质婚轿两顶,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妇女博物馆见到北方木质婚轿轿身一顶(轿衣已失散),在洛阳民俗博物馆见到北方木质婚轿轿身一顶(轿衣已失散),在民俗收藏家钟漫天老师家见到山东婚轿轿衣,并有幸见到修复补救的过程。由于实物不多,只能通过文字资料进行补充梳理。由于婚轿本身属于木质,其装饰手法与吉祥图案与床类家具比较相似,关于图案部分也借助于木床图案进行类比参照,轿衣上的吉祥图案则与木质婚轿的图案相互呼应,可作为应照依据,只是表现手法不同。

[1]刘秋霖,刘健著.清代宫廷民间生活图典.巴蜀出版社,1998.8.

[2]陈汉章著.中国历代民俗考.民俗丛书,不详.

[3]潘晓梅.严育新著.婚俗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

[4]岳娟娟著.嫁娶.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1.

[5]郭兴文著.中国传统婚姻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9.

[6]何晓道著.十里红妆女儿梦.中华书局.2008.5.

J05

A

1005-5312(2014)29-0167-01

猜你喜欢

轿子木质民俗
冬季民俗节
轿子抬狗,碍着谁了?
民俗中的“牛”
超越
民俗节
木质风景画
木质燃料
木质燃料
木质燃料
抬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