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原因和对策

2014-10-20姜楠

卷宗 2014年9期
关键词:法律完善就业歧视社会需求

摘 要:目前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不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不平衡、用人单位缺乏社会责任感、高校的管理和教育不足、学生素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需要推进就业歧视立法、完善相关法律规定,促进就业增长、完善就业政策、明确政府职能,同时深化高校改革、提升学生素质、满足社会需求,从而消除就业歧视现象。

关键词:就业歧视;就业;法律完善;社会需求。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学生就业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14Y078)的阶段性成果。

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的情形屡见不鲜,而现有的法律法规尚不足以保障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就业歧视不仅导致大量人才的闲置浪费,给经济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且严重损害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引起社会不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带来危害。必须着力消除大学生的就业歧视现象。

1 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

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没有任何法律规定的原因,而对求职者采取区别对待、不予录用或给予特殊照顾等侵害劳动者平等劳动权利的行为。目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遭遇了性别、外貌、健康、学历、毕业院校、地域、工作经验等方面的歧视,比较普遍的有:

性别歧视。除少数特殊行业外,用人单位在选择时往往更青睐于男性,很多女大学生很难甚至无法找到工作。如今,各企业法律意识增强,不会在招聘条件中明确性别要求,而在操作环节中却有明显的性别倾向。

身体歧视。包括身高、相貌、残疾、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歧视。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了学历高不如个子高的尴尬境地。近些年来大学生求职前热衷整容,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一问题。还有很多单位明确拒绝体检不合格者的求职。

院校歧视。特别是综合条件好的单位面对趋之若鹜的求职者往往是优中选优,非“211高校”甚至非“985高校”不要,媒体报道某些企业在接收网投的简历时,设置院校作为关键字筛选,非名校学生的简历根本不会通过初选。近年由于高校扩招、就业严峻,“名校情结”之风愈演愈烈。

经验歧视。某些用人单位为降低劳动力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更愿意招收有工作经验的人,面试环节淘汰的往往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这种现状也迫使更多的在校生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打工、实习。

2 大学生就业歧视难以消除的深层原因

现行社会存在就业歧视现象的原因复杂多变,但概括起来可显现为以下因素:就业市场结构性不平衡、市场竞争激烈、政府施政不利、用人单位原因、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等。其中,我国禁止就业歧视的立法不完善以及人们法制观念的淡漠等是就业歧视未能解决的根本原因。

2.1 禁止就业歧视立法不完善

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禁止就业歧视进行统一的立法,只是在《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涉及到平等就业权和就业歧视问题。而且,《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中对禁止就业歧视的相关规定过于片面性、概括性,难以发挥打击就业歧视行为的作用。例如《就业促进法》第 3 条和《劳动法》第 12 条对就业歧视作出界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以及《残疾人保障法》第 34 条之规定,我国就业歧视仅包括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残疾五种。可以看出关于就业歧视的范围界定过窄,无法涵盖我国目前存在的各种就业歧视类型,例如经验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歧视、身份歧视、年龄歧视等,导致很多受到歧视的劳动者无法获得法律保护。而且相关法律法规对就业歧视法律责任的规定很模糊,在机构设置上没有设立专门处理就业歧视争议的机构。法律规定的缺失导致就业歧视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不平衡。表现在就业数量和就业意愿的结构性失衡两个方面,它是就业歧视产生的先决条件。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研究资料显示,近五年我国平均每年需要解决的大学生就业人数在650万以上,与大学生就业人数年年增多相比,我国能够提供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却没有出现相应增加,再加上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我国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影响,高校专业的调整又没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就业存在着结构性的供求矛盾,这些客观上给用人单位创造了院校歧视、经验歧视等条件。在大学生就业意识方面,大学生的就业期望随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也在拔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以大中城市为佳,而西部偏远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则乏人问津。同时,多数人更倾向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这就造成了就业意向的结构失衡。同时,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力度不够,就业政策不到位,无力缓解就业市场结构性不平衡带来的就业歧视。

(三)用人单位逐利思想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在当前人力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下,用人单位为追求最大化的效益指标,极易出现优中选优的情况,甚至远远超出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如在招聘过程中片面地追求高学历,忽视了实际工作中的岗位要求,背离了合适原则。逐利思想导致很多企业只愿录用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员工,上岗就能创造经济效益,而不愿意培训员工。由于用人单位认为女性生育会在特定时间内影响工作的开展,以及生理差异降低女性的工作效率,会给用人单位带来隐性的成本负担,很多用人单位更倾向录用男生。

(四)高校的管理和教育不足、学生素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一是高校的管理和教育方面。高等院校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没有合理规划安排等原因,导致普通院校在改善师资,加强软硬件建设方面资金短缺。院校师资数量不够、素质较低、硬件设施简陋,使得培养的学生因此在专业学习上受到一定限制。高校在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方面,没有及时根据社会的变化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进行调整,导致学生学不能致用,学非所用,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二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专业知识不精、社会实践少、工作能力差。有些学生没有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的特点,或者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各种原因,对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好,没有达到专业要求;有些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实践技能训练,只会纸上谈兵;有些学生高分低能,不重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不善合作、不擅言辞等;有些学生对前途没有规划,没有学习动力,自然难以成才。

3 消除就业歧视的措施

3.1 推进就业歧视立法,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制定反就业歧视基本法,拓宽就业歧视范围,明确法律责任。现有的法律法规难以兼顾所有的歧视行为,而且缺乏可操作性,致使现实生活中就业歧视现象泛滥。应当尽快出台《反就业歧视法》,有针对性地处理歧视行为。应将我国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法律遗漏的歧视现象,如经验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歧视、身份歧视、年龄歧视等纳入反就业歧视法的调整范围。将法律保护范围拓宽到所有合法劳动的劳动者,且涉及就业过程的各个阶段。应当明确歧视者承担停止侵权、损害赔偿等民事责任或相应的行政责任。从而有效威慑用人单位,切实保护大学生及其他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2 促进就业增长,完善就业政策,明确政府职能

刺激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长。只有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使国内外市场联系密切,生产和劳动规模扩大,吸纳更多的人就业。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使劳动力资源得到重新配置,迫使招聘单位减少就业歧视。同时政府和一些部门需要转变劳动就业的政策和观念,如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政策,防止行业性垄断等。出台对用人单位的激励政策和补贴政策,例如针对女性、应届毕业生、残疾人用工的补贴,鼓励用人单位消除就业歧视的行为。进一步明确政府监督部门对就业市场歧视行为的监管职责。政府监督部门不仅要对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实施事后监督,而且也要审核用人单位的用人制度,可以设立专门的投诉机构,给就业者提供及时的援助。

3.3 深化高校改革,提升学生素质,满足社会需求。

首先,高校应当科学制订招生计划,调整院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使之与社会需要保持一致。强调专业设置要和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更新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结合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来进行课程设置,建立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其次,加强学校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为培养人才提供更优质的条件;不断深化教学管理,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积极探索多方位多层次教学改革。再次,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提升就业机会,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邓华.大学毕业生遭遇就业歧视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年6月第17期第100页

[2]朱平利.大学生遭遇隐性就业歧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第9期第140页

[3]杨文杰,陈赟,张映.大学生就业歧视法律问题研究[J].商业文化.2010年 第11期第12,13页

[4]王哲.反就业歧视的立法思考[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5月第 3 期第100页

[5]严苗.浅析我国就业歧视法律规制的完善[J].知识经济.2013年 第6期 第44页

作者简介

姜楠(1974-),女,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和思想政治理论。

猜你喜欢

法律完善就业歧视社会需求
论就业歧视对精神障碍患者社会保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小额贷款公司该如何监管
隐性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制
精神障碍患者就业歧视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探究
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
浅析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