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的分析化学教学实践与探讨*
2014-10-20魏芳弟许贯虹何广武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化学系南京66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杨 静,胡 琴,魏芳弟,许贯虹,蔡 政,何广武,罗 俊 (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化学系, 南京 66;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分析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化学结构等信息的分析方法和有关理论的综合性、实用性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药学专业基础课,分析化学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贯穿各门药学专业课(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制剂、药理学)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相当于“自然科学技术的眼睛”[1]。掌握和应用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直接关系到药物研制、药物质量评价、药物生产过程监控、药物临床监控、药物临床实验、药物作用机理探讨等各阶段的工作。
因此,分析化学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教给学生每一种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而且要让学生能根据实际目标,灵活选用合适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由学习知识到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转变,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我校分析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2],但在后续药学专业课学习时,学生经常会遇到这类问题:①在分析化学的实际应用时,不知从何下手去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②遇到具体问题时,总表现出知识点的遗忘或混淆。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学生只是将所学的每种分析方法简单杂乱地堆砌在头脑中,没有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总结,无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在后续知识的提取应用过程中,容易遗忘和混淆,也因此失去了正确选用分析方法的能力。如果把人的大脑比喻为电脑中的CPU,知识点比喻为文件,那么这种文件储存易形成单个孤立的文件碎片,在后续的文件提取过程中CPU的使用效率必然不高。
思维导图(mind-map)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并创立一种新的笔记方式,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或思维方式。像人的神经网络图,思维导图以节点来代表一个概念、主题或想法,以线段或弧线来连接节点,从而表示出概念、主题、事实、或想法之间的关系。当我们通过“画图”的方式把自己的放射性思维表现出来后,即可呈现出“可视化”的信息,这就相当于在电脑中创建了整合的文件夹系统,构建了个人独有的知识数据库。
“思维导图”的理念被引入教育领域以后,对教学研究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3-10],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通过视觉感官刺激的关键词、符号、颜色和联想意象等,使得记忆力增强,教学和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同时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分析化学学科性质和内容来看,分析化学所涵盖分析方法的范围广(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知识点繁多而庞杂,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掌握分析化学知识绝不能单靠生硬的“死记硬背”。另一方面,分析化学的知识点虽然多而杂,但各个知识点之间是纵横交叉、相互联系,点、线、面联系交织,能形成一个立体网状的整合知识体系,零星、细碎的分析化学知识在其中变得有序化、网络化。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思维导图引入分析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基于思维导图的分析化学教学设计
1.1 课堂准备,引导学生记“有效笔记” 目前的多媒体教学主要使用PPT教学,这种讲授方式提供给学生给大量的知识点和信息量,但学生的思维很难跟得上PPT的翻页速度,学习者还未用大脑进行有效信息提取和整合,新的PPT已经“登场”,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法后,教师在新授课中首先用 Mind manager、Inspiration、XMind 等“思维导图”软件建构知识点框架结构准备教案;学生在课堂上准备笔和空白纸,先确定中心主题,建立学习的第一个知识网络。随着教师讲授的深入,学生积极“检索构建关键词”,步步深入,把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教”与“学”并举,教师用思维导图来对学生进行启发、辅导,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发散性的记录,做“有效笔记”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1.2 具体教学方案设计 针对分析化学每一个章是一种分析方法的介绍,涉及一个基本概念,一个基本原理及一个基本应用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借助“思维导图”,建立“思维导图、设问-关键词扩充、设问-多级知识网络-设问”4步走的教学方案。下面以沉淀滴定法为例,来阐明这种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
步骤1:教师首先利用Mind manager软件绘制出“沉淀滴定法框架式”思维导图(第一级知识点),展现这一章节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地给出本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见图1),按知识点重要性以1和2标明。
步骤2:教师通过积极启疑导思,借助设问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发散性“关键词”扩充,形成自己的知识节点,帮助形成学生自有的思维导图。
图1 “沉淀滴定法”框架式思维导图
①从沉淀滴定法所利用的化学反应出发,Ag+与X-反应生成难溶性银盐这一方程式中,引导学生分析沉淀滴定主要适合于哪些物质的含量测定(教学设计:建立起化学反应与实际应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继续追问在配位滴定法中用EDYA测定Ag+含量的可行性(KAgY=7.69)(教学设计:架起沉淀滴定和配位滴定之间的连接点)。②分析沉淀滴定的可行性:如果用0.1 mol/L AgNO3滴定等浓度的 NaCl,NaBr,NaI,哪个滴定体系的滴定突跃最大,为什么?哪些因素会影响沉淀滴定的突跃范围?③“诱敌深入“阶段:沉淀滴定和酸碱、配位和氧化还原滴定一样,存在着滴定突跃,那么当测定对象是X-阴离子如何指示滴定终点,测定对象是Ag+时,又如何选择指示剂呢?(引出本章教学重点)
在步骤2的讲授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设问,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发散性“关键词”扩充,形成自己的知识节点,在课堂上帮助形成学生自有的二级思维导图(图2)。
步骤3:在沉淀滴定“指示剂的选择”这一重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针对X-及Ag+的测定分别加以展开。教学过程中重点对铬酸钾法、吸附指示剂法及铁铵矾指示剂法的原理、实验条件、适用对象展开学习,扩充“关键词”,实现多级网络知识的建立,最终形成沉淀滴定的拓扑结构思维导图(图3)。
步骤4:形成“沉淀滴定法”拓扑结构思维导图后,教师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并对知识点进行延伸,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请学生根据自己创建的思维导图回答以下问题:①沉淀滴定法解决了什么物质的测定问题?②如果需要测定葡糖糖氯化钠的注射液含量,怎样设计实验方法?选择哪种指示剂?③如果某一试样中Ag+或者Cl-含量只有ppm数据级,需要选用什么分析方法进行测定(给学习者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与后续所学的仪器分析分析法建立关联)?
图2 “沉淀滴定法”二级思维导图
图3 “沉淀滴定法”拓扑结构思维导图
2 结语
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构建“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展开教学,一方面促使“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对“关键字”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使学习内容符合自己的认知规律,并积极地和教师对话,极大地提高了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使得所学知识直观化、立体化、可视化。另一方面,用思维导图作笔记有利于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提高学习效率,在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1]杨静,胡琴,魏芳弟,等.案例教学法在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1):989.
[2]魏芳弟,胡琴,杨静,等.案例版《分析化学》教材使用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2):1160.
[3]Abi-El-Mona I.The influence of mind mapping on eighth graders’science achievement[J].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2008,108(7):298.
[4]Mento AJ.Mind mapping in executive education:applications and outcomes[J].J Management Development,1999,18(4):390.
[5]Farrand P,Hussain F,Hennessy E.The efficacy of the‘mind map’study technique[J].Medl Educ,2002,36(5):426.
[6]Willis CL,Miertschin SL.Mind maps as active learing tools[J].J Computing Sciences in Colleges,2006,21(4):266.
[7]何露.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J].教育导刊,2009,(12):47.
[8]王竹萍,王文英.思维导图:高校课程创新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175.
[9]吉顺育.思维导图在大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0):79.
[10]成凌飞,高娜.培养本科生创新思维的知识可视化教学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