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提高中专计算机教学效率
2014-10-20刘洋
刘洋
摘要:信息时代的来临是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社会也步入了信息时代。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意味着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中学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职业技术型、实用型的中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开展符合中职学校自身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从而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成为当前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在探究的问题。我们中职学校只有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才可能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关键词:中专计算机 问题 措施 教学效果
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把人类社会带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代,我们又把它称为信息时代。其核心成就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对于人们学习、掌握和应用知识与技术赋予了新的内涵,也使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的需求与发展中面临着新的挑战,网络化、信息化、高速化成为其发展的主要特点。在这样的社会发展状况下,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整个社会也一度掀起“计算机热”,选择学习计算机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作为社会主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中等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而且,就目前来看,广大大学毕业生难就业的问题使学生在选择学校时可能更加理性,这使选择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比以前有了增加;同时,党和政府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趋势,指出了培养中等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无疑给我们的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机遇,推动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就我们计算机课程教学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较为喜人的一方面是生源状况较之前有了一定的变化,选择学习计算机的学生还是比较多的。但是问题也是较为明显,那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是缺乏生机与活力的,特别是在教学效果方面非常不理想,导致学生在学校的这段时间没能够扎实地掌握应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而导致他们在毕业之后就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困难,这严重影响着我们的专业教学和学校的声誉,甚至会波及到学校未来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升我们的教学效果,为我们的职业教育增光添彩。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
很多教师经常地抱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努力、学习习惯差、积极性主动性不够等问题,久而久之就对于他们失去了信心,教学过程就存在着死板、应付的问题,这就往往容易出现恶性的循环,导致最后我们的教学只是流于形式,问题越来越多。
要想改变这样的局面,首先需要教师要端正认识,虽然我们的职业学校的生源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很多学生依然是在升学考试中没能达到高中录取线的学生,这就说明这些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所以教师必须要平和自己的教育心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学,尽可能地降低学习难度、简化学习过程、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尽可能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全面育人,因材施教。
二、合理安排教学,调动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那些积极性不够高的学生,只有他们对于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他们才可能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安排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优化教学效果。
就计算机学科自身来说,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而且他们对于关于计算机的很多东西还是较为感兴趣的,所以我们要结合学生这样的心理来诱导学生去探究,把较难的知识进行分解,使学生能够达到和完成,这样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能够降低畏难的思想,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三、注重手脑并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从教师演示到学生动手操作。计算机课程的图文丰富,但操作较复杂,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他们貌似听懂了,但是,到学生实际操作时便一塌糊涂;有些学生在听教师讲解的同时自己动手,到实际操作时一般很难做到正确、全面,因为他们只接受了部分知识。因此,计算机课程教学要求教师注重实际,以学生手脑并用为基调,设计间接讲解式的课程安排,讲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应马上让学生动手操作,一边回忆一边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在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地再演示,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步骤,及时改正,提高课堂效率。此外,还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做到手脑并重,即在课堂中不提前给学生做课堂演示,只提供所用到的工具,并限定时间,让学生在摸索的过程中寻求结果,而教师演示环节,学生就会虚心向教师求解,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
总之,社会的发展给我们的职业教育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中职学校的教师要立足于本职工作,创新式地开展自己的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进而推动我们的职业教育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雍潜.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凤红.关于信息技术教育课的几点思考.教育信息化,2004(8).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