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2014-10-21叶美香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师教学

叶美香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帮助学生了解认识我们祖国古代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面对初中的学生,特别是初一的新生,由于他们刚上中学,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一时还不能适应,对学习文言文更觉得难上加难。如果我们还是沿用旧的教学方法,先逐字逐句逐篇翻译,再分析主题和写法,就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缺乏生机活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烦,不喜欢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不愿看到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进而学好文言文。那么该如何让学生爱学、乐学文言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改变过去的串讲,一讲到底,然后让学生课上记翻译,课后背笔记的教学模式。

首先,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对照注释自己翻译,有疑问互相讨论,教师只作点拨,强调重点、更正疑难,或是对难点、新语言点详细讲解。例如,学习《三峡》这课时,我把重点实词(曦月、襄陵、奔、绝巘)、虚词(虽、略、自非、至于)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学生碰到不会的疑难字词可以提出来,大家一同寻找答案。用找一找,议一议的形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这比教师一味地讲,效果好多了。

其次,教会学生查找工具书,学会整理归类。

对于注释未涉及而自己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工具书,直接记录在课文原文旁边;对于一些重要的常见的字词则要求学生对这个字词的几种重要的含义进行归纳和积累。我的做法是: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所学文言文进行整理。例如,每册课本后的“常用实词表”和单元知识短文里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人人必须整理,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应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文言文的学习笔记,我教学生这样分类整理:(一)本课疑难字词的字音字形。(二)通假字。(三)重点词语,分为实词和虚词的整理。(四)词类活用。(五)一词多义。(六)古今异义词。在整理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分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整理得最好。

总之,我们要把教师的一味串讲变成学生自主的学。以学生的学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文言字词进行归纳和积累,学生兴趣大,效果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许多简易的文言文,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探究、讨论、思考读懂课文,学生在这种自学中不光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用生动活泼的活动课激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对文言文的学习也可以通过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课来进行,改变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我们可以通过举行朗诵会、辩论会、知识竞赛、古文化知识猜谜会,甚至改编课本剧等活动,将文言文的学习变为游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文言文的渠道变宽,变“苦学”为“乐学”。例如,学习《晏子使楚》、《郑人买履》这些文言文时,我们可以把它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去演,在表演中学习,其乐融融。在文言文复习时,我们还可以用知识竞赛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例如,我经常会在总复习阶段专门拿出两节课来开展一次“文言文知识竞赛”活动。在活动之前要通知学生,明确复习的范围、内容、深度。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可进行轮流答、抽查答、推荐答、抢答等,内容最好是复习考试要掌握的。开展这样的活动,既能活跃复习气氛,梳理所学知识,又能促使学生爱学、乐学。

三、重视文言文的朗读,让学生从朗读中去积累文言知识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说明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义。我们要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具体怎样读?把学生的自读和教师的范读相结合,把学生的齐读与学生个人读相结合,把教师讲前读与教师讲后读相结合,把朗读和背诵相结合。把这四读结合落实到位,对文言文内容的把握可以说已完成了一半。同时我们在听范读时一定要让学生听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有语气语势的朗读。在听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力求课堂上书声琅琅,这样学生就能在朗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了。

其次让学生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和作品内在的情感来。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纠正。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今齐地/方千里”,学生在朗读时总容易想当然地读成“今齐地方/千里”。这两句停顿不同,表现为对词义的理解不同,断句出现偏差,所表现的语句理解就会大相径庭。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这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

朱熹谈读书时有段话:“凡读书须要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每篇文言文要求至少读三遍以上。通过初读——再读——品读三部曲,让学生养成习惯。在长期的朗读中,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也逐渐增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理解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自然大大提高,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朗读效果,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让学生走进文本,领悟文章主旨

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许多语文教师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对字词的理解积累上,而不自觉地淡化了对文本的“文”的教学。在文言文中,影响学生成长的绝不是哪个文言词或者句子的解释翻译,而是文章蕴含的深邃思想。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闻名于世的典型人物形象。由于学生不理解他们生活的历史,不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所以不懂为什么会发生“捕蛇者”的悲剧,不懂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不能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去了解这些人物,了解作者塑造这些人物的意图,了解文章的精神。可以让学生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时代背景,对文本进行初读、再读和品读,通过反复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从而感悟历代迁客骚人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以及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比如学习《愚公移山》则要启迪学生学习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志;读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则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兴国安邦”的决心以及对后主的殷切希望。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将多媒体引入文言文教学课堂,用其丰富的图片、音乐、视频资源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激活课堂教学,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文言文讲究意境美,古人力求用最精炼的语言文字描绘最幽深的意境,而我们怎样让学生体会古人所描绘的意境美呢?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深刻体会古人所描绘的幽美画面。

例如在教学郦道元的《三峡》时,作者描绘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等等很多壮观的风景。让学生想象那些画面,而很多学生从未到过三峡,凭空想象很难达到理想境界。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适时地播放一段长江三峡的录像片。柔美的音乐,唯美的画面,配上绝美的文字,直观地把壮美的三峡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如果这时再让学生去描绘“巴东三峡巫狭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壮阔奇景,学生肯定能滔滔不绝。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也是十分有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色彩、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发挥了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从而使学生学习变得更主动,更乐学。

初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言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我们教师要尽力帮助学生吸收这些良好的养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言文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来,掌握学习方法,享受学习的快乐,得到情感的真实体验。总之“ 教有法而无定法”,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在教学中大胆尝试。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师教学
文言文阅读专练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秋天在哪里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美育教师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