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围绝经期健康大讲堂(之二十五)
2014-10-19颜嘉楣
■ 颜嘉楣
女性更年期常见疾病之一——乳腺癌(上)
女性乳腺是由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腺体和脂肪组成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99%发生在女性中,男性患者仅占1%。乳腺并不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但由于乳腺癌细胞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细胞之间连接松散,容易脱落,癌细胞一旦脱落,可以随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转移,危及生命。女性进入更年期后,生理上从成熟向衰退转变,各个器官功能都在逐渐衰减,很多疾病会悄然袭来,号称“红颜杀手”的乳腺癌对女性的危害,在这一时期达到高峰。
乳腺癌的高危因素
全球乳腺癌发病率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美国8名妇女就会有1人患乳腺癌。中国不是乳腺癌的高发国家,但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长速度却高出高发国家1~2个百分点。据国家癌症中心和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2012年公布的2009年乳腺癌发病数据显示:全国肿瘤登记地区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女性乳腺癌发病率(粗率)全国合计为42.55/10万,城市为51.91/10万,农村为23.12/10万。
乳腺癌已成为当前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已成为威胁更年期女性身心健康的最常见的肿瘤,但是乳腺癌的病因非常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楚。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多种致病因素与乳腺癌的发生存在联系,具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女性容易患乳腺癌。所谓高危因素是指与某种疾病发病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大多数乳腺癌患者都具有的危险因素就称为乳腺癌的高危因素。已知有许多因素会诱发此病,笔者对其中主要因素进行了列举。
年龄因素:女性乳腺癌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岁前亦少见,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但相对平坦,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到70岁左右达最高峰;死亡率也随年龄而上升,从25岁开始死亡率逐步上升,直到老年时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遗传因素:国外研究人员发现,有乳腺癌家族史者其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3~5倍。家族的妇女有第一级直亲家族(母亲,女儿,姐妹)的乳腺癌史者,其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2~3倍。临床上经常见到母女俩或姐妹俩同时或先后患乳腺癌。患者第二代人的发病年龄提前10~20年。母亲患有乳腺癌,其女儿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无家族病史者的40~50倍。显而易见,乳腺癌具有家族遗传倾向,携带与乳腺癌相关的突变基因会增加患乳腺癌风险。需要解释的是,对乳腺癌的易感基因,欧、美国家做了大量研究,现在已知的有BRCA-1、BRCA-2,还有p53、PTEN等,与这些基因突变相关的乳腺癌称为遗传性乳腺癌,占全部乳腺癌的5%~10%。美国有些患有软组织恶性肿瘤的年轻人,他们的孩子就患乳腺癌,这是乳腺癌综合征。遗传性乳腺癌的特点有:①发病年纪轻;②易双侧发病;③在绝经前患乳腺癌患者,其亲属亦易在绝经前发病。
基因突变:癌基因可有两种协同的期间,但又有差异,即:发动期间和促发期间。当前对癌基因及其产品与乳腺癌发作和开展的联系,已得出结论为:有数种癌基因参加乳腺癌的构成;正常细胞第一次引进癌基因不一定发作肿瘤,能够触及多次才会发作癌;癌基因不仅在发动期间参加细胞突变,在乳腺癌构成后仍起效果;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增生、癌变过程中,能够有不一样基因参加。此外,放射线照射可致使基因损害,使染色体突变,胸部接受过高剂量放射线照射,可致使乳腺癌发作。
免疫功用降低:机体免疫力降低,不能及时铲除致癌物质和致癌物诱发的突变细胞,是乳腺癌发作的宿主方面的重要要素之一。随着年纪的增加,女性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这是大多数肿瘤包含乳腺癌易发作于中老年期的缘由之一。
其他乳房疾病:近年发现乳腺腺体致密也成为乳腺癌的危险因素,经医院活检(活组织检查)证实患有乳腺非典型增生、患乳腺良性疾病未及时诊治者易患乳腺癌。
月经初潮及绝经年龄:初潮年龄早于13岁者发病的危险性为年龄大于17岁者的2.2倍。绝经年龄大于55岁者比小于45岁的危险性增加。
婚育情况:未婚、未育、晚育、未哺乳者,乳腺癌发病率要高;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初产年龄在35岁以上者的危险性高于无生育史者。
内分泌紊乱: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内分泌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绝经后口服雌激素会增加体内雌酮(坏雌激素)含量,雌酮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口服避孕药:长期口服避孕药可能会增加乳腺癌风险。
不良生活习惯:乳腺癌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起居也存在一定联系,长期熬夜或生活不规律容易引发多种疾病,也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几率;高脂肪膳食可提高乳腺癌的诱发率,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险性。由动、植物油致使的高脂血症的小鼠乳腺肿瘤发作率增长。在致癌剂对小鼠的致癌效果的始动期间,添加脂肪量不起效果,但在促发效果期间,脂肪喂量添加,肿瘤添加敏捷加速。乳腺中的胆固醇及其氧化产品,即胆固醇环氧化物可诱发乳腺上皮细胞增生,且胆固醇环氧化物自身就是一种致突变、致癌、有细胞毒性的化合物;长期过量饮酒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附表:女性不同年龄内分泌参考区间(电化学免疫发光法)
肥胖:体重增加也可能是绝经期后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情绪障碍:焦虑、紧张或压抑的强烈刺激作用于大脑皮层的中枢神经,可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免疫功能抑制,从而抑制抵抗癌瘤的免疫。如果强烈刺激反复存在,大脑皮质会使机体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进而导致机体内环境失衡,最终影响机体抗癌机制的功能。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危险性增高与情绪障碍有关。
乳腺癌的病因是非常复杂的,具有以上若干项高危因素的女性并不一定患乳腺癌,只能说其患乳腺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
更年期妇女为什么易患乳腺癌
更年期妇女易患乳腺癌的原因有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从生理方面来看,原因有四:一是乳腺属于性激素的靶器官,受内分泌的影响较大,女性进入更年期以后,卵巢功能减退或消失,内分泌发生紊乱,易引起各种乳腺疾病;二是更年期后乳腺组织萎缩,出现纤维或脂肪组织增生,易引发乳腺疾病;三是更年期妇女体内脂肪代谢易发生紊乱,过量脂肪导致雌激素和催乳素合成增多,刺激乳腺组织,导致乳腺癌;四是更年期妇女的机体免疫力逐年下降,给乳腺癌的发生以可乘之机。
从精神心理因素来看,更年期妇女脾气急躁、易怒,情绪紧张、抑郁,常有失眠、头痛等症状。研究发现,当人出现抑郁、情绪沮丧时,会促使体内激素分泌过剩、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免疫功能下降。中医也认为长期抑郁寡欢的妇女会因气血瘀结而患乳腺癌。
此外,绝经后乳腺癌发病率上升,可能与雌酮含量提高有关(参见《外科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第327页)。雌酮是雌二醇的代谢产物。更年期乳腺癌的发病率上升可能还与雌二醇和雌酮比例失调有关。
生育期妇女机体主要依靠卵巢分泌的雌二醇对400多种组织细胞发挥生理作用,维持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其浓度可达到315~1828pmol/L,怀孕时最高可达到 4000~6000pmol/L,而这么高浓度的雌二醇并没有引起乳腺癌发病率上升。停经前,妇女雌二醇水平平均最高为247pmol/L,在停经1年内妇女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至129pmol/L,绝经5年后妇女激素水平降至最低值为18pmol/L。1992年Mckinlay的前瞻性研究表明,从近绝经期至绝经后1年,血雌二醇急剧下降至l10pmol/L,再缓慢下降至绝经后4年达80pmol/L以下,此后基本稳定,不再岁女性年龄的增长而继续降低,可见这么低水平的雌二醇浓度应该也不是乳腺癌高发的诱因。
绝经后,女性体内雌二醇与雌酮的含量的比例变化较大,生育期妇女为2∶1,而更年期女性体内雌二醇与雌酮的含量的比例为1∶2,如果口服雌激素(因肝脏及胃肠道的首过效应而使雌酮增加),体内雌二醇与雌酮的含量的比例为1∶5。长期口服雌激素可能会因增加体内雌酮的含量,改变雌二醇和雌酮的比例而增加乳腺癌的风险。现在发现经皮能补充机体真正需要的雌二醇,如使用意泰丽(苯甲酸雌二醇软膏),几乎没有副作用,直接补充的是人体所缺少的雌二醇,而不是雌酮,可使雌二醇与雌酮比例接近生育期2∶1。
乳腺癌的临床表现
一般来讲,乳腺癌的典型体征有乳腺肿块,乳头溢液,乳头、乳晕异常等。
乳腺肿块: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患者常无意中发现乳腺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乳头溢液: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乳头、乳晕异常: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肿瘤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湿疹样癌,即乳腺Paget’s病,表现为乳头皮肤瘙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以致乳头回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