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本课堂视野下教师角色与职能新定位

2014-10-20韩立福

中国教师 2014年18期
关键词:学本师生评价

韩立福

一、传统教师角色与职能分析

传统课堂是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年青一代传递知识和文化,也称知识传递型课堂。这种知识传递型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单向“灌输”,将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和文化经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教师成为知识权威传递的代言人,成为权威的象征,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和“中心”。从而,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师传统角色,即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的“合理合法”人,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几乎都要听从教师设计和安排。这种权威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讲授,哪位教师讲得不好,没有按时讲完,便可认为是误人子弟。

这种讲授型权威教师的传统定位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从古文字学上来看,如教师的“师”,其繁体字是“師”,这是象形文字,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含义是一个年轻的士兵,跑过来向年长的首长请教问题或请示任务。引申义就是下级向上级虔诚地请示、请教。随着原始社会不断向封建社会进步和发展,到了唐朝时期,韩愈提出了至理名言“古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后来有人隐喻教师角色为“水壶”“一桶水”,俗称“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还有人隐喻,“教师是蜡烛”,强调奉献与给予。现在用新课程理论一对照就有问题了,“桶论”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主要是一种量上的储备,似乎越多越好,教学是个简单的灌输式“倒给”,不是思维碰撞,不是问题生成。那么,没有“水”怎么办?忽视了教师的终身学习与成长。

“蜡烛论”给教师的定位太高,几乎将教师抽象为一种“圣人”。实际上,蜡烛的光是十分有限的,只能照亮学生的一部分;有时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因为它的光太微弱了,并只能照亮少数人。教师也是自然的人,也要重视自己的生活和发展,也要生活得有滋有味,有自己的情感和兴趣爱好,也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这些各种各样的角色和职能,都突出了教师的讲授功能和奉献精神,始终在教本视野下定位于“教书匠”,教师在角色上是教书者,核心职能是讲授知识。这种定位忽视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发展以及过程中的成功体验。教本课堂主要是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体现在教学上以死记硬背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强化起主导作用;导致“题海”战役和“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成绩作为衡量好学生的标准。这种教本课堂教学,使学生思维得不到训练发展,逐步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智力开发、潜能挖掘,也逐渐淡化了创新意识,使学生逐步丧失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忽视了教师专业成长。

二、学本课堂内涵与特征

学本课堂是指学习者(学生、教师及参与者)学习为本的课堂,具体含义是指在问题的引领下师生共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的课堂。所提倡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师生和谐成长、全面发展”。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学会学习后,充分发挥自我学习潜能,通过自主建构学习、合作建构学习等过程和方式,师生共同来实现学习目标。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学本课堂与教本课堂在概念视域上存在一定区别,传统课堂一般是指上课铃声响起算上课,到下课铃声响起算下课,主要指的是课堂45分钟这个区间;而学本课堂在视域上比较大,以教师部署该主题或单元学习任务开始为上课起点,完成该主题或单元学习任务为下课。也就是说学本课堂是没有“围栏”的课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新学习能力。学本课堂观的形成也有着科学的文化基础和理论基础。在我国古代道家文化中倡导追求自然教育,强调教育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为学本课堂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学本课堂强调的是一个大主体观,师生一体,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主体是显性与隐形发展关系,随着学生逐步“勤奋”起来,教师也就逐步“懒”起来,也就是逐步走向智慧型教师。整个学习过程提倡“师生共备”“师生共学”“师生共研”“师生共展”的学习理念,教学过程思维由教本视野中的“先教先学”“先学后教”转向“先学后导”(师生先学产生问题后进入师生后导的系统)。学本课堂要求教师角色要实现根本性转变,学本教师的核心行动理念是“导”,而不是“教”。从真正意义上,教师实现由课程复制者转变为课程开发的研究者;由知识讲授者转变为问题发现者;由知识抄写者转变为学习活动设计者;由课堂教学管理者转变为学生有效学习的服务者。备课过程不再是教师在传统意义上的从教材到教案,而是“师生共备”;课堂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和线性参与,而是“师生共学”;课后评价不再是教师层面的主观评价,而是“师生共研”。

学本课堂基本包括两重境界,开始阶段是“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随着学生学习能力、教师导学能力的不断提升,逐步走向“自我导学型学本课堂”,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在中小学阶段创建的主要任务是实现“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这是体现问题解决学习为特征的知识建构型课堂,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主要有以下显著特征。

一是凸显“问题”要素。突出“问题”要素地位,全程体现知识问题化、目标问题化理念,追求“问题”为主线的学习,提供师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抓手”。

二是建立师生合学型关系。从角色上创新,教师要成为与学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大同学”。在真正意义上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人文、自由、开放的合作学习关系,实现师生“双赢”的目的。

三是采用建构式学习法。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展示对话法、问题发现法、思维训练法等。将传统的提问教学法创新为组间展评法;将启发式教学法创新为“煽风点火”“小纸条”“二次讨论”和“直接指导”等方法。目的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习热情,实现智慧导学。

四是创建小组合作式的团队学习。为实现人人成功的学习目标,引入合作学习、团队成长的理念,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建立学科学习团队(任课教师、学术助理和学科组长组成)、行政工作团队(班主任、主任助理、小组长组成)。落实“会不会”“学不学”和“怎么学”的关键问题,追求“个体学习愿景化、同伴学习合作化、小组学习承包化”的高效益学习机制。

五是使用问题学习工具单。在学本课堂中,不使用教案、导学案,而启用各种问题导学工具单,不同课型采用不同的工具单,如“问题发现评价单”“问题生成评价单”“问题解决评价单”“问题训练评价单”和“问题拓展评价单”等各种工具。问题导学工具单也不是固定的,将随着不同课型需要,体现灵活性、创新性和开放性。

三、学本教师新角色与职能

在学本课堂视野下,教师的教学角色与传统教学视野下的传统角色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有较大的挑战性,其职能也赋予了新的含义,有了新的定位,教师充当一个“大同学”角色。下面作如下具体描述。

1.艺术化的导学者

教师要做导学者,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要结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指导学生走向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通过多种导学策略具体培养学生的十大学习能力:首先是指导学生课前使用的结构化预习能力,使学生人人学会高质量预习;其次是指导学生课中使用的自主独立学习能力、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展示对话学习能力、问题生成学习能力、工具性训练学习能力和高级思维训练学习等;再次是指导学生课后使用的多元拓展学习能力、回归评价学习能力和团队评价学习能力等。教本课堂视野中,传统学生所具备的主要能力是认真听讲、及时记录和问题应答等,经过多年的传统学习生活已经养成了习惯行为,那么,针对学生这种被动学习习惯要采用艺术化手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新学习能力。学生只有学会新学习能力,才更能适应学本课堂,才能保障高质量教育。

2.专业化的“搭梯者”

从教学的操作层面上看,教师由过去粗放式教学变为精细化教学;由过去经验式教学变为科学化教学。如在备课方面,教师不仅备课程,还要备学生,不仅备情境,还要备设计,更要备自己。在学本课堂视野下,备课程主要是按单元备课或主题备课,提倡备课生活化理念,要求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长期积累课程资源,对所承担教学任务要长期备课。概括起来称为“一夹一案三单”,“一夹”是指一个主题或单元内容创建一个备课文件夹;“一案”是指一个主题或单元内容设计一个完整教案;“三单”是指教师围绕一个主题或单元内容研发“问题导读评价单”“问题解决评价单”和“问题拓展评价单”,另外还配有两个小工具单,如“问题生成评价单”和“问题训练评价单”。其中,“问题生成评价单”分为小组和全班的,是属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之间的“过滤单”;一般而言,“问题训练单”是由教师来研发和设计的,要根据教学任务和课型进行研发。这个问题工具单的开发和设计,就是为学生学习搭建能够顺利通过的“梯子”。所以说,教师要做一个专业化的“搭梯者”。这个学本备课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自主学习,提升素质,促进专业发展的体验过程。

3.研究型的设计者

教师要做研究者,不能仅限于在三尺讲台之内的高谈阔论,而是需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去研究教材、指导教学,需要教师间的合作研究,需要教师去实践、探讨、交流。教师要做课程设计和开发的研究者。在学本课堂视野下的教师应发挥主人翁的作用,积极参与到学本课堂的管理和设计中,为组织和管理献计献策,充分体现教师的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例如在学习方案设计时,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内容,理解作者和编辑的意图,结合课程标准,深刻分析课程内容,确定教学三维目标,明确课型和流程后,选择适宜性强、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差异和需要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所以,这个过程中教师就是一个专业化研究者和设计者。上课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也是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要分析和研究自己的学习设计、导学行为是否有效,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真实,是否有效,不同课型如何设计,才能更加有效。课后,教师要学会系统反思,反思课堂学习设计,反思学习过程,反思课堂学习效益,反思学生学习表现与质量。在预设、生成、创新的过程中,反思有哪些成功之处,有哪些失败之处。要及时汲取教训,总结学本课堂学习经验,以便促进自己的专业得到有效发展。

4.智慧型的“点燃者”

苏格拉底曾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在以学为中心的学本课堂视野中,教师不再做传统的“蜡烛”,而要做“打火机”。要做智慧型的“点燃者”,就是要根据学生问题学习和对话的进度和效果,给予及时的“点燃”,发挥“打火机”的功能和作用,为学生的多元学习、思维燃烧、情感流淌尽可能多地提供“火种”,营造一个真诚对话、积极思维的真学习环境。教师要做协调者,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只是一个协调人,其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学习的真环境,让学生自主、健康、和谐地发展。

教师要做智慧型的引导者,变传统的“管理者”为引导者,教师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带领学生走进知识,引导学生迸发智慧火花,闪出创新,闪出个性。学本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要退出课堂“中央”,与学生平等友好地交往和对话。学习活动不再是学生被动地“听”“记”的过程,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对话来解决问题的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专业“对话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大同学”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时,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来点燃;当学生学习不愿意学习时,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来激发;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来帮助解决。

5.科学化的激励者

激励性评价分为硬激励评价和软激励评价。学本课堂强调教师要做科学化、艺术化的激励者和促进者,要做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在学本课堂“师生和评”的理念下,教师必须要树立以评价促进师生发展的多元评价观。在学习生活评价中,要运用以诊断性和激励性为主的质性评价方法,谨慎使用定量性、甄别性和终结性评价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切合实际的有效评价方法,通过科学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做鼓舞者,让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去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并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对自己的导学行为要不断反思,建立以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以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发展和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教师要做自我发展的促进者,要根据自己的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制订自我发展规划,具体设立学习目标、发展目标和评价计划,提高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能力,全面促进自身专业向个性化、专家型发展。

6.合作型的学习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有特定情境的,教师是学习者与知识之间的中介者,也是学生理解的个人意义与社会上以文化为背景建立起来的意义之间的中介者。在学本课堂视野中,强调“师生共学”“师生共展”的学习与发展理念。教师在角色上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独立学习、合作研究的示范者、促进者。教师要做合作型的学习者,与学生开展共同学习活动的同时,教师要加强个性化的专业发展与提高,注重教学反思、教师群体的相互借鉴合作以及个人的系统理论学习。教师首先要做“挖泉人”,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者、讲授者。教师并非是知识的权威,应该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不断地汲取新知识和新能力,努力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终身发展出“一镐之力”。其次,教师要做合作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还要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真正成长为合作学习的榜样和示范。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李楠)

猜你喜欢

学本师生评价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教育寻真
渗透“学本”思想 构建有效课堂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整体·联系·学本
浅谈“学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观B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