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元拿什么自救

2014-10-18胡荻

中国商论 2014年16期
关键词:三鹿蒙牛乳业

本刊记者 胡荻

三元股份鼎盛时期占北京80%牛奶市场,其母公司三元集团源于有50多年历史的北京市农垦局,三元集团从计划经济时代继承了大而全的生产模式,旗下不但有乳品,还有种业、养殖业、石油公司、出租车公司、房地产甚至酒店业,并持有北京麦当劳的50%的股权。

至今未能从持续亏损中走出的三元股份如何才能走出困境?

2014年4月25日,北京三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元股份)公布今年第一季度是营收数据显示,该季度亏损额为3646万元。而4月9日所公布的2013年年报则显示该公司亏损达2.27亿元,超出该公司预计亏损额0.27亿元。

根据蒙牛乳业2014年3月26日在香港发布2013年报所公布的数据:蒙牛乳业在2013年度营业收入为433.6亿元,同比增长20.4%;净利润16.3亿元,同比增长25.2%。不包括来自雅士利的营收与利润贡献,2013年蒙牛营业收入则为418.6亿元。

4月29日,光明乳业发布一季度财报的数据显示,光明乳业在今年一季度的净利润为7028万元。迟于光明乳业一天公布一季度财报的伊利股份所获净利润则为10.8亿元。

截止到目前,三元股份自2003年成功上市以来已亏损8年,其中连续亏损6年。

三元股份究竟怎么了?

10 年扭亏拉锯战

一同进入21世纪的三元股份并没有因为之前开始的“中国乳业黄金十年“而获得中国乳业的其他主要乳业企业那样在高速成长期获得的高产量和高收益,相反的是该公司成功上市的第二年即陷入亏损,而在2007年与2008年的艰难扭亏后,三元股份再次深陷亏损的泥潭中。

2003年9月15日,三元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尽管作为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股市募集资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对充足的现金流,但是,对于三元股份来说,早在上市前的2003年8月即通过向社会公开发行普通股15,000万股所募集到的资金和成功上市后的同年11月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所获取的88,500万股总股本并不足以使得三元股份财务报表“看上去挺美”。

在蒙牛、伊利等中国本土及外资奶制品的强势“入侵”下,原本占据北京80%~90%市场的三元股份在该地区的市场份额下降到50%。而这个50%的市场占有率仅是三元股份单方面所发布的数据。

2004年初,时任伊利集团董事长的郑俊怀在透过媒体向公众传递的信息则是“中国乳业还有至少十年的黄金时期,关键是看企业能不能扎扎实实地发展和不遗余力地培育市场。”

同年12月,被控动用公司资金进行MBO(Management Buy-out的缩写,意为管理层收购,主要是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的一种行为)的郑俊怀落马。

就在2004年即将结束前的几天,三元股份发布了两条重要信息:“2004年业绩预亏”和“三元股份总经理郭维健辞职”。

2003年,三元股份上市后披露了第一份年报。根据三元股份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三元股份的净利润为1282万元,比2002年整整减少78.89%。到2004年,三元股份则亏损1.26亿元。

至此,三元股份自己所定下的“一年盈,二年平,三年亏”的“规矩”就这样失守了。

接替郭维健担任三元股份总经理的钮立平定下了一个目标:2005年、2006年作为三元的调整年,2007年、2008年是恢复增长年,而2009年、2010年是增长高峰期,重回乳业第一阵营。

然而,相关数据则显示:2004年与2005年,三元股份连续2年利润负增长,每股收益分别为-0.02元与-0.10元。

这时,三元股份必须解决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如果2006年度不能实现盈利,三元股份的股票将被暂停上市,如果2007年上半年不能实现盈利,三元股份的股票将被终止上市。

2006年初,三元股份投入巨资进行全面的定位整合营销,试图夺回自己的传统阵地——北京市场。

但是,三元股份对于“入侵者”的强劲攻势所做出的反击并没有帮助其夺回自己的“传统阵地”,就连三元股份试图当作扭转困局的试验品之一的“极致”产品,也因为毫无竞争力的“品质、优质”等卖点及模糊的定位而缺乏说服力。并由此将原本的高端形象的定位及消费者逐渐认同的部分同样“模糊”掉了。

乳业消费市场对三元股份做出反应的同时,股市也没有坐视。

2006年4月28日,由于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度和2005年度连续两年亏损,根据有关规定,三元股份的股票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三元股份的股票自2006年5月8日起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股票简称相应变更为“G*ST三元”。

2006年4月18日和2007年1月22日,三元股份分别发布了“2006年第一季度业绩预盈公告”和“2006年度业绩预盈公告”。并在2007年4月25日刊登公告表示,三元股份2006年实现净利润14779800.57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为-4125512.24元。

据此,三元股份不被退出股市。

资料显示,2006年蒙牛上半年业务收入上升58.7%,达到了75.464亿元,液体奶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30%左右,国内排名第一。蒙牛上半年净利润增长39%,达到3.434亿元,毛利率由22.4%增至23.3%。

2008年,作为“三聚氰胺”的代名词而被人们所记住的三鹿奶粉引发了中国本土奶制品行业的集体危局。

在此之前,三鹿集团在中国奶粉加工业中曾连续15年安坐“头把交椅”。

2008年9月13日,中国国务院启动国家安全事故I级响应机制(“I级”为最高级:指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置三鹿奶粉污染事件。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全国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进行检查,结果显示,有22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69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除了河北三鹿外,还包括:广东雅士利、内蒙古伊利、蒙牛集团、青岛圣元、上海熊猫、山西古城、江西光明乳业英雄牌、宝鸡惠民、多加多乳业、湖南南山等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中检出三聚氰胺,被要求立即下架。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对国内的乳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检验报告后,事件迅速恶化,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多个厂家的奶粉都检出三聚氰胺。

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信誉扫地的中国本土各大品牌奶制品的销量剧减。其中伊利、蒙牛中国本土两大乳制品生产企业的收购、加工、销售陷入困境,截至2008年9月22日,订单减少80%以上。两家企业的每日收奶量,总共只有3672吨,只占正常收奶量的18.5%。

想要重回中国乳业第一阵营的三元股份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供牛奶幸运地没有和其他本土乳业第一阵营和其他阵营的同业被列入相关名单中。

与强势“入侵者”蒙牛乳业在北京的奶品销售仅为事发之前的两成相比,三元股份的销量却是在成倍增长。

“三元每天的销量比事发之前扩大了三倍。”当时的三元股份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马国武说。

三元股份也因此也成为了2008年中国本土乳业企业唯一一家盈利的企业,尽管盈利仅为4000多万元。

2008年结束前,三元股份董事长张福平表示,“三元要进入中国乳业的前三名”。

整合后遗症无期

2009年3月4日上午,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鹿集团”)破产首次拍卖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庭举行。北京三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河北三元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北三元)组成的联合竞拍体以6.165亿元的价格竞拍成功。

同年4月,三元股份以4900万元的出价,购得三鹿(山东)乳业95%股权,同年11月初,三元股份与河北国信资产运营有限公司签署协议,购买后者所持唐山三鹿等资产。

2009年11月18日晚,三元股份发布公告称,已经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形式,向母公司首都农业集团及北京企业(食品)有限公司募集资金10亿元。这10亿元将用于对河北三元的增资,增资的目的是由河北三元用于竞买三鹿集团部分破产财产及后续整合运营。

三元股份为什么要在刚刚从持续亏损中走出不久就以超出自己公司现金流所能承受的能力来收购一个比自己规模和资产庞大的三鹿集团呢?

有分析人士认为,三元股份意图通过竞买三鹿集团的部分优质破产财产并整合其原有产能、市场、技术的方式,迅速提升公司的行业地位和市场竞争力,深耕北京市场并迅速占领河北、山东及三鹿集团其他优势市场区域。

而此时 “传统阵地”——北京市场仍然在被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对手不断蚕食的三元股份也确实需要能在坚守和反击竞争对手的同时拓展自己的市场空间。

2010 年4 月22 日,三元股份发布2009年年报。该份年报数据显示,全年营业利润亏损1.1亿元,同比下降高达509%。

年报称,造成三元股份再次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三元股份收购原三鹿集团部分资产而组建的河北三元同期亏损1.38亿元所致。

此时,通过成功危机公关而重返市场的中国本土乳业三巨头的蒙牛、伊利、光明均实现盈利。

果真如此吗?

相关资料显示:在2009年,河北三元建设巴氏奶、酸奶及奶亭项目,其中在石家庄市的100吨的酸奶、巴氏奶生产线投资约5500万元;此外河北三元还投资1000多万元在石家庄兴建了300个奶亭,发展直销业务。

除了投资,三元还花费了大笔的市场费用,根据三元股份的年报所述——为尽快抢占市场,河北三元在产品铺市、组建扩建销售队伍等方面投入销售费用较多。

据称,2009年下半年,河北三元还加大了广告投放。

此外,河北三元接收了原三鹿集团两千余名员工,加之市场开发初期需要一定的人员投入,造成人工成本过高,人均销售额和人均投入产出比低。

被称为“背着三鹿赛跑”的三元股份在“赛跑”中再次跑到了后面。

中国本土乳业上市公司的2009年报数据显示,在2009年,蒙牛乳业营业收入257亿元,净利润11.16亿元。伊利主营业务收入242.08亿元,净利润为6.48亿元。光明实现营业收入79.43亿元,净利润1.89亿元。三元股份营业收入只有23.8亿元,净利润亏损1.28亿元。

三元股份的两个声明

2014年5月14日

三元股份发布公告称其所使用的食用明胶产品,均来自世界最大的外商独资(德国嘉利达)或合资企业。明胶所涉及的原料及产品全部合格,经检测全部符合国家标准,均有合格的检测报告。

2012年12月

三元代工厂被爆饮料生产日期随便打。

“从12月19日开始,厂里都在生产三元核桃花生乳,生产日期都是2013年的。”李飞(化名)是生产车间工人,他拿起一个三元核桃花生乳饮料罐,指着罐底的生产日期,罐底显示生产时间是2013年1月2日15时47分55秒。照此计算,这罐饮料“早产”了13天。猫腻出在灌装线上的打码机上,上面清晰显示着生产日期、出厂日期、生产数量等信息。“机器可以设置,想打什么时间都行。”李飞说。

多名技术熟练的工人说,他们每人每天需要包装四五百盒,10万罐左右。

2012年12月21日生产的三元核桃花生乳罐体显示,商标持有人为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元公司),出品商为北京圣德顺饮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德顺公司),生产商为禧宝露公司。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法规处工作人员表示,产品“早产”、延长保质期等行为已违法违规,应根据经济价值,按相关规定对企业予以处罚。

对此,三元回应,称已于2012年12月18日与圣德顺公司终止了品牌使用合同。公司已与圣德顺联系,责成其停止生产并将已生产的产品封存销毁,将保留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权利。

从总资产方面看,中国本土乳业上市公司的2009年的年报显示,伊利总资产为131.5亿元,蒙牛89.1亿元,光明41.2亿元, 而三元股份算上2009年竞拍收购原三鹿约4.9亿元的固定资产后,总资产仅25.4亿元。

2011年6月28日,三元股份发布第四届董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决议公告称,同意公司原财务总监杨庆贵因工作变动辞去财务总监职务。

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并购三鹿为三元提供了新机遇”的杨庆贵就这样为其主张收购三鹿集团做了注解。

同年8月23日,在三元股份的第23次董事会上决议通过了钮立平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总经理的职务。当天,三元股份并没有就钮立平的离职发布高管变更公告,只是在董事会决议公告的最后一项做了简短说明。

根据三元股份2011年上半年财务数据显示,三元股份在三项费用当中,财务费用比率较2010年出现大幅增长。

截止到2011年8月,三元股份在经营现金流上仍然不得不依靠外部资金维持,相关数据表明,截至2010年二季度末的短期借款高达4.9亿元。就在同年8月初,三元股份再次向实际控制人借款8000万元。

截止到目前,三元股份整合所收购的三鹿集团资产尚未从中获得相应的利润贡献。

2011年8月27日,负债4.9亿元的三元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与新华联控股有限公司同意组成联合体并与新华联指定方,以不高于7.2亿元的金额参与湖南太子奶集团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株洲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及湖南太子奶集团供销有限公司的破产重整。

同年11月8日,湖南太子奶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株洲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南太子奶集团供销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重整协议,三元股份与新华联正式接管太子奶公司,出资7.15亿元偿还太子奶3个公司的债务。

其中三元股份出资2.25亿元,占比60%,获得湖南太子奶集团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子奶株洲三公司之一)100%股权及其对应的可用资产。

根据亚洲(北京)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对重整后的湖南太子奶的股东全部权益所进行的评估:湖南太子奶在2011年11月8日的股东全部权益重整清算价值约为4.5亿元。即三元股份与新华联的3.75亿元获4.5亿元资产,以三元股份所占比6成计算,三元股份获得的投资溢价约为4500万元。

2012年4月11日晚,三元股份发布该公司2011年年报显示,营业收入较2010年年同期增长19.36%,约为30.7亿元,营业利润下降251.14%,亏损约9948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则微降5.34%,约为4872万元,扣除非经营性损益后,净利润亏损约4457万元。

三元股份至此已连续3年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亏损。

从该年报中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详情表中有这样一组数据,2011年度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约8619万元,较上年同期的2.3亿元下降,政府补助2919万元,较2010年的1034万元成倍增加。合并利润表显示,由于1.3亿元营业外收入,三元股份利润总额得以扭亏。该年报同时显示,营业外收入多数由固定资产处置利得而来,此项收入约为9456万元。

三元股份所属子公司情况的财务情况又如何呢?

在2011年度,三元股份旗下8家子公司有6家亏损。

其中,河北三元亏损约7990万元;呼伦贝尔三元亏损1324万元;迁安三元亏损98万元;柳州三元亏损约26万元;北京三元梅园亏损212万元;上海三元亏损约4035万元。而实现赢利的仅为新乡三元和天津三元,分别赢利1225万元和34万元。

该年报中的财务数据上的扭亏并没有使得三元股份真正实现盈利。

2013年4月10日三元股份发布的2012年财报显示,三元股份在北京之外的市场营业收入是13.3亿元,相比2011年增速为3.8%;而在北京市场的营业收入为21.9亿元,相比2011年增加25.6%。

然而,若将三元股份从其参股的麦当劳2012年所带来的8954万元投资收益这一部分扣除的话,三元股份的主营业务依然是亏损状态,亏损额大约为5674万元。

至于进入三元股份整合序列的湖南太子奶集团,根据三元股份的相关财务报表所述“湖南太子奶自2012年6月并入我公司财务报表,2012年合并报表营业收入8544万元,净利润-1230万元。”

收购三鹿集团和整合太子奶的持续整合后遗症并不是三元股份仅有的不成功投资,早在2004年的3月,三元股份就以出让的方式宣告了该公司海外扩张的失利。

2002年8月13日,当时三元股份在澳大利亚投资5215212澳元建立了三元凯莱乳业有限公司。这一投资并没有给三元股份带来预期的收益,根据三元股份的解释,导致该合资公司持续亏损的原因是“对汇率及国际市场变化估计不足,加上澳洲干旱、奶价上涨等”。

“便宜到家”的三元自2013年初就静悄悄地涨了价

2004年3月15日,三元股份宣布,已出让所持有的全部50%澳洲三元凯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而就在2003年的4月1日,这家在澳洲的合资企业才正式营业。三元股份当时称“这标志着中国乳业终于迈出国门”。从“走出去”到“收回来”,时间仅仅一年。

2013年11月15日。三元股份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则部分产品价格调整的通知,通知中提到公司将自同年12月起上调部分产品价格,加权平均涨价幅度为8%。

这是三元股份继2013年年初提价5%之后的第二次提价,提价理由是原料奶收购价格同比增长。

发生于2013年的两次提价显然没有能给三元股份的财务报表增添太多的加号。

今年3月初,三元股份宣布计划将之前募集到的40亿元资金中的15亿元投资建设一个年产5万吨的现代化乳粉加工厂。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年产5万吨乳粉生产线,干酪、乳清生产线、中试车间等。

根据三元股份2013年年报所披露的信息,三元及其全资、控股子公司2013年度累计收到各类政府补助资金1252.96万元,这部分分别计入2013年度营业外收入及递延收益。

显而易见的是,政府所提供的各种补助资金是不足以使得亏损2.27亿元的三元股份从亏损中走出的,而在之前所募集到的40亿元的资金能否使得三元股份获得预期的成果的乐观也还为时过早。

而所占据市场份额与利润贡献才是一个企业盈亏最直接的表现。

截止到今年4月,三元股份在其“传统阵地”的北京市场的市场份额仅为40%。

可以预见的是,在新的中国乳业黄金10年的第四个年头里,三元股份想通过自救扭亏为盈决非易事。

链接1

曾经的辉煌:

从1998年到2000年的3年内主营收入从3.8亿元增加到8亿元,跻身于中国乳业的第一阵营。并于2003年9月1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

三元股份鼎盛时期占北京80%牛奶市场,其母公司三元集团源于有50多年历史的北京市农垦局,三元集团从计划经济时代继承了大而全的生产模式,旗下不但有乳品,还有种业、养殖业、石油公司、出租车公司、房地产甚至酒店业,并持有北京麦当劳的50%的股权。

链接2

关于中国乳业的黄金十年

从相关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2006年之前的十多年间,中国乳制品产量增长了8、9倍,液态奶则增长了十几倍。2005年中国奶量的总产量已居世界第4位。在外界看来,中国乳业进入了高速成长期。

2005年,蒙牛乳业的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该公司在成立后的5年里,销售收入增长了200倍。并由此一跃成为伊利乳业之后的中国乳业第二位的座次。

猜你喜欢

三鹿蒙牛乳业
《乳业科学与技术》杂志征订启事
《乳业科学与技术》杂志征订启事
蒙牛全购现代牧业
孙伊萍,新蒙牛的“空降”总裁
蒙牛有个关工委
产品创新为乳业增添新活力
乳业两巨头缠斗中共进“500亿俱乐部”
“三鹿”重出江湖
“三鹿”商标的考验
三鹿悲凉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