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云激荡下的爱国音调

2014-10-20张忠芳

文教资料 2014年16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

张忠芳

摘 要: 南宋初期的袁去华,词作颇具特色,尤其是寄慨国事的爱国词,意境雄浑开阔、音调悲愤苍凉,体现了他的个性和品格,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因之,袁去华在南宋初期是一位不容忽视的爱国词人。

关键词: 袁去华 爱国词 艺术特色

词至南宋,出现了新局面。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①“变”是南宋词坛的逻辑起点。从南宋初期,由于金人入侵,中原沦陷,人民爱国热情高涨,因此词坛柔糜婉约的词风为之一变,词便从浅斟低唱、剪红刻翠的狭小范围,走向抒写国家沧桑巨变这一社会重大现实。袁去华的爱国词境在时代大潮和词坛主流的冲击下,由纤细浅近转向阔大深沉,这在南宋初期的词坛上是不多见的。他寄慨国事的爱国词,内容质朴充实、风格豪迈清雄、意境雄浑开阔、音调悲愤苍凉,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在南宋初期的词坛上,袁去华是一位不容忽视的爱国词人。

袁去华少年有志恢复江山,“记当年,携长剑,觅封侯”(《水调歌头》)。但因秦桧当道,壮志难伸。他为人正直,关心百姓疾苦,并能身体力行。据《奉新县志》卷十五记载:“知善化(今湖南长沙),岁饥,郡守督赋方急,去华抗言,所治饥馑,当议赈恤,不当征比。守衔之,阴中以事,谪醴县丞,迁石守县卒。”袁去华因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反对郡守在荒年向百姓征赋而遭到“纷纷毁誉”,被谪降。这种宁可丢乌纱帽也要为民请命的精神为他的爱国词作增添了厚重而深沉的情感底蕴,无形中印证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的观点,“吐纳英华,莫非情性”②。在南宋一些词人“为云痴月倦之词”时,袁去华则以一腔豪情,抚时感事,发悲愤之音,抒爱国之情,形成豪迈清雄的词风和别具一格的特色。他的爱国词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调的选择和典故的运用

(一)豪爽的词风促使他经常选用高亢爽健的词调。

袁词现存九十八首,用调五十个,其中他的爱国词用得最多的长调有〔水调歌头〕七首,〔念奴娇〕五首,〔水龙吟〕三首,等等。这些词调,声腔昂扬慷慨、音节悲壮深沉,更能表达悲壮深沉的感情。《水调歌头·定王台》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整首词共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此外,前后片中还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共八体。它倚声填词,营造了苍凉壮阔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深沉悲愤的情感。

(二)善于用典,增强了词作的浓重度和感染力,使之更富有文化底蕴和历史深度。

用典是指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的引用。用典有什么作用呢?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云:“故事得其要,虽小成绩,譬寸辖制轮,尺枢运关也。”③意谓用典得当可以以少总多,以简驭繁。林庚《唐诗综论·唐诗的语言》认为:“诗文中的用典,原是为了精炼概括,借古喻今,把复杂的涵义通过简单的典故表达出来。”④这在袁去华的爱国词中就有十分典型的表现。如《水调歌头》(笔阵万人敌)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词中所选典故,均与送别友人和表达报国理想相吻合。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如用李杜光焰万丈的文章,比喻友人杨万里的非凡文采;用周瑜赤壁之战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何等郁郁于怀:用唐太宗图画功臣于凌烟阁的典故,冀望南宋朝廷能重用人才,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坚决抗战的信心。足见用典之精,又显作者胆量之大,不畏当权者。又如《水龙吟》(汉家经略中原)这首词将典故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词中所用典故,都是经过了再创作的,毫无面目刻板、呆滞、生涩之感。写李愬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笑谈间、生擒元济”,仅七字,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吴元济的狼狈情状亦仿佛现于眼前。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袁去华爱国词中的典故使用得相对较密,但一个个典故,在作者笔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做到了“融化而不涩,用事而不为所使,则进现成为浑成,斯为美”⑤。妙而雅,情深而切,袁词用典和抒情交相辉映,增加了词作的浓厚度,增强了感染力,使之更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深度。

二、词的意境体现了词人的真性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诗词作品之所以能吸引读者和感动人心,首要的条件是要情真意深。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⑦王国维标举的“境界”主要是侧重于作者的感受、作品的表现角度表达“真感情”、“真景物”的。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云:“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⑧这里的“真”与“伪”、“假”相对,强调是从心底流淌出的真切感情。袁去华的爱国词作,吟咏性情,倾吐心曲,皆从肺腑中自然流露出来,倍觉亲切。他将“真感情”和“真景物”结合在一起,使感情形象化、形象审美化,把“人心中之境界”转化为词中的境界。具体表现为:他将怀才不遇、身世飘零的个人情怀与国土沦丧、请缨无路的国仇家恨结合起来,熔铸到词作里,使词的内容和境界发生了变化,由一己之私而走向家国情怀,由纤细浅近而转向阔大深沉。

比如《水调歌头·定王台》。“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以“雄跨”二字领起一幅阔大、苍茫的画面。“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亘古不变的乔木落叶和浩浩荡荡的奔流大江,更将苍茫的景象推向渺茫寥廓。“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原来赞叹吟唱“乔木老,大江流”的景中人是一个胸有宏大抱负而无法实现,心境凄楚悲凉的爱国志士,这就由景过渡到了情,营造出了一种雄浑苍凉的意境。词的上下片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意境雄浑阔大,情感真挚自然,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可以称得上以“真性情“写”真境界“的典范。又如《水调歌头·送杨廷秀赴国子博士用廷秀韵》。下片:“玺书下,天尺五,迄千龄,长安知在何处?指点日边明。看取纶巾羽扇,静扫神州赤县,功业小良平。翻笑凌烟阁,双鬓半星星。”乾道六年(一一七〇),杨万里调任京官,作为好友,袁去华作词相送。词作并未局限于称赞杨万里的才学和人品,更多的是勉励他要像汉代的开国功臣张良、陈平那样,为收复失地、中兴宋廷而竭心尽力、建功立业。词的语言明白晓畅、感情真切,表现了作者可贵的人品和不流于世俗的个性。

三、词的感情基调:愁怨、愤懑

南宋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和壮志难酬的满腔义愤是袁去华一生的主要遗恨。具体到词作,就表现为愁怨、愤懑的感情基调。

袁去华的爱国词经常出现一个“愁”字。

叫玉横云、须臾三弄不用愁。——《水调歌头》

回首洪崖西畔,随分生涯可老,卒岁不知愁。——《水调歌头》

无地寄愁绝,把酒酹西风。——《水调歌头》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水调歌头》

供断诗愁,夜窗还共,陈编相照。——《水龙吟》

三弄楼头长笛,愁人处、休苦高吹。——《满庭芳》

最愁处,独立咏苍茫,西风劲。——《满江红》

……

袁去华的爱国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词中并未出现“愁”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浓厚的苦闷、愁怨之情,这类词作亦深沉感人。如:

而今憔悴长安,客里叹淹留。——《水调歌头》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水调歌头》

茱萸细看,明年谁健,空悲身世。——《水龙吟》

立苍茫俯仰,漫悲身世。——《满江红》

……

这些都表达了作者虚度年华、抱负不得施展的愁怨和苦闷。在缠绵悱恻当中,透露出一股悲愤之气。满腔愁怨,触类即发,即使晚年辞官归家亦不能平复愤懑的心绪。如《水调歌头》(鸟影度疏木):

鸟影度疏木,天势入平湖。沧波万顷,轻风落日片帆孤。渡口千章云木,苒苒炊烟一缕,人在翠微居。客里更愁绝,回首忆吾庐。

功名事,今老矣,待何如。拂衣归去,谁道张翰为莼鲈。且就竹深荷静,坐看山高月小,剧饮与谁俱。长啸动林木,意气欲凌虚。

这首词可能作于作者晚年辞官归家途中,词中的愁怨之情呜咽激荡。词的上片写景出情,不但写出了一派空阔旷远的景象,更传达出了“客里更愁绝”的感情,“愁”是理解整个黄昏渡口景致的感情基调。词的下片则以情融景,首三句归结于一个“老”字,年光岁月催人老,可自己的雄心壮志、抗金大业却一直难遂。引用张翰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年老辞官归隐的心酸,并非是因思念家乡的美食,而是官场黑暗,朝政腐败,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让他忧心。这也在无形中影射了南宋小朝廷的荒淫腐败。面对国土不断沦丧、国家岌岌可危、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苦苦挣扎的严峻形势,朝堂上下竟能置若罔闻,专注于内部尔虞我诈的倾轧斗争,真可谓荒淫至极。因此,作者怀揣着如此复杂的心情,又怎能安心归隐。只能以“长啸”、“意气”等方式排遣心中的郁结和难以释怀的压抑。其幽怨、悲愤、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综上,可以看出袁去华一腔胸臆难以申诉,壮怀颇激烈,只能发而为词。他的爱国词篇中有许多都直接写到“愁”字,一些没有直接用“愁”字作品,字里行间亦洋溢着抱负不得实现的苦闷、愁怨之情。这种情感几乎贯穿袁去华一生的作品。不论是壮年、中年还是老年都是如此。可以说袁去华爱国词的感情基调是愁怨、愤懑。袁词正是通过愁怨、愤懑表现爱国激情的。

在南宋初期时代风云的激荡下,袁去华用一腔真情抒写自己无路请缨、壮志难酬的苦闷,创作出慷慨激昂、豪迈清雄的爱国词作,从一己之私走向家国情怀。袁词中寄慨国事的调子,虽没有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那样高亢、激烈,相对缺少一种积极向上、振奋人心的力量,然而袁词中复杂的感情与“长驱万里”的豪气相交织,常使抒发的感情更显得沉郁苍凉,格调已与辛弃疾近似。值得一提的是,袁去华的爱国词内容充实、感情质朴,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其主要风格是豪迈奔放,因之,他在南宋初期的爱国词坛上应有自己的地位。

注释:

①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71.

②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506.

③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16.

④林庚.唐诗综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88.

⑤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230.

⑥彭玉平,编.王国维,著.人间词话.北京:中华书局,2010:3.

⑦彭玉平,编.王国维,著.人间词话.北京:中华书局,2010:9.

⑧余润生.蕙风词话·蕙风词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6:44.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周笃文,马兴荣.全宋词评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

[4]吴熊和.唐宋词汇评(两宋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5]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6]陶尔夫.南宋词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7]杨海明.唐宋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8]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9]孙望,常国武.宋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0]王兆鹏.唐宋词史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1]余润生.蕙风词话·蕙风词笺注(卷一)[M].成都:巴蜀书社,2006.

[1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3]王国维,著.彭玉平,编.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4]蒋克己.袁去华词浅析[J].江西社会科学,1989(6).

[15]曹济平.袁去华及其词[J].词学,1986(4).

[16]诸葛忆兵.辛派词人略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17]张岳伦.论辛词的用典自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3).

[18]王光汉.论典故的特殊修辞功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
论苏辙碑诔文的艺术成就
少年小说的突破与期待
论长阳南曲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