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全球格局再塑
2014-10-20李稻葵
李稻葵
核心提示: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表相背后是社会经济制度的转型。其中,发达国家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经济体制“向左转”,中国之外的新兴市场国家则为“向右转”,新旧增长点的拉锯式交替将是中国经济新常态最明显、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新常态是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上描述发达国家经济与金融状况的一个常用说法。进入2013年,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增长速度相比之前明显下降的发展阶段,新常态也因此被反复用来描述中国经济的新形势。
新常态对于中国和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对这一问题的判断,无疑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以及企业的相关决策。
发达国家:恢复发展与协调矛盾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6年后,发达国家陆续进入后危机时代的恢复进程。英国、美国以及危机深重的希腊、西班牙均已经全面进入逐步走出危机、不断修复创伤的调整阶段。
对于英、美等国,新常态意味着经济总体增长速度较危机前略有下降。这些国家在危机后的增长主要来自于金融、房地产、高科技、高端服务业等领域,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经济恢复过程中的社会矛盾。
尤其突出的问题是,全球化的大格局导致发达国家一大批低技能人群丧失了经济竞争力。在美国,尽管失业率不断下降,但大量人口长期失业且已经不纳入失业的统计。美国的收入差距在扩大,美国的恢复是富人的恢复;在英国,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并不低,但员工薪酬在下降,这是连英国人自己都感到分外吃惊的经济现象。
综合分析,西方发达国家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是:在全球化的压力下,经济社会体制和政策“向左转”,更加强调分配的公平性,强调对市场机制,尤其是金融市场的约束;同时,增加社会高收入人群的税收。这一点从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Piketty)的新作走红并引发热议中可以得到一定的佐证。
新兴市场国家:寻求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之外的新兴市场国家,在这一轮金融危机初期所受到的影响相对有限。从2009年开始,当发达国家大规模推行量化宽松及其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大量资本涌入新兴市场国家,再加上中国经济迅速恢复所带来的对大宗商品需求的上涨,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一轮蓬勃发展的格局。
不幸的是,这一轮发展的基础并不牢固。因为不少国家的市场机制并不牢固,宏观管理并不够稳健。当2013年初美联储宣布将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时,新兴市场国家遭遇新一轮撤资的冲击。可以预计,在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之下,这些国家的新常态将是经济整体增长速度的低迷,而这个低迷的过程,又会刺激一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不得不推行一些面向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
因此,新兴市场国家新常态的基本主题,是在低增长时代寻求经济体制的改革,试图为新一轮的增长创造一个制度基础。简而言之,“向右转”。可以肯定的是,部分新兴市场国家能够抓住机遇,推行改革;而其他一些国家很可能回避改革,将经济推向更加艰难的困境。
中国:新旧增长点的拉锯式交替
新旧增长点的拉锯式交替将是中国经济新常态最明显、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出口与房地产是中国两个旧的经济增长点,它们将会有一定反复地退出。
总体上看,由于中国经济的体量在不断增长,世界市场将难以支撑中国出口的持续增长,所以,出口以及贸易顺差占中国GDP的比重将不断下降。这个过程也将是波动的。
在中国城市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大致得到满足后,金融市场的调整使得百姓的投资回报率上涨,房地产增长也开始出现波动式的下降。这些旧增长点波动式的下降与新增长点不断波动式的上升,为整个宏观经济的增长带来阵痛。
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有三个:第一是长期性的、公共消费型的基础建设投资;第二是各种生产能力的转型和升级,包括高污染、高能耗的产能的升级,这也不可能是线性的、平稳上升的,一定会出现波动,也与资本市场融资成本的高低以及政府产业政策的调整有密切的关系;第三是居民消费。
问题的关键是,旧增长点的退出是波动性的,新增长点的发力也不是平稳的,因此,未来三五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出现波动。
传统的宏观经济波动更多来自于总需求的波动,包括投资需求的波动,政府需要经常性地踩刹车,通过各种政策和行政手段来应对。而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下,宏观经济波动的本质是新老增长点的交替。这种交替将不断导致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因此,宏观政策在这段时间基本的主题将是稳增长,采取各种措施来催生新的增长点。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公共消费型基础建设投资的投入。这种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显然需要政府来主导,这也是政府稳增长的主要发力点。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第二个表现就是潜在的、渐进式的,并没有完全被观察者所识别的结构调整。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劳动工资率的持续上涨。蓝领工人劳动工资上涨已经带来了资本取代劳动力的趋势,各行各业都在想方设法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比重。伴随资本取代劳动力,资本积累将会加速。
二是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除特大型城市外,户籍已经基本放开,中国劳动人口将实现60年来的第一次自由迁徒。今后,中国经济的区域布局将超出行政规划的约束,呈现各城市、各地区竞争高质量人口的格局,中国的经济地理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这一进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极为深远。
三是居民消费的比重、服务业的比重均不断上涨。而且,服务业不只是生产性服务业,也包括物流、配送、电商、金融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劳动就业的主要流向也在服务业。
艰难的改革将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与前几轮改革相比,当前改革的重要特点是改革动力的缺位。
改革的动力应该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上层推动改革的能量。这种自上而下的动力现在非常充足,中央特别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但问题是,本轮改革中,基层政府与国有企业显得比较被动,整体上缺少创造力、能量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是一些官员激励不足,胆小怕事,不愿冒头,担心改革引发矛盾,从而导致对自身历史问题的调查和追究。
目前经济领域最引人瞩目的三大改革,第一是金融体制改革。由于这一改革是自上而下推进的,其进展相对顺利。利率市场化未来两到三年内有可能基本完成,民间资本创办的银行已经开始布局,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已提上议事日程;第二是正在规划中的财政体制改革。其重点是完善税收体制、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得到推进;第三大改革,是大家众望所归但处于相对停滞状态的国有企业改革。国企改革的根本在于进一步的市场化,在于把国企与政府进一步地分离,在于国企要进一步地资本化运营,但是这些方面的探索目前远远不足。
中国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国际规则的接受者,而是正逐步地变成一个积极务实的行动者。通过对国际经济秩序提出改革意见,让国际社会更好地接受中国经济的存在,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国要素正在提升,这也是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过去30年以来,中国基本处于一个接受国际经济规则、融入国际金融体系的大进程中。但时至今日,国际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已经是世界经济的“万吨巨轮”,由于国民储蓄率高企,资金雄厚,很快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投资国,对外投资超过吸引外资,企业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
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已经成为一个双向反馈的过程,不仅中国经济要进一步接受国际规则的要求、提升国际化水平,同时,中国也在不断对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则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不断通过各种运作让国际社会接受自己的一些基本诉求。比如,参与创办包括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以此来改善国际经济秩序。
总之,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与世界都进入到一个新常态。这个新常态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塑造新的中国与世界大格局的过程。认真分析、抓住机遇,是中国经济的所有参与者需要学习的必修课。(支点杂志2014年10月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