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出驱动假设下大学英语读写译教学模式研究

2014-10-20许伟丽

文教资料 2014年16期
关键词:驱动笔者大学

许伟丽

(辽宁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一、大学英语读写译课程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课程一直都是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大多数高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上,把大学英语划分为“大学英语读写译”和“大学英语视听说”两块。笔者在此主要针对大学英语读写译的教学情况进行探讨。多年来,英语教师一直都在不懈地探索着、实践着不同的教学方法,力求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可是结果往往同人们的预期相去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大学英语读写译教学始终走不出以知识输入为主、忽视知识输出的这一传统桎梏。第二,大学英语读写译课程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安排很多,教师为了跟上教学进度,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输出机会、输出结果、输出反馈等都无法给予充分关注。第三,读写译课程教学的侧重点仍然以词汇讲解、分析课文结构、句子解析为主要内容,对阅读、写作和翻译方面的练习不够。所以经过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很难获得明显提高。

有鉴于此,对大学英语读写译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输出驱动假设”为理论指导,旨在促进知识输出与知识输入的有效结合,探讨大学英语读写译课程教学的新途径。

二、“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的发展过程

(一)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了“语言输入假设”,这一假说是克拉申第二外语习得理论的核心内容。克拉申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把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定义为i十l,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属于i十l水平的语言材料,即材料的难度稍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他认为输出只是输入的自然结果,对语言习得没有直接作用[1]。

(二)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

加拿大著名语言学家斯温(Swain)在1985年提出“输出假设”理论,对Krashen的“输入假设”提出质疑。“输出假设”理论认为,二语习得者不仅需要大量可理解性输入,还需要可理解性输出。在1995年,Swain对“输出假设”进行了更为明晰的阐释,在某种条件下,输出可以促进二语习得,其方式不同于输入,但可以增强输入对二语习得的作用[2]。

(三)输出驱动假设(Output-driven hypothesis)。

基于语言学家们对第二外语习得的研究及“输出假设理论”的发展,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文秋芳教授于2008年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进一步完善了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这一假设包括三个子假设:第一,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该假设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一个没有输出驱动的学习过程,即便有高质量的输入,其习得效率也很有限。第二,从职场英语需要出发,该假设提出培养学生的说、写、译表达性技能比培养听、读接受性技能更具社会功能,尤其是口、笔译技能。第三,从外语教学角度,该假设认为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比单项技能训练法更富成效,更符合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3]。该假设主要针对中高级外语学习者,主张教学要以输出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4]。

三、输出驱动假设对大学英语读写译教学的启示

我国的学生在小学期间就开始上英语课,通过中学六年规范、系统的学习,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有了良好的英语基础。因此进入大学以后,接着对学生进行大量的信息输入,而忽视说、写、译等方面的输出,这就同培养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人才的目标相悖。大学英语读写译教学应该把知识输出和知识输入有效结合起来,以输出为驱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如此才能提高学生吸收输入的效率。

四、以“输出驱动假设”理论为指导构建大学英语读写译教学模式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5]。因此,大学英语读写译在教学中要顺应学生的学业需求、社会需求和学科需求,以知识输出为驱动,把输入与输出有效结合,既要盘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又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一)阅读、写作、翻译一体化教学,实现多元双向促进。

大学英语读写译课程是一门非英语专业的公共外语课,相当于英语专业的精读、泛读、写作三门课程。根据文秋芳教授提出的综合技能训练法,大学英语读写译教学应该把读、写、译结合起来,实现三者之间的多元双向促进。

1.以写作促进阅读

教师应该根据每单元的话题,拟定一个写作题目,在讲解课文之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规定的十五分钟内写出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然后教师让同学们互换文章,彼此之间交叉阅读,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对别人心理世界的好奇。例如:在讲解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译教程第二册第二单元时,单元的话题是 “Happiness Is a Choice”,教师给学生设定一个题目 “What is happiness in your opinion?”,这是一个大家经常提及的话题,但个人的看法各不相同,学生都很期待了解别人对幸福的看法。教师要选择一些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以此作为Warm-up环节,如此一来,学生对于输入的课文内容就产生了某种期待,在老师讲解课文时,他们必然会更为专心地听讲。这样以知识的输出驱动知识的输入,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2.以翻译促进阅读与写作

笔者在讲授读写译教材时,一直都把B课文作为阅读训练课。在讲课文之前,笔者从课文中抽出一些典型的好句子进行加工译成汉语,或者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汉语小短文,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把正确的翻译做出来并写到本子上。同时,笔者把六十人左右的班级划分成不同小组,让小组的同学协同合作,一起完成B课文后面的五道阅读理解题,还有很多课文中出现的阅读理解题目,也要在本子上做记录。每小组的同学先独立完成这些题目,然后互相商讨,得出一致答案,遇到不会的单词、短语可以用手机查询。然后老师从每小组找一位代表,让他说出自己的答案。这样学生阅读能力会随着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而得到进一步提升,毋庸置疑,翻译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必然会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通过这种方法,教师为学生创造了输出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相当活跃,营造了自由、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会进一步驱动对输入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二)以输出为驱动,实现教学方法多样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笔者所在学校的公共外语教学实行分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英语入学分数,把他们分为A、B、C三层,A、B两层实行多媒体教学,C层采取传统的黑板教学。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黑板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仅仅靠操作课件是不能持久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的。笔者在授课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选取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资料播放,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可理解性输入。

读写译第二册第五单元A课文“Generation Gap:U R 2 Old”,课文内容不是很好理解,笔者在备课时准备了一些年轻人的网路用语,比如:大虾、打铁、稀饭、果酱,等等,让学生说出这些网络用语的意思。笔者还下载了很多款手机的照片,特别是文中提到的黑莓手机和苹果手机图片,让学生辨别。文中提到了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的主演奥兰多·布鲁姆(Orlando Bloom),笔者准备了一段加勒比海盗的视频。总之在课文的讲授过程中,笔者不时地转换教学方法,学生一直都积极参与讨论,对于教师输入的知识非常积极地进行整合、吸收。

笔者有时会在下课前十几分钟,留给同学们一个同课文相关的话题,让同学们进行演讲。英语演讲教学能使学生在“输出”的驱动下,主动地输入相关内容,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特别是口语和写作能力[6]。

(三)创建输出成果评价办法和奖励办法,以提高输出成果效率。

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输出成果作出反馈,比如:学生的作文、演讲和翻译练习。笔者对学生的作文采取打分的方法,总分十五分(同期末考试的分值相同)。演讲结果由好至坏分为A、B、C三等,由于班级人数众多,对于翻译,笔者采取部分批改、轮流批改策略。总之,老师及时对学生的输出成果作出反馈,对学生给予鼓励,也要针对学生的自身劣势给予相应指导,进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

教师在及时对学生的输出成果进行反馈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各个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奖励办法。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的英语成绩由平时分、期中卷面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三方面折合组成,平时分的比重占期末总成绩的20%,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参与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都与他们的平时分相挂钩。学生在这种激励制度的驱动下,会以更高地热情参与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

(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

要想实现 “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在读写译教学中的灵活、有效实施,教师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所以教师本身要在平时多加研习专业知识,研究写作技能、翻译和阅读技巧,在各个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要想确保“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的顺利实施,教师要付出比平常更多的努力与付出,因此为激发和保持教师的教学热情,学校可以对任课教师给予相应奖励。这样用教师的激情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大学英语的教与学注入不竭的动力。

五、结语

以“输出驱动假设”为理论指导的大学英语读写译教学模式的改革,凸显了输出的驱动作用,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任务型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出尽可能多的语言输出机会,使学生在输出的驱动下,整合、吸收、内化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阅读、写作、翻译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考虑在如下两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首先是每学期的教学任务应该缩减,因为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很多输出机会,课程安排太多会有碍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其次是学校要努力实现所有英语班级都实行多媒体教学,这样更有助于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强化。

[1]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2]Swain,M.&Lapkin,S..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pplied Linguistics,1995,16(3).

[3]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2):2-9.

[4]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14-21.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6]郭晶萍.浅谈大学英语演讲教学的效果[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39-41.

猜你喜欢

驱动笔者大学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老师,别走……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