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失落的根

2014-10-20康瑞芳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语文课美的人类

康瑞芳

今天语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在笔者看来,不是教学资源的问题,也不是教学技巧的问题,主要是文化内涵贫乏的问题,是对作为常识性标准的真善美的轻视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看出,新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吸取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重要工具。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自觉地将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那什么是文化?什么又是文化成果?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它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而文化成果则可以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有利于人类繁衍和生存发展的经验、观念、制度、知识、手艺和技术。从大语文的角度说,语文学科文化内蕴的深度和广度实在是其他学科望尘莫及的。

可现实是,语文课是学生最头疼的科目之一,怎么会这样?钱理群曾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弊病:“我国几十年语文教学的失误恰恰在于人文精神的消遁、科学主义的泛滥。分析日趋精密化、准确化,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生动的语文感受,用大规模的抽筋剔骨,扼杀语言的气韵和灵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性。”接受一种语言就是接受一种文化。所以,语文的教与学,从来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我们今天的语文课是什么样子呢?语文课成了政治课,文学课成了训练课,欣赏课成了展示课不一而足。一句话,语文审美变成了对美的屠杀。语文教学失去了文化熏陶就好像蒙娜丽莎失去了眼睛。我们的语文失去了“根”。

海德格尔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里的“诗意”,应该就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吧。美好生活绝不仅仅是“房子、车子、票子”式的,更多的是浮士德式的。语文就是生活,生活的外延和语文的外延是重合的。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谓“舞台小天地,人生大舞台”,语文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生活,她是生活的艺术化,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语文素养”这个词在很多时候可以等同于“文化素养”。这种素养需要一点天赋,更需要语文教师的精心培育。

该如何培育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语文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家园。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要能沉浸于用文字演奏出的优美旋律中,能徜徉于用文字描绘出的奇妙画面里,能用自己的慧眼诗心召唤学生的灵魂沉潜往复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那些书写真情、感悟人生、寄情山水的文章,既启迪智慧,更滋心养神。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因为语言文字就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文化的精髓。语言和思想、情感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教学生语言,也就是同时在用人类的精神文明,用人类文化的乳汁哺育他们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需要指出的是,文化绝不是高居于庙堂之上的冷面女神,而是市井村舍里最熟悉的邻居的面孔。我们需要的是平民文化。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还应该是阅读指导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屈原字字千钧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抱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誓言,苏轼“大江东去”的浩叹,是儒家“入世”思想的折光。孔已己的长袍,闰土的烟管,祥林嫂的门槛,范进的发疯,皇帝的新装,奥楚蔑洛夫的大衣,麦琪的表链不都渗透着人类文化的七彩光芒吗?

当我们和学生遥望《水调歌头·中秋》的明月,倾听叶赛宁《夜》里的流水声,顺着秦淮河弯弯曲曲的港汊,去隆中与诸葛孔明在草堂品酒和诗;当我们和学生一起《回延安》,看《安塞腰鼓》,听贾平凹那响彻八百里秦川的《秦腔》,然后来到《白洋淀》,走进《蒲柳人家》,喝《春酒》;当我们听到密西西比河上黑奴的歌声,会想到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中对正义的渴望。这不都是人类文化的丁丁回响吗?

语文能力的锻炼,语文素养的提高,总要放到审美过程中行进。要让学生知道自己遣词造句、组段成篇的目的所在,激发他们发现美、表现美的激情。让学生学会用美的形式表达美的内涵。退而言之,即便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起码能有爱美向善求真之心。语文教学不就是把学生带入一个个美妙的情境之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的命运之中,一个个历史的横断面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感受,学会交流,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吗?

德国教育专家普朗格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的传播就是把文化的有益部分转化为个人的主观精神。孔子已讲,语文总是镶嵌在文化之中,当时教材的文化包容,一直是支配着古人也影响着后世的文化模式和精神原则。今天,语文教师更要承继百代之学,负起传承文化,传播文明,去芜存菁,吸纳创新的重任。

让语文亲近文化不难,因为文化就是我们的存在方式。让文化走进语文更不难,因为每一个人的心中,都需要一个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语文课美的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语文课文
人类第一杀手
打破平衡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美的校 美的人
谁变成了人类?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