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场需求理论的宁波市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2014-10-18竺涵宇
竺涵宇
(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58)
一、宁波市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宁波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对外贸易在宁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宁波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决定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并出台一系列配套的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宁波作为沿海港口城市,被列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1979年6月1日宁波港获准正式对外开放,拉开了宁波对外开放的序幕。1988年国家扩大地方引进外资审批权限、下放外贸企业审批权,成为中国开放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重要标志。宁波于1988年正式实施计划单列,行使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拥有对外贸易自营权。这是宁波开放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的重要转折点。正是在这一年,宁波有了第一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
从1988年宁波拥有第一家外贸企业以来,外贸企业数量缓慢增加,至1999年宁波市有实绩的外贸企业首次突破千家,2002年外贸进出口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122.7亿美元。2004年以后,宁波外贸企业数量年均以1000家左右的速度递增,进出口额也以每年上一个百亿美元台阶的速度增长,宁波外贸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07—2013年宁波市进出口额从565.1亿美元增至1003.2亿美元,成为全国第八个外贸总额突破千亿美元的城市。从规模上看,进出口规模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三,仅次于深圳和广州。具有进出口权的企业数量2008年突破1万家,到2013年达到22500家(详见表1),外贸企业完成了从货源收购型向自主经营型转变,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队伍快速壮大,全市外贸企业从国有企业占绝对地位向国有、集体、私营、外资共同发展转变。
表1 2007—2013年宁波外贸企业数量及进出口额情况
(二)宁波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十一五”时期宁波外贸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十一五”时期是宁波外贸出口从长期高速增长转向平稳增长的转折期。宁波外贸在努力扩大规模的同时,积极推进主体、市场、产品、方式“四个多元化”,实施科技兴贸、品牌强贸战略,着力优化外贸结构。二是外贸企业不断壮大。2013年,全市外贸企业达22500家,其中内资企业21681家,外资企业819家。民营进出口企业实力逐步增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保持良好态势,外贸流通公司转型发展,形成了外贸生产企业、外贸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竞相发展外贸的良好态势,外贸队伍“千军万马”的格局进一步巩固。三是新兴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与宁波有直接贸易往来的国家(地区)由“十五”期末的208个增加到221个,宁波企业在巩固欧盟、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东盟、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目前,宁波市与新兴市场贸易额占全市进出口比重达31%,比“十五”期末提高了5个百分点,占市场总额的1/3。四是出口产品竞争力逐步增强。全市形成了以机电产品为重点、纺织服装和轻工工艺产品为两翼的出口产品格局。外贸企业研发、创牌意识进一步增强,宁波企业境外注册商标超过5000件,拥有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20个,高居全国各城市之首,另外还有浙江出口名牌75个、宁波市出口名牌170个和县级出口名牌200个。五是贸易方式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外贸从以出口为主逐步向进出口并举转变,一般贸易领先全国,服务贸易加快推进。六是进口贸易不断扩大。积极开展“进口启蒙行动”,出台扶持进口贸易发展政策,加强进口贸易平台建设。重点进口铜材、钢材、塑料、化工原料等重要大宗原材料和铁矿砂等资源性产品。
(三)宁波外贸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面对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宁波外贸发展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曲折、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世界经济、贸易、投资增速明显放缓,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短缺等问题更加突出,使外向度很高的宁波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二是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战略,我国与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多数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摩擦日益频繁,人民币面临长期升值压力,而宁波出口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处于产业链较低端,利润空间狭小,“十二五”时期宁波外贸转型升级面临较大压力。三是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摩擦步入高发期,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美欧等国主导“绿色新政”,制造低碳壁垒,宁波出口产品数量大、类别多,遭受贸易摩擦将呈常态化,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任务艰巨。四是我国经济处于从高速增长向平稳增长过渡的关键时期,宏观政策导向正在发生调整和改变,将给“十二五”时期宁波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较多不确定性。五是国家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东部地区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将进一步向成本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长三角及省内城市在资源开发、港口建设、腹地延伸、市场拓展、人才等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宁波市在政策等资源争夺中处于相对不利局面,对人才等资源集聚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六是宁波市可供工业用地紧缺,劳动力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资源环境承载力十分有限,对经济发展形成制约。七是周边及同类城市发展较快,对宁波市形成较大竞争压力。宁波市与杭州在利用外资规模上的差距呈扩大趋势,江苏等地城市招商引资势头仍然强劲,中西部同类城市近年来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二、基于市场经济理论的宁波市外贸产品选择与区域选择分析
从近五年宁波对外贸易情况来看,2013年暂时扭转了外贸下行趋势。而2009年、2012年进出额都遭遇了负增长。究其原因,除国际市场供求萎缩以外,主要还与外部市场的选择性有关,而这些选择和变化,用当前的市场经济理论也可以同样得以证实。
(一)要素禀赋理论与宁波对外贸易的产品选择
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该理论在国际经济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主导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格局,宁波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产品选择上,宁波出口产品的变化与要素禀赋变化相关性较大。改革初期,宁波出口产品基本上以食品和农产品粗加工为主,如蔺草、竹笋、罐头食品等,到20世纪90年代出口以服装、低端工业品。进口主要是欧美即将淘汰的机械设备、汽车关键零部件等。到21世纪初,出口产品的档次提高很快。如同样的服装企业,过去以贴牌为主,现在除了服装的质量、款式等层次得到提高外,也实现了自主品牌服装出口。过去各类模具几乎全靠进口,现在出口模具的比重大幅提高。机械产品出口额也不断扩大,宁波已经成为汽动元件、紧固件、液压机械、注塑机、模具、工业刀具的出口基地。这取决于宁波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要素变化。
但是目前宁波大多数外贸企业主要还是从事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以机电产品、纺织服装为主,2009年两者进出口额占比高达76.8%,2013年仍高达67%,高新技术产品占比仅为6.6%。七成宁波外贸企业以贴牌加工为主,产品主要集中在轻工、电子、纺织等技术简单、投资不大、易于模仿、便于进入的行业,绝大部分居于产业链末端,突出体现在“三多三少”,即粗加工多、深加工少,低附加值多、高附加值少,一般产品多、名优产品少。2013年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机电产品的出口额约360亿美元,同比增长4%,占出口总额的55%;纺织服装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相对疲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3亿美元,下降12%;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额为45.6亿美元,增长12%。
表2 2008—2013年宁波市主要贸易商品结构情况
(二)重叠需求理论与宁波对外贸易的区域选择
重叠需求理论,也称作需求相似理论,即从市场消费者行为方面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如果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彼此需求结构的重叠部分就越大,因而两国的贸易关系就越密切,国际贸易往往会在收入水平相当的国家间展开。因此,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宁波市不断调整进出口市场结构,不断拓展与其发展水平相当的新兴市场,诠释了重叠需求理论的推广和应用。
宁波主要贸易对象是美国、日本及欧盟等传统贸易市场,2009年三大市场贸易额占比高达84.9%,过于集中的市场分布削弱了宁波外贸企业的抗风险能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些传统市场受波及较大,致使消费需求大幅萎缩,对宁波外贸企业的出口造成了很大影响。随后,宁波积极调整出口战略、优化对外贸易市场结构。目前,宁波已经与22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在稳定欧盟、美国和日本等传统市场贸易外,新兴市场开拓同样成效显著。据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宁波市出口欧盟166.6亿美元,同比增长6.3%;出口日本36.7亿美元,增长1.5%;出口美国127.5亿美元,增长6%。对新兴市场出口表现强劲,对东盟出口40.6亿美元,增长 10.7%;对俄罗斯出口 21.5亿美元,增长16.5%;对巴西出口17亿美元,增长6.2%。在进口方面,对中东、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进口分别同比增长59.7%、29.3%、39.7%和37.3%;目前,东盟已上升为宁波第三大贸易伙伴,进出口市场日益多元化。2013年,宁波市涉足新兴市场的外贸企业已从2002年的1818家增至9619家,增长了5倍多。
三、宁波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对策
图1 2013年宁波市前二十大出口市场
多年来,宁波外贸总量一直居浙江省首位,在五个计划单列市中列次席,一般贸易总量甚至超过深圳,外贸大市地位已经基本确立。但宁波对外贸易产品的档次还不够高,产品“轻、小、散、杂”的特点突出,多处于简单仿制和重复生产阶段,价格竞争、数量扩张成为企业的主要发展手段,蕴涵着遭遇贸易壁垒狙击的较大风险;外贸市场的分布还不够广,市场集中度仍然偏高,新兴市场开拓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低迷的国际市场使宁波对外贸易面临的难题更加凸显。要提升外贸层次,实现外贸转型升级,宁波市必需充分利用禀赋要素,炼好内功,在提升要素层次的同时,深入研究国际消费品市场的结构变化。
(一)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份额
充分发挥宁波外贸禀赋要素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宁波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服装产品出口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应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保持机电产品的贸易比重,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力度,并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降低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不断增强外贸企业外销能力,不断发展壮大贸易主体。当前,宁波外贸企业规模总体呈现大型企业较少、中小型企业为主的金字塔形结构,1.02%的企业创造了46.06%的进出口额,而98.98%的企业仅创造了53.94%的进出口额。因此,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重点培育一批全球布局、跨国经营的渠道型、供应链管理型、总部型外贸龙头企业。推动“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转变。做大做强外贸企业,才能真正提高贸易产品附加值,树立品牌意识,转变贸易结构和贸易发展方式。
(二)优化国际贸易市场结构,积极拓展新兴市场
目前宁波市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过于集中,严重影响了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应当积极开拓新兴市场,积极开发传统市场中新的细分市场和中高端市场,使欧美日三大传统市场和香港地区的出口份额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出口市场多样化,有效抵御外贸风险。
(三)推动单一贸易方式向多元贸易方式转变
加快贸易方式优化调整步伐,促进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一是在做强一般贸易的同时,做大进口贸易。树立进出口贸易并重的科学理念,鼓励进口要素性、原料性产品和与区域产业相关联的零部件、先进设备和专利技术,培育大宗货物交易市场,推进化工、金属、塑料、红酒、水果、船舶、医疗器械等进口专业市场建设,提高进口便利化水平,不断完善进口促进体系,构建宁波进口商品分销体系。二是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发展模式,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链向上游研发设计、中游集约发展、下游营销服务延伸,提高宁波市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严格控制低层次加工贸易发展规模。引导加工贸易企业逐步向出口加工区等实行封闭管理的特殊区域转移。三是大力发展保税贸易。充分发挥宁波保税区、宁波保税物流园区、宁波空港保税物流中心的政策优势,鼓励宁波市企业开展保税项下贸易,建设集保税展示、交易和贸易服务为一体的保税贸易平台,积极争取在保税贸易出口退税政策上取得新突破。四是积极发展转口贸易。依托宁波保税区、梅山保税港区,加大区域内贸易、金融、航运开放力度,形成转口贸易—国际中转、水水中转—离岸金融—离岸服务—离岸生产制造的城市和区域产业链,做大转口贸易。
(四)开发内销市场,降低国际市场风险
宁波市外贸企业应加强国际市场调研,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调整传统营销策略,注重打造品牌,积极开发国内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有效降低国际市场风险。目前,贝发、广博、狮丹努等出口企业已先行一步,借助自身品牌优势,通过专卖店、特许加盟店等渠道,加快向国内市场“回游”,逐步提高了内销比例。
[1] 宁波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外贸转型升级服务现代国际化港口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Z] .2012.
[2] 宁波外经贸委.宁波外贸的转型升级之路[Z] .2012.
[3] 李斌雄.宁波“引进来”与“走出去”联动研究[J] .宁波经济丛刊,2012(5).
[4] 张智慧,王瑞.从外贸依存度看浙江省外贸发展[J] .消费导刊,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