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张清单”可期中国未来
2014-10-20本刊评论员
本刊评论员
董明珠再次以她的“快人快语”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董明珠以格力电器的发展历程为例“微言”国资委:“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说这属于你们经营问题自己去解决,遇到有利益的时候他(政府)就手伸得很长……”
这不是董明珠第一次“批评”政府。今年7月,应邀参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的经济形势座谈会时,董明珠就语出惊人:“我们不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扶持!只要有公平竞争的环境,企业自己就可以做好!”
董明珠的两次“吐槽”,暴露的是政府以“有形之手”干预企业发展的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如何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最大限度激发企业活力,正是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体制难题。
这一难题,考验的是政府的执政智慧。因为某种意义上,60多年来的经济政策,就一直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反复调节。
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论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还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核心都是在不断探寻政府与市场的行为边界。
每一次探寻,都是对经济规律的再认识;每一次政策调整,都是一轮新的改革。改革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今,这一历史重任又落在新一届政府身上。
新一届政府的改革从自我革命开始。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新任总理李克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政府要简政放权,并提出要从消减行政审批制度入手转变政府职能。
这是李克强给政府开的“权力清单”,明确政府该做什么,强调“法无授权不可为”。一年多来,国务院已先后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从体制上减少了政府的“寻租”空间。
2013年8月,在正式批准设立上海自贸区的文件中,国务院首次提出“负面清单”一词,规定除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对企业开放。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明确企业不该干什么,强调“法无禁止皆可为”,实际上也在倒逼政府行政改革。
但这并不意味政府对经济活动无事可做。最近,李克强又提出了“责任清单”,明确政府该怎么管市场,强调“法定责任必须为”。
从“权力清单”到“负面清单”再到“责任清单”,凸显了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理念:先捆住政府乱作为的手,再松开绑住企业的手,最后尽可能或最大限度地把角色真正“归位”。这也就意味着,政府也并非“无为而治”,而是要建立和维护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当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和改革创新的“守护者”。
更值得期待的是,无论是“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还是“法定责任必须为”,都突出“法”的作用,政府开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向法治社会转变——事实证明,真正的市场经济必然是构建在法治的基础上的。惟其如此,私有财产才能得到有效保护,个人自由才能得到充分保证,企业家精神才能得到充分释放,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才会充分涌流。
法治社会,并不只是喊口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65周岁生日之际,将召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此次会议的主题正是“研究推进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
从历史坐标来看,“三张清单”是中国探索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延续与创新,更从法治的高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这种探索与创新,让我们可以预期中国经济的未来。(支点杂志2014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