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2014-10-20林芳
林芳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上好课,让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特别是对那些复杂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一听就感到言之有物、如入其境。对那些综合复杂的难题,让学生巧妙地掌握解题思路,迅速找到入手之处,提高解题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使之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甚至决心终身从事这门科学研究。我主要做法是“启发比喻,深入浅出;大题小做,分解难点;因材(教材)利导,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中学化学教科书中,有一部分抽象难懂,理论较深而又难于直观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它们是学会其他知识的基础和关键。我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并和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在教法上采取启发式等各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实验、模型、图幻灯等各种教学手段,互相配合,穿插使用,讲解时,尽量做到语言形象直观,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选择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进行启发比喻、深入浅出的讲述,使学生一听就懂。
例如,在讲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时,这是本章重点教材之一,也是化学重点之一,教材中概念多、理论深,而又高度抽象。学生最大的困难是“电子云”概念的建立。我利用学生物理课中已学过的关于物体运动的这是和节日放爆竹、点香玩的生活实际,进行启发比喻,引起联想,归纳出概念,为此,设计如下问答:
问(教师问,下同):晚上手拿一支燃着的香,晃动一下,看见什么现象?
答(学生答,下同):一条火线。
问:火点只有一个,为什么会看见火线?
答:火点运动速度快。
问:假定使这个火点以更高的速度绕一球面运动,将会看见什么现象?
答:会看到一个火球。
问:这个火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答:空心的。
问:再假定这个火点在球内空间离球心距离不时变动,并以极大速度绕球心运动,将可看见什么现象?
答:看见一个实心火球。
紧接着提出如下问题:
问: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它在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离核距离不时变动,以每秒2200公里的速度绕核旋转,将会“看见”什么现象?(请学生联想议论,师生共同归纳)
答:那一个是个“电子是实心球体”。像云雾一样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推断:电子带负电,这个“电子球体”也一定带负电)我们形象地称这种“云雾”为“电子云”。
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文字理论,自己归纳出“电子云”的概念。
教师再强调指出电子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加深对“电子云”的理解。
在解决“电子云”概念后,教师马上提出:原子里如果含有多个电子,那电子又是怎样运动的呢?它们运动的区域离核远近,电子云的现状和它们在原子核外空间所处的方位(即伸展方向),是否都与氢原子核外那个电子一样呢?此时,学生急于要知道,思维处在活跃而又积极的状态,教师则适时地利用这种已经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电子层、电子亚层和电子云形状、电子云伸展方向及电子自旋等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抛出,依次解决这些概念的建立和理解问题。讲解时,还可引出许多启发性的比喻,并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图表,制成复合幻灯片或模型,使之更有利于这些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教材中其他许多概念的讲述,都可采用类似的方法。在启发谈话中,如教师既注意讲授的传情入神,又注意神态的表情,如赞赏的微笑、信任的眼神等。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难点就不难,学习兴趣也就自然得到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个较大困难,就是对一些复杂的概念,理解不透或抓不住中心,在练习中遇到一些复杂综合性强的习题时理不清思路,找不到入手的方法。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复杂问题常由简单问题组成,充分运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将复杂问题分成若干层次若干小题,理清思路,抓住关键一个一个加以解决。
例如,初三化学中溶解液的概念,由于学生化学知识浅薄,又刚刚接触溶解的问题,对概念中的三个要点“一定温度、溶剂用量、饱和状态的溶质克数”理解不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难以用自己的语言科学地加以表述,解题时容易忽视某点。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举出泡糖开水的例子。从开水温度、用量与食糖溶解限度的关系,分三个层次设计一些浅显问答,让学生理解“食糖溶解是有限度的”。为了解这个“限度”的大小,必须:①指明温度;②确定开水用量;③溶解必须达到饱和。再推断:其他物质的溶解,在确定的温度下,溶剂用量一定,溶质溶解的数量(直到饱和时)也是有“限度的”,由此引出溶解度的概念,再让学生阅读课本里的溶解度定义,指出溶剂水用量规定为“100克”是为了计算和比较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这样,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就比较清楚了。
在教学中,常常听到学生反映:化学这门课“理论部分难懂,物质部分难记”,“学起来枯燥”,因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也有同学认为化学不如数学、物理重要,因而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除了注意开发智力外,还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特别是培养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充分利用教材内在的因素,根据教材内容,“因材利导”,去激发兴趣,并不断把它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例如,充分利用绪言课及学期初的第一堂课(讲学习内容、方法和要求)和各章节的概论部分时,着重讲述化学及其某一具体这是或物质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或在今后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实践证明,学生的“第一次感知”和“第一次行动”对学习动机的教法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首因效应”,重视第一次,可以大大减少以后学习中的难题。在讲述那些科学性或逻辑性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要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教材本身许多地方,逻辑推理非常严密),简练的科学语言,把学生的心情引向认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进一步探讨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和内在规律,使认识产生一个飞跃,并可形成概括性的认识性兴趣。在讲述那些目前尚有争议的科学问题或某一科学发展方向时,要充分利用青少年学生对知识的“猎奇”心理和敢于超过前人的雄心大志,鼓励他们努力去探索科学的奥秘,攀登科学的高峰。使之成为他们求知成材,探求人生价值和真谛的激励力量。在讲述我国科学家在某一领域的成就或我国的丰富资源时,要适时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为国争光的志向。
当然,教师与学生,除了课堂上的知识传递式信息交流外,还应通过课外活动、辅导和谈心,进行情感交流,使师生心理相通,这与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和对学科的兴趣,也有着明显的一致性,也将激励学生努力去学好这门功课。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