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的“上海探索”
2014-10-20
核心提示:针对老年人需求,“生活圈”把养老院的专业服务项目引进居民小区,为社区老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
《支点》记者 刘真真
作为中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上海在养老模式探索上先人一步,不论是政策引导还是养老服务配套,都值得借鉴。
“乐龄生活圈”
静安区是最早尝试居家养老模式的试点城区。作为上海市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至2013年底,该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0.6%,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22.04%。
静安区尝试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乐龄生活圈”是其主推的一项服务。“生活圈”是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系统的运作实体,也是街道受理、分派各类为老人服务工作的信息交互平台,协调、调动各后台服务单位的指挥中心。
这一举措主要通过资源有效配置和专业跨界合作的形式,根据就近就便原则,在每2-3个居委会设置一个“生活圈”,利用家庭自助、社区互助、社会援助、政府资助等形式,通过软件优化和硬件改造,对老年人相对集聚的区域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安全保障、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服务。
针对老年人需求,“生活圈”把养老院的专业服务项目引进居民小区,为社区老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生活圈”里,53家服务单位组成了为老人服务的“百事通”,为社区老人提供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老人们既可以在实体受理窗口享受上述六类服务,又可以致电“生活圈”提出自己的需求。
此外,生活圈还引入了第三方评估机制,让社会机构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打分,从而判断其服务质量。按照静安区“十二五”规划, 到 2015 年,将实现“乐龄生活圈”全覆盖,不仅配备服务站等硬件设施,还将建立“乐龄生活圈”项目的细化指标,包括老人对服务满意率、助老服务员接受培训或持证上岗率等。
不断优化政策
“生活圈”是上海居家养老服务的一个缩影,针对居家养老服务,上海市还在多元化路径和创新服务方面有更多的尝试。这一系列服务的完善离不开政策的保障。
早在2001年,上海市老龄工作会议就决定今后五年,在建立多层次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要倡导居家养老的社会化养老模式。2004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首次被列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养老服务补贴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纳入作为当年上海市推出的“万人就业项目”之一。
2010年2月,上海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正式实施,这也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第一个规范性文件。按照这一标准,上海市统一开展老年人身体状况评估,评估后属于经济和生活自理困难的老人,由公共财政提供服务补贴。
各区县的推进也在同时进行。2007年,为解决老人吃饭难问题,各种形式的助餐服务陆续推出。现在,上海市区、郊区、街镇都已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组成各自的服务机构和队伍,解决了部分社区老年人的日间服务和助餐服务需求。
依托助餐点,助老员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饭,也有不少社区由于场地有限,开设送餐上门服务。还有一些区县则引导社区单位就近为老人提供搭伙或配送服务。(支点杂志2014年10月刊)endprint
猜你喜欢
——以新加坡组屋公共空间为考察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