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批改作文方式之探究
2014-10-21欧国强
欧国强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按照传统作文批改的办法,一般是由教师包办,全批全改,但效果不佳。那么,如何转变批改方式,提高实效呢?笔者一直在探索和实践,最终找到了新路子:让学生自主批改作文。在作文教学中,这种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一、传统作文批改方法的弊端
传统的作文批改,一直遵奉着“学生写,教师改”的模式,并且提倡教师精批细改。其实,这种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不但没有什么实效,而且害惨了语文教师和学生。
首先,工作量巨大,挤占过多时间,不利于整体提高教学水平。通常情况下,每位语文教师教两个班,一百多位学生,每位学生每学期八篇作文,批改的工作量相当大,这必然会使本已繁重的教学工作更加繁重,影响到教师在钻研教材、教法和充电学习方面时间的投入,不利于整体提高教学水平。
其次,劳神费力,但收效甚微。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伏案批改,绞尽脑汁,从字词到句段,乃至整篇文章的构思和布局,都要或删或改或补,花费了大量精力。但结果呢?在拿到作文本后,大多数学生只是简单过目,看看评语和分数就往抽屉里一塞了事,少有人认真思考、琢磨和改正。教师辛辛苦苦的批改也就付诸东流了。这让人想起叶圣陶先生对作文批改的精辟见解:“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
再者,批改周期长,影响了指导价值。作文批改费时费力,从作文收交上来到作文回到学生手中,持续时间长,学生已失去写作时的那种热情。在批改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给学生,批改也就起不到及时指导的作用。
第四,缺少参与,学生的写作水平难以提高。作文是个大练场,大多数学生都是倾尽自己的心智而写作。作文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认识、生活态度,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但是教师批改作文时却以一种思维、一个标准去衡量,难免有失偏颇,也将学生引入教师的思维定式。教师的包办,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压抑了其参与写作的积极性。
二、指导学生自主批改作文的依据
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都很重视修改,在修改文章上下过很大工夫。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写成了“字字看来都是血”的《红楼梦》。而对于修改问题,作家艾芜说:“写作还有一个过程,就是修改过程。修改时,把作品当成不是自己的,从别人的角度去吹毛求疵,冷静地修改。”可见,创作上有成就者皆通此理,即好文章是要修改的。
作家创作是自己改,学生要有好的作文,同样也要自己来修改。叶圣陶先生说过:“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已经十几年没批改过一篇学生作文,都是让学生互批作文。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学习状态,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培养和提升。它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作文批改方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抑制了其写作的兴趣。
基于前辈的教导和实践,新《课标》精神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引,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毫不迟疑地把作文的批改权归还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批改,教师腾出时间做好指导工作。
三、指导学生自主修改的操作步骤
1.科学建立批改小组。自主批改之前,首先,要把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的人数不要过多,也不要过少,一般每个小组4个成员。这是有科学依据的,研究表明,4-6人的小组工作效率最高。其次,小组成员要合理搭配。作品水平的好中差搭配、男女比例、性格差异等都要考虑进去,使小组的组合达到最佳状态。这要求教师事先要摸底调查,充分了解班上学生的作文能力、性格爱好等。第三,选好小组长,小组中必须选出一位作文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人担任小组长,做好组织协调组员及总体把握的工作,避免因组织不力而影响批改工作。第四,两两对面而坐。小组建立后,成员一般不再变动,在作文课上,学生就以小组为单位坐到相应的位置上,两两对面而坐,聚拢在一起,便于集体开展批改作业。
2.明确作文批改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批改什么,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根据每次作文的实际情况拟定批改要求。当然,这要以学生总结为主,教师点拨为辅。一般情况下,要从格式、卷面、错别字、病句、标点、中心、选材、结构、表达、语言等方面考虑,这是每次批改作文的共性要求。将这些要求的具体内容印发给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但是每次的写作是不一样的,除了这些共性要求外,还要根据每次作文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批改要求,比如给材料的议论文,要拟定这几点:①开头简洁,引出论点,回扣标题,回扣材料;②论点明确;③论据充足;④叙例简练,例中内容和例后析理要点题;⑤论证方法的正确运用;⑥结尾突出中心,回扣标题,回扣材料等。将这几点用幻灯片显示出来,并逐条给学生讲解清楚,这样,学生的批改才有依据。
3.教师示范批改过程。在学生明确批改要求之后,教师就要给学生现场作示范性批改,这是自主批改初期不可或缺的一步。其做法是挑选出典型的好、中、差三篇作文,印发给学生,师生合作,共同逐篇批改。这个环节,教师的示范要具体,要细,要实,对照批改要求,边读边问边讨论,写上眉批、总批,打上分数,并写上批改日期。当面示范批改,直观明了,便于学生掌握作文批改这把“尺”。同时,用不同层次的作文示范批改,对比鲜明,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本次作文的写法与批改法。
4.学生自主批改。完成上述步骤后,学生心中已经有了丈量作文的“尺”了,此时,要让小组成员来完成批改任务。先每组分发一篇,轮流浏览,初步感知作文。然后由小组长朗读,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文章的优缺点,共同研究,对照要求,逐项提出批改意见。如果有不同意见,组内讨论,也可请老师解决,以便提出最佳的批改意见。最后经过小组讨论,写上总批,打上分数,签上日期和批改者姓名。这个环节之后,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反馈,提名几组进行交流,由某组小组长边读本组批改的作文,边读评语,其他同学参与评论。如果对修改有不同看法的,可说出理由,通过大家的评论来判定其是否准确。交流三五篇之后,同学们对本次作文情况和批改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师此时要趁热打铁,再发给小组三篇作文继续批改。全部批改完后,每组挑出分数最高和最低的两篇,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批改成果,陈述优秀文章的优秀之处,以及分数较低文章的不足之处,并交流此次批改体会。教师随后随机抽查学生的批改情况并作点评。点评后,及时把作文返还给本人,让本人反思,吸取批改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趁热修改,重新写出更好的作文。
5.尝试多形式批改。上述批改方法适用于各种作文的批改,但人都会有喜新厌旧的心理,心理学研究也发现,新鲜的事物会激发人探索或学习的本能。因此,在作文批改实践中,要对上面的方式灵活变形,尝试多形式批改,激发学生的批改兴趣。略举数例阐释:
专题式批改。平时作文专题训练,如“细节描写训练”、“议论文例后析理训练”、“点题扣题训练”等。指导学生抓住本次专题训练的特点来修改,不求多,一练一得即可。
激励式批改。写作水平低的学生,要注意保护其写作和批改的积极性。从作文中找到其优点就是对其最好的激励。每学期用一次作文批改时间,引导学生专门给他们的作文找优点,并写上鼓励性的批改意见,激发其写作热情。
欣赏式批改。挑出班上的佳作,发给学生作欣赏性批改。欣赏身边熟悉的同学的佳作,感觉很亲切,感觉成功触手可及,极易诱发同学们心中的创作欲望,而被欣赏者也体验到了成就感。
合理运用多形式批改方式,可以避免因单调刺激而带来的消极因素,学生在兴致勃勃的批改中领悟写法,提高写作水平。
四、学生自主批改作文的意义
首先,改变了教师疲于奔命做无用功的状况。教师角色变换,变批阅者为活动的组织引导者,把自己从包揽式的苦评中解放出来,从而得以减负,找回了本属于自己的宝贵时间,自己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潜心研究教学,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的效率。
其次,让学生体会到了批改的成就感。学生原先只写不改,现在既写又改,改与写有机结合。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用自己的能力解决老师交给的批改任务,体验到了批改的成就感,从而更激发学生在“改”中学“写”。
再者,发挥了学生在批改中主体地位的作用。在传统作文批改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的积极性被抑制。而在自主批改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作为批改者来审视他人和自己的习作,是活动的主体。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进来,在团结协作中展开批改,感悟作文。
总之,我们的作文教学,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批改途径,大胆改变传统的批改模式,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批改方式,加强指导,教给方法,完善做法,学生的修改、评价能力和写作水平将会在批改实践中逐渐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中彦.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作文评价研究综述[J].语文教学通讯,2007(12).
[2]顾丽华.高中作文有效性教学浅说[J].语文天地,2010(23).
[3]陈梓生.探讨作文教学评价的有效做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3).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