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lutch”运动员特征的概念构图

2014-10-18虎,王进,刘

体育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人格维度运动员

娄 虎,王 进,刘 萍

1 研究背景

竞赛中的“Clutch”现象是指压力下的运动技术“超常发挥”,主要表现为运动员在比赛关键时刻的完美运动表现[2]。王进等[2]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溯因推理与文献分析的方法,提出这种现象是一种运动能力的反映,且更多地表现在优秀运动员中,即存在“Clutch”运动员的可能性,并讨论了对其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Clutch”运动员,是指在比赛极端压力下,不但没有发挥失常,反而能够凭借自己的发挥超常而获得比赛胜利的运动员[11]。这种运动员受到了国外新闻界、体育迷和教练员的热捧[20],也受到了学者的关注[7]。在竞赛心理学领域,学者将“Clutch”视为与“Choking”典型相反的现象,认为运动员在压力下有可能会出现发挥失常,也有可能发挥超常[25]。但是,“Choking”更倾向于是一种情境的运动表现,而“Clutch”主要反映了运动员在压力下展示技术的能力[2]。基于压力下运动能力表现特征的探索,王进等[2]提出了“Clutch”运动员的3要素结构模型。该模型主要表述了“Clutch”运动员的基本解释概念,即“专项运动能力”、“压力认知应对能力”和“运动员人格”是构成“Clutch”运动员的基本结构要素。从概念上讲,“Clutch”运动员反映的是一种具体的竞赛能力,与竞赛压力的情景处理有关,并在运动员习惯的心理倾向作用下,形成与认知应对关联的习惯表现方式,而这种表现方式则是促使运动潜能的发挥。也就是说,专项运动能力是“Clutch”运动员具备的基本条件,再加上运动员在特定的比赛情况下,对比赛压力认知的应对以及运动员人格,这3个方面形成的相对稳定特质,即为“Clutch”运动员的能力表现特征[2]。

已有的“Clutch”运动员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明确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定义等问题,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的3要素假设模型还缺乏具体的特征解释以及实证的检验,基于此,本研究在以前探索的基础上,运用概念构图的方法,进一步提供实证的数据,验证“Clutch”运动员3要素结构假设模型。

由于该“Clutch”运动员假设模型提出的3个要素中具体包括哪些解释内容还不清晰,因此,本研究试图分析实际训练和比赛中的具体情况,以挖掘关键时刻能够发挥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结构为基本思路,让教练员、运动员和运动训练学方面的专家回顾和想象运动员在比赛关键时刻“超常”发挥的具体特征,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再运用质性研究中的概念结构图分类进行数据编码,进而通过概念构图的系列分析验证“Clutch”运动员特征的结构模型。

从研究的方法上讲,与其他研究一个新主题所采用的方法保持一致,本研究拟采用质性研究的设计[15]。这种设计的特征是采用探索性的方法获得和收集丰富的、描述性的数据来反映复杂的人类活动和体验。进一步,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法鼓励个体提供丰富的信息,有利于本研究获得典型运动员的相关特征。

在分析访谈回收的数据时,本研究采用概念构图(Concept Mapping)的方法。这是一种基于某个主题形成概念而设计出来的结构性构建方法[39]。这种方法适用于对主题的内涵进行研究,分析主题的结构、发展量表等。这种方法与传统的访谈数据分析的方法相比,有着效度和信度高的优势。具体地讲,传统的访谈文本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以词为分析单元和以代码为分析单元。虽然这两种方法贡献了大量的学术成果,但是对它们的信度和效度的争议一直是研究的焦点。就文字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而言,优点是方便和信度高,但是效度一直是学者质疑的内容。而编码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争议之一是鲜有信、效度的有效检验[13]。概念构图的方法作为一种混合文字和编码的方法,能够合并两者的优点,并有效的规避了信度和效度上的一些弱点。概念构图通常包括6个步骤:创建分析单元、分类、多维定标、聚类分析、完成概念构图和解释概念构图[39]。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被试

被试选择方法与采用访谈法的相关研究保持一致,即目的性取样。这种取样方式有利于获得所需的资料,具有很高的信度[41]。另外,进行运动员特征的访谈研究时,常对教练员、运动员和运动学家进行三方的访谈,以获得全面的资料,使研究更具效度。因此,本研究将1名教练员、1名运动员和1名运动学家作为一个访谈组,分别访谈后再按照这个顺序进行下一小组的访谈,直到访谈所获得的数据达到饱和。被试选择标准:教练员的选择标准为具有高级教练员证书或者训练的运动员参加过全国运动会或更高级别的比赛;运动员的选择是由教练员推荐的能在关键时刻表现优异,并且参加过全国运动会或以上级别的比赛,或者准备参加全国运动会或以上级别的运动员;运动训练学专家的选择标准是服务运动员或教练员的工作时间在5年以上,学科背景为运动训练学或运动心理学。

21名被试参加访谈部分的研究,其中,教练员、运动员和运动训练学专家各7人,但是与采用质性资料分析方法的前人研究保持一致,当新的被试没有提供新的信息时(在访谈研究中,将这种现象称为理论饱和,即Theoretical Saturation),则访谈的取样可以结束[17]。本研究中,第19到第21名被试分别为教练员、运动员和运动学专家,他们并没有提供新的数据,因此可以认为18名被试已经达到了数据的饱和。这18名被试包括6名教练员、6名运动员和6名运动学专家。6名教练员的运动项目包括游泳、跆拳道、举重、羽毛球、拳击和柔道;6名运动员的运动项目包括田径、跆拳道、排球、柔道、武术和拳击;6名运动学专家没有具体的运动项目。

2.2 访谈内容和访谈关系

在每名被试访谈之前的一周将《访谈指南》送于被试,对被试进行感谢,并将本研究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告知被试,邀请对方参加研究。《访谈指南》中将可能花费的时间、访谈的地点和形式告知被试,并承诺对被试的个人信息采取保密的手段,整个研究匿名。并清楚告知被试为了不遗漏访谈信息,将采用录音的方式记录访谈对话。获得被试的同意后,才进行访谈,被试有在研究过程中随时退出和改变观点的权力。访谈采用一对一的开放式深度访谈,具体的访谈问题如下:首先,会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告知被试哪些情况为本研究所说的比赛关键时刻(Clutch Situation)。根据“Clutch”情境的概念研究[11],将比赛关键时刻界定为以下几种情况:比赛中双方比分交替上升的情境;比赛马上就要结束了,比分差别不大,通过一个得分就可以改变胜负的情况;比赛中该回合得分的结果关系到最终成绩;比赛中面临强大的对手时的情境;比赛时本方其他队员表现不佳时的情境;比赛出现赛点领先或落后的情境;参加意义重大比赛的情境。

接下来询问的问题是:

1.这种运动员能够经常性的在重大比赛或者比赛的关键时刻,就挺身而出,表现优异,出现超常发挥。您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或者您有没有指导过这样的运动员?如果有(或者您指导过这样的运动员),请描述。

2.您觉得这种在比赛关键时刻能够发挥优异的运动员具有怎样的特征?他有哪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吗?

3.您(或者您指导的运动员)认为理想中什么样的运动员,比如说NBA的乔丹,他是我心目中理想的“超常发挥”运动员,他在最后时刻投绝杀球的命中率比平时的命中率还高,而且最后对手对他的防守强度也更高,他完成投篮的难度更大,但是命中率却更高。那么,您觉得您心目中什么样的运动员是能在关键时刻超水平发挥的?这些运动员具有哪些特征,并举实际情况加以说明。

4.您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在面对面的访谈过程中,对上述的主要问题保持被试的主动性,整个过程尽量不打断被试的回答,在倾听被试叙述的同时,对与“Clutch”运动员特征有关的具体细节不断追问,要求被试尽可能的详细描述相关特征,并要求被试采用案例加以说明,以挖掘现象的深层主题。为了避免被试一问一答的回答模式,使我们的开放式访谈获得更多的信息,本研究在访谈的最后一部分才要求被试对从事训练/竞赛心理学工作/教练工作的时间;训练/工作的运动项目;运动级别/职称/教练员级别;获得过的最好成绩/指导过的运动员获得的最好成绩;方便的联系方式(QQ、电话或者电子邮箱)等人口统计学问题进行调查。

每一组访谈之后,按照概念图分析单元的析出方案,尽快整理出访谈词条,送予被试确认这些词条是否代表了被试当时的回答,并询问被试是否有新的词条补充。每一组访谈的词条整理结束后,才进行下一组的访谈。另外,质性研究的访谈者素质、与访谈对象的关系对于收集资料的可信性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为了保证收集资料的准确性,所有访谈都由同一名运动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完成,该研究者在正式访谈前进行一次预访谈,用于熟悉访谈程序,并在预访谈前后与有访谈研究经验的专家交流,从而优化访谈大纲和技巧。为了使得被试能够配合得更好,研究者会在正式访谈前花费30min左右的时间进行其他方面的交谈,并通过赠送礼物、共同出行等其他方式获得被试的更大支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访谈者能够确保与受访者的关系良好,对获取资料的可信性有较好的保障。

2.3 概念构图的研究过程

2.3.1 第1步,创建分析单元

一个分析单元由一个句子或者一个短语的形式组成,每一个分析单元只含有一个名词性的概念。本研究中的被试通常会提供并列的词组或者排比句来回答开放式问题,这种句型结构较容易分解而形成单一意思的句子或短语,因此,整理所得的分析单元与被试的回答具有很高的效度,并且为了确保整理的分析单元没有出现偏差,还会在访问后将整理所得的分析单元交给被试确认,询问是否是他们的观点。

每个分析单元包括一个名词性概念,还包括其他修饰说明的成分,表示程度的描述部分由研究者根据所有被试涉及这个概念的回答来确定。每个分析单元只有一个概念对于后面的分类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不会出现一个陈述包含两个意义的情况,而干扰研究的结果。同样,由研究者确定程度词可以使后面的分类工作不至于出现相同概念词出现在不同的分析单元中,造成统计误差。

由研究者提出分析单元的方法能够减少被试的时间花费,有助于缓解研究中被试由于工作量太大而产生的厌烦情绪,在后期由被试确认的步骤,弥补了由研究者提出分析单元而产生错误的缺陷。访谈部分的结果会形成一系列分析单元的列表。被试的反馈可以使研究者知道是否创建的分析单元为被试在访谈中所表达的意思,并且还可以通过询问被试是否还有补充而获得所遗漏的部分。本研究中,被试平均回答30min,平均产生34个分析单元,18名被试访谈后共产生不重复的分析单元62个。为了避免被试将相近的分析单元分为一类,研究者打乱分析单元的排列顺序,并随机标记1~62作为编号。

2.3.2 第2步,对分析单元分类

本研究是由18名被试对所有的分析单元进行分类。在分类开始一周前,将分类所用的分析单元和分类说明送至被试,被试用一周时间来熟悉分析单元和分类规则,研究者在这一周中与被试保持联系,从而询问是否被试对分析单元和分类规则有所疑惑,在确定没有问题之后,开始分类的工作。具体的分类要求:1)每个陈述只能进入一个类;2)一个类不能只有一个陈述;3)分类结束后,为每一个类命名;4)为每个陈述对于“压力下超常发挥运动员”的重要性打分,打分范围从1~5分,1分表示“非常不重要”,5分表示“非常重要”;5)为每个陈述对实际中运动员的可训练性打分,打分范围从1~5分,1分表示“非常难训练”,5分表示“非常容易训练”。最后对参与分类工作的人员致以感谢。

概念构图的程序要求分类工作由访谈的被试所完成来确保下一步多维定标中采用数据在结构上的最大代表性,有效的减少研究偏差。使用原始数据的提供者进行分类能消除由研究者本人或者其他研究者分类所强加的个人理解和意志,这也是传统的主题编码式或者文字分析式的定性研究中不可避免的缺点。但是,由被试本人进行分类,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和被试的中途退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研究者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来建立与被试的关系,有效的避免了被试的退出与厌烦情绪导致的回答无效。另外,在分类步骤中要求被试给类别命名,一方面,用于在之后命名确定时作为参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少被试毫无道理分类的可能性,提高研究的质量。

2.3.3 第3步,多维定标

基于被试回答而整理出的分类数据,允许本研究采用多维定标的方法对被试如何聚类的个人理解(采用数据相似性进行计算的统计方法)进行结构化的分析。首先,是为每个被试的分类数据建立一个矩阵,即62×62的正方型二维矩阵,行和列都为分析单元。每一个单元格的值为(1)或者(0),分别表示被试是否把两个分析单元放入同一个类中。然后,将18名被试的相似性聚类的二维矩阵中各个值分别相叠加,得到一个新的62×62的正方形二维矩阵。根据这个矩阵,依据相似性进行多维定标的计算,得出一个二维的62个点的标度图。每一个分析单元在图中由一个点表示,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值大小表示两个分析单元的相似程度。在图中相距较远的两个点表示被试很少把这两个点放在一个类中,反之,则表示所有被试更倾向把他们放在一个类中。另外,图中点的具体位置,如在左边还是右边并不重要,这个图只有点和点的距离或者点之间的空间关系是本研究所关注的内容。

2.3.4 第4步,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主要的工作是根据研究者的设计来判断适合的类别数量和题目。一般来说,在概念构图的聚类分析中,要基于多维定标中点的坐标进行聚类计算。由于本研究主题的理论假设类别并不十分清晰,故采用Ward法则进行计算,因为这种类别的分析方法在类别结构并不十分清晰的时候采用是最有效的[27]。由于所有被试都没有进行超过15的分类数量,而本研究之前的文献综述推测了大概会有3个方面的结构内容,因此,本研究采用15~3的聚类重复分析,来探索合适的类别分类和数量。这种分析方法开始于认为每个分析单元都是一个类,然后通过合并分析单元,产生15个类之后输出结果,重复这一过程,分别进行14~3的聚类分析,最后得出结果。通过计算,可以看到分别有哪些题目进入每个类,也就是形成树状分析图,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最后确定分类的判断参考。

每一个得出的聚类解决方案需要对前后的聚类方案相比合并了哪个类或者分裂了哪个类的适当性进行判断。研究者只是对聚了多少类来进行判断,对于哪些分析单元进入哪个类是由统计后的树形结果图所规定,并不是研究者根据主观经验的分类。采用研究者主观判断类别数目也是由于目前还没有能够用于选择类别数目的较合适的数学标准。而最合适的类别数目依赖于研究所涉及的水平以及前期的理论假设,因此,在统计数据基础上,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内容和层次进行类别数量的确定。

2.3.5 第5步,完成概念构图

这部分需要做的是确定最能够代表每个类所含内容的名称。常采用质心分析来帮助确定每个类的名称,质心(Centroid)被定义为该点的坐标是该类中所有已知点的平均值[13]。质心分析的计算共有三步:第1步,计算图中所有类的质心;第2步,对于每一个类,多维定标后,每个点都有一个含有x值和y值的坐标;第3步,计算每个类之中的点和质心的距离。距离最近的点可以作为该类名称的参考。研究者基于质心分析的结果,选择或者命名合适的名称标记该类。概念图中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越远表示其中所包含的分析单元在被试分类时越少的放在一个类中。每一个类在图中的位置(上、下、左、右等)并没有特殊的含义,只有类和类之间的距离或者说各个类的空间关系对于研究是有意义的,离得越近表示两个类的含义越接近。另外,类在图中的大小或者说类中各个分析单元的紧密程度一般可以代表这个类的概念覆盖的范围是相对宽泛还是相对狭窄。

2.3.6 第6步,解释概念构图

通过概念构图的方法,最后由研究者绘制本研究维度的结构分布图、维度的重要性等级图、维度的可训练性等级图等,并对各个概念图进行解释说明。

3 结果与分析

3.1 “Clutch”运动员特征的多维定标

访谈共产生62个分析单元(表1),被试将其分为5~15类。对62×62的矩阵进行多维定标的结果显示,应力值为0.074,应力值大小反映的是原始矩阵的相似程度与视图的拟合程度,应力值越小表示拟合程度越高[27]。本研究中的0.074低于Trochim 等[40]报道的概念构图已有研究的平均应力值0.285,也低于在发展心理测量模型时更为严格的应力值标准0.1[18],说明可以进行下一步概念构图分析。多维定标的结果输出在一个Dimension 1(X)-Dimension 2(Y)轴构成的空间图中,所有的分析单元都以点的形式出现(图1)。

图1 分析单元的点图Figure 1.Points Map of Items

3.2 “Clutch”运动员特征的聚类分析

根据15~3维度数目相对应的分析单元及类别的聚类过程,推测符合本研究的层次需要,并且内容具有意义的维度数目是3和8。至今为止,还没有较好的数学方法来根据系数确定维度的准确数量,需要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假设、研究需要以及其他的统计方法综合考虑[38]。另外,采用ward方法得出的聚类树形图第一层次共8个维度(图2)。4个维度和3个维度时相对距离在10以内可以接受,但考虑到本研究3个方面的研究假设,接受3个方面共有8个维度的结果。

图2 聚类分析的树形图Figure 2.Tree Diagram of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3.3 “Clutch”运动员特征的类别名称

通过计算每个分析单元的坐标值(表1)来求出该维度的质心,并寻找距离质心最近的点,从这个点的内容出发,结合该维度的其他分析单元,对该维度命名。

第1个维 度 (12、23、24、54、55、60)的 质 心 坐 标 为(0.4503,-0.6577),距离最近的点为 V24(对于压力的心理承受力强),结合类别内的其他分析单元,将此类命名为“压力认知敏感度”,即对关键时刻巨大压力的反应程度。

第2个维 度 (1、2、19、59)的 质 心 坐 标 为 (0.189,-0.7755),距离最近的点为V19(比赛中出现的逆境其应对已有所准备),结合类别内的其他分析单元,将此类命名为“压力应对能力”,即处理压力的意识积极性与方法丰富程度。

表1 本研究分析单元的坐标值一览表Table 1 Coordinate Values of Items

续表1

第3个维度 (6、27、32、40、56)的 质 心 坐 标 为 (0.6968,0.04),距离最近的点为 V6(心理素质优秀),结合类别内的其他分析单元,将此类命名为“心智能力”,即心理素质水平和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个维度(3、5、9、13、18、26、31、33、34、35、53)的质心坐标为(0.6283,0.4423),距离最近的点为 V53(身体素质好),结合类别内的其他分析单元,将此类命名为“身体与技战术能力”,即技术和战术完成与运用的水平、稳定性,还包括身体能力。

第5个维度(7、8、15、37、38、39、47)的质心坐标为(-0.247,0.5801),距离最近的点为 V37(有霸气)和 V39(有傲气),结合类别内的其他分析单元,将此类命名为“心理敢为性”,即想要获得比赛胜利的心理主动程度。

第6个维 度(22、28、36、42、44、49、50、52、57、58、62)的质心坐标为(-0.4616,0.2608),距离最近的点为 V36(态度认真),结合类别内的其他分析单元,将此类命名为“态度积极性”,对训练、比赛和生活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的积极程度。

第7个维度(4、16、17、41、43、45、46、48、51)的质心坐标为(-0.6084,-0.1752),距离最近的点为 V16(具有坚毅的品质),结合类别内的其他分析单元,将此类命名为“心理坚韧性”,即不管情况如何,有能力朝向自己的状态和技术的巅峰持续前进的特征。

第8个维度(10、11、14、20、21、25、29、30、61)的质心坐标为(-0.1748,-0.3747),距离最近的点为 V25(认为自己能实现更高的目标),因此,将此类命名为“自信”,即对自身能力的评价。

3.4 “Clutch”运动员特征的概念构图

从概念构图的结果(图3)可见,8个维度相对集中在3个区域,第1个方面压力认知能力包括压力认知敏感度和压力应对能力;第2个方面专项运动能力包括技战术能力和心智能力维度;剩下的心理敢为性、态度积极性、心理坚韧性、自信都是第3个方面,即运动员人格。人格维度最多也最为复杂。上一部分确定的类别名称在概念构图的3个方面中均符合理论假设模型中各自的内涵,并没有出现矛盾的地方,因此,不需要对维度名称进行再次的审视。

图3 “Clutch”运动员特征的概念构图Figure 3.Concept Map of Clutch Athletes’Characteristics

3.5 “Clutch”运动员特征分析单元的出现频率、重要性和可训练性

“Clutch”运动员特征模型二级8个维度的重要性、可训练性和出现次数进行整理(表2),并将三方面进行比较(图4)。重要性的排序是:心理坚韧性、自信、压力应对能力、心智能力、身体与技战术能力、态度积极性、压力认知敏感度、心理敢为性;可训性的排序是:态度积极性、自信、心理坚韧性、心智能力、心理敢为性、压力认知敏感度、身体与技战术能力、压力应对能力;出现频率的排序是:心智能力、压力认知敏感度、身体与技战术能力、心理敢为性、自信、压力应对能力、态度积极性、心理坚韧性。

4 讨论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Clutch”运动员的特征结构。概念构图的结果显示,“Clutch”运动员表现出了3个方面8个维度上的特征:3个方面是压力认知应对能力、专项运动能力和运动员人格;8个维度分别是压力认知敏感度、压力应对能力、心智能力、身体与技战术能力、心理敢为性、态度积极性、心理坚韧性和自信。这一结果支持了王进所提出的假设模型,并且也与Leach[16]的推测大概相似,他觉得真正的“Clutch”运动员会在某些特征上的水平高于其他的运动员,这些特征可能是一些能力和心理特质。与本研究结果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人格维度出现了最多的内容和最复杂的结构,这是以往的研究所忽略的。相对于过去有人认为认知维度是“Clutch”运动员的特征,原因可能是实际训练中,比赛关键时刻的情形令人记忆深刻,所以,造成了认为关键时刻的认知印象深刻,而产生了认知偏差。已有的文献缺乏“Clutch”运动员特征的具体因素,所以,本研究以假设模型为起点,通过质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描述性的维度结构图,不但完善了假设模型的具体维度,而且验证了假设模型,希望能够对未来的理论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表2 本研究二级维度的重要性、可训练性和出现次数一览表Table 2 Importance,Trainability and Frequency of the Dimensions

图4 二级维度的重要性、可训性和出现频率比较图Figure 4.Dimensional Match Graph of Importance,Trainability and Frequency

“Clutch”运动员表现出具有良好的压力应对的方法和意识,对压力认知的不敏感,并且将压力认知为挑战而不是威胁等特征。后者与很多“流畅状态”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对于流畅状态的研究已经显示,在实际竞赛中,如果运动员能够将压力认知为挑战而不是威胁,那么,就很有可能出现“流畅状态”,从而提升他的运动表现[33]。运动员如何积极有效的应对竞赛中的压力,是运动员获得最佳表现的重要影响之一[42],一名运动员在比赛中越能够对各种压力成功应对,他在竞赛中的表现就越理性[1],就更可能出现“Clutch”表现。“Clutch”运动员还表现出的压力认知不敏感,在以往的研究中鲜有提及,这可能是由于一方面以往关注压力下表现优异的研究远远少于压力下的发挥失常研究;另一方面,这一观点直接来源于一线的运动队,与学者的研究所产生的术语不同。当比赛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所有人都屏住呼吸不知所措,祈求幸运之神降临的时候,这些比赛中“Clutch”的运动员却不觉得情况如此糟糕,他们似乎更愿意将这种决定胜负的压力看作是对于自己的挑战,有着丰富的应对方法,且压力认知敏感的程度似乎更重要。

这是一种压力影响的情况,流畅理论认为,在形成流畅状态前,压力带来的挑战和运动能力之间必须达到认知上的相对平衡[33]。所以,运动员在特定的比赛情况下,对比赛带来压力程度大小的感知,以及是将压力感知为挑战还是威胁,这些“竞赛压力认知应对能力”可能是影响表现的重要方面。根据过程效能理论和注意控制理论,运动员如果对压力情境过于敏感,就可能消耗过多的认知资源,从而导致降低工作记忆能力而出现反应时间加长,最终影响表现结果。另外,个体如果具有高水平的心理敏感性可能更容易注意到威胁的刺激,进而产生相关任务信息的记忆偏差,导致表现失常[4]。

在运动竞赛中,巨大的外部压力可能随时出现,在这种压力面前,运动员表现也许会更好也许会更差。社会助长理论在解释这种压力下的表现时认为,运动员在场外观众等外界压力条件下成绩能够提高。当压力变大(场外观众增加)的情况下,自行车运动员成绩平均每英里能快5.15s[34]。但是社会抑制理论在解释压力下的表现时认为,压力会破坏运动员的表现[26]。那么,对于运动员来说,什么时候社会助长理论能起作用,促进压力下的卓越表现而不是社会抑制理论起作用?也许对于这些能在关键时刻获胜的运动员来说,他们对这些巨大的压力是“脱敏的”(Desensitized)[26]。这些运动员可能无数次的面对这些压力情境,就像Beilock等[5]在实验室的研究中获得成绩提高的被试一样,他让被试提前练习压力情境下的动作,这些被试就会出现压力下成绩的变好,这种方法也称为“预防注射”(Inoculated)。对于“Clutch”运动员来说,更有可能是对这种巨大的压力“提前免疫”而“脱敏”,所以才不会产生焦虑,导致干扰工作记忆或者分心。

对于压力下的“Clutch”现象来说,行为的表现反映了运动员对压力环境认知处理的结果。如果运动员能够很好地把握和消除压力带来的干扰,比赛过程就能实现最佳的表现。因此,作为“Clutch”运动员,压力的认知应对的能力应该是运动表现的一个维度。

“Clutch”运动员还要具备优秀的专项运动能力,这包括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智能、机能、技能和战术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这与其他研究优秀运动员的结论具有一致性。普遍认为,成绩优异的运动员在体成分、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反应速度、运动技术、心理能力、智力能力、战术知识等方面强于运动成绩差的运动员[9,24]。“技术独特性”和“技术稳定性”并没有出现在相关的研究中,这也是由于本研究“Clutch”运动员的特殊性所致。在关键时刻的极端压力下,能够有稳定的技术做保证是超常发挥的前提,而如果能够有所谓的“绝招”,更能够在关键时刻获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本研究在搜集“Clutch”运动员的案例时也发现,典型的“Clutch”案例都是发生在运动能力水平较高的运动员身上,并且有着自己的技术特色。

在一些运动项目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对于运动员来说优秀的运动能力变量,如对于篮球运动员来说的身高变量,对于赛艇运动员来说的划桨技术,对于马拉松运动员来说的有氧耐力等。优秀的运动员无论比赛发生什么情况,更可能会出现类似的运动特征,与成绩稍差的运动员相比,他们在不同竞赛环境下的表现更具有同质性。成功的运动员在身体能力、技战术知识、运动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与一般运动员会出现不同的特点[31]。专家效果理论(Expertise effect)认为,个体具有更高水平的能力,就更可能带来良好的表现,且这种表现会更有意义。具有高水平运动能力的运动员,更可能会在比赛情境中出现较好的体验和表现,进而这些优异的表现还会促进运动能力的维持 和 增 长[8,35]。

在学术领域选拔和寻找成功的运动员一直是关注的热点,这些研究常以“人才鉴别(Talent identification)”为主题,认为当运动员的表现与选拔程序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影响因素在评价中起到作用[14]。已有的选择性研究结果显示,运动能力的测量能够有效的预测高水平的运动表现,特别是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水平表现。在这些研究中,最常见的预测因素通常指向身体、技术、战术等运动能力。例如,Hughes等[12]的一项研究中检测了不同运动项目中表现预测因素的情况,总体来说,相似的预测因素包括比赛情况、技术情况、战术情况、身体情况等二级维度。运动能力通常被作为区分成功运动员与不成功运动员的变量之一,但并不是说运动能力最好,他们的成就最高,对于这些成功的运动员来说,他们可能不需要在身体能力上特别出众,但是应该具有一定的水平[10,28]。

虽然,已有的研究并没有直接证明“Clutch”与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但是,从“Clutch”运动员案例中则可得出这是优秀运动员必备的条件。同时,许多研究都认为,运动成绩和运动能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10,23]。所以,作为“Clutch”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表现应该是特征的一个维度。

“Clutch”运动员在人格方面的结构复杂,表现出了心理敢为性强、态度积极、心理坚韧性强和自信水平高等特点。人格是相对稳定的个体特征,运动心理学领域早就进行了人格与运动表现的关系研究,虽然没有直接的“Clutch”探索,但是本研究与相关的研究结论其基本观点保持一致,即运动员的人格,特别是成绩优秀运动员的人格具有一定的特点[19,30]。这些研究的结论间接地支持了本研究所得出的维度。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的“Clutch”运动员的特征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既包括与运动领域有关的运动人格特征,也包括与生活有关的普通人格特征。

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在解释运动表现的时候,强调个人不同的情绪范围与运动表现的关系,这也看作是一种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另外,人格的社会认知理论作为一种描述行为的普遍理论被用来解释人格、行为和环境(或者情境)之间的关系[29]。这种理论一个主要的原则,即交互决定论,用来解释人格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的机制,强调人的行为、人格和环境之间的交互因果关系[3]。其中,人格被看作是一个认知情感过程的系统,即不同的认知和情感在系统的和复杂的行为中被整合,所体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22]。在这个系统中,人格的认知和情绪变量以复杂的方式与行为结果相联系。不同的社会情境或者情景特征会激发总体人格的某些方面,因此,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人格方面参与行为系统,才会出现不同的表现结果。也可以据此推测,不同的人格在特殊的情境下会导致不同的运动表现结果[37]。

但是,由于学者质疑相同人格的运动员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表现结果,Smith[32]提出运动员的人格和环境(情境)相互作用,来决定行为反应(表现)。由于人格的相对稳定,而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他在解释不同表现的时候加入了一个过滤系统。在这种理论下,压力被认为是一种最佳表现的刺激,优秀的运动员需要在竞赛压力下发展具体的人格特质来保证坚强、乐观、正确的归因方式和应对策略等[37]。

“Clutch”运动员具有在极端压力情境下的超水平发挥的能力,如果把“Clutch”表现看作是行为反应,“Clutch”情境看作是环境,那么,“Clutch”运动员人格就是另外一个预测表现的重要方面。另外,还有大量的研究将运动表现与运动人格相关联,如运动自信、心理坚韧性、人格类型等。所以,“Clutch”运动员模型的第3个方面应该是运动员人格。

以往的概念构图方法并没有对出现频率、重要性和可训练性进行比较。但是,考虑到实践应用的需要,需要弄清楚哪些因素是重要的,并要训练起来相对容易,所以,本研究进行了三者的排序比较。心智能力出现的频率最高,但是在重要性和可训练性的排序上都排在中下部的位置,由此可见,心智能力可能是最为基础的维度。身体与技战术能力的情况与身体与技战术能力相似,频率出现在相对靠上的位置,但是,重要性和可训练性却排在中下方,也许选拔“Clutch”运动员时心智能力和身体与技战术能力的作用要大于如何训练。心理坚韧性的重要程度排在第一,可训练性排在中间的位置。心理坚韧性对于优秀运动员在压力下能够最终获胜起着关键的作用,而这种人格特性的培养是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6]。被试认为压力应对能力比较重要,这个观点与以往研究认为认知是主要特征的观点相似[25],但是,在可训练性上却排在最后。笔者在一线的工作中发现,对于压力应对能力,一方面,国内的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还没有足够的知识与手段进行干预和训练;另一方面,这也与国外研究认为改善压力认知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相一致[21]。压力认知敏感度在出现频率上排名第二,但是在重要性和可训练性上都排在后面,这可能是由于被试普遍感受到对于压力认知的敏感程度对于优异表现的作用,但是如何让运动员在竞赛中的压力感受性降低,还没有特别有效的训练方法。自信是惟一一个3个方面都为正数的维度,以往的研究也充分说明了自信对于运动员成功的重要作用,并且相当多的有关自信研究的成果得到了发表,这可能使得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拥有更多的相关知识,能够在实际的训练比赛中进行培养自信的工作[36]。虽然态度积极性的重要性和出现频率都很低,但是其可训练性很高,对于国内的运动员来说更容易对其态度进行培养。心理敢为性在3个方面排名都不高,这可能是因为心理敢为性是作为“Clutch”运动员的基本特征方面,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其改变可能是相对较慢的。

这部分研究的第1个局限是采用回溯性的方法获得数据,这种方法的缺点之一是被试是否能准确的回忆。在访谈时,研究者要求被试必须首先描述一个“Clutch”运动员,促使其回到过去的场景后,再进行特征的访谈,这样的访谈设计可以缓和一些回溯法的弱点,增加结果的信度和效度[27],本研究还采用访谈后由被试确认和补充的方案来弥补回溯性研究中受访者重要性问题的遗忘或者记忆错误。研究的第2个局限是被试的局限,当18名被试时数据已经达到饱和,虽然达到了这种研究范式的要求,但是所覆盖的运动项目不足,也不可能实现随机取样。这是由于本研究依旧是尝试性的,本质是初步的、描述性的和探索性的。第3个是概念构图的局限性。依据概念构图的研究步骤,缺少必要的证据对其结果进行证明。所以,得出的结构图在不同读者的解释和应用时,需要更加的谨慎。另外,概念构图的结果是具体的分析单元和独立的维度概念,以及结构上的关系,这使得研究过程中忽略了间接的、交互的和抽象的因果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概念构图这种分析方法时,理想中应该采用专门的概念构图软件,但是由于本研究的时间和人员因素不可能及时的拿到专门研发的概念构图软件,这是本研究的遗憾之一。但是,本研究采用Microsoft Excel进行了数据的整理,SPSS进行了多维定标和聚类分析,并采用Microsoft Word的插入形状绘制了视图部分。虽然从效率和专用性上不如概念构图特殊软件,但是其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对于结果没有影响。

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本研究的局限。例如,采用不同的被试进行研究,特别是需要满足随机取样的要求,来获得更为全面的结果。第二,本研究结果需要未来的研究进行证实,而验证性的设计可能是采用的有效手段。进一步,未来的研究还可以对“Clutch”表现发生的机制进行探索,本研究也希望能够为理论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另外,未来也许还可以进行“Clutch”运动员的特征的量表研究,虽然本研究已经提出了一个维度结构,但是还不能具体的应用于实际工作,缺乏可操作性,因此,量表化“Clutch”运动员的特征也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5 结论

竞赛中的“Clutch”现象使本研究不仅初步验证了“Clutch”运动员假设模型,系统的构建了“Clutch”运动员的特征维度,而且,还对各个维度的重要性和可训练性进行了探索。研究采用质性研究设计,通过访谈法收集资料,概念构图法进行分析,对“Clutch”运动员的特征进行了探索。概念构图结果表明,“Clutch”运动员在压力认知应对能力、专项运动能力和运动员人格3个方面,具体包括压力认知敏感度、压力应对能力、心智能力、身体与技战术能力、心理敢为性、态度积极性、心理坚韧性和自信等8个维度表现出了一定的特征。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的“Clutch”运动员特征模型的验证、“Clutch”运动员测量量表的探索提供了结构的参考。

[1]姒刚彦.追求“最佳”还是强调“应对”——对理想竞技表现的重新定义及心理训练范式变革[J].体育科学,2006,26(10):43-48.

[2]王进,娄虎,唐寅平,等.解读压力下的运动表现:一个“clutch”视角的运动能力初探[J].体育科学,2013,33(6):14-22.

[3]BANDURA 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rapy[M].NJ:Prentice Hall,1986:617.

[4]BARNARD K E,BROMAN-FULKS J J,MICHAEL K D,et al.The effects of physiological arousal on cognitive and psychomotor performance among individuals with high and low anxiety sensitivity[J].Anxiety Stress Coping,2011,24(2):201-216.

[5]BEILOCK S L,CARR T H.On the fragility of skilled performance:What governs choking under pressure?[J].J Experi Psychol:General,2001,130(4):701-725.

[6]CONNAUGHTON D,WADEY R,HANTON S,et al.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mental toughness:Perceptions of elite performers[J].J Sports Sci,2008,26(1):83-95.

[7]CRAMER R D.Do clutch hitters exist?[J].Baseball Res J,1977,6(1):74-79.

[8]ENGESER S,RHEINBERG F.Flow,performance and modera-tors of challenge-skill balance[J].Motivation Emotion,2008,32(3):158-172.

[9]ERCULJ F,BRACIC M.Differences in motor abilities of various types of european young elite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J].Kinesiologia Slovenica,2009,15(1):24-32.

[10]GABOR G.Success and Talent Development as Indicatied by Motor Tests and Psychometric Variables of u18Ice HocKey Players[M].Budapest Semmelweis University,2009.

[11]HIBBS D.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clutch performances in competitive sports[J].J Philosophy of Sport,2010,37(1):47-59.

[12]HUGHES M D,BARTLETT R M.The use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performance analysis[J].J Sports Sci,2002,20(10):739-754.

[13]JACKSON K M,TROCHIM W M K.Concept mapping as analternative approach for the analysis of open-ended survey responses[J].Organizational Res Methods,2002,5(4):307-336.

[14]JOHANSSON A.Deciding Who is the Best:Validity Issues in Selections and Judgements in Elite Sport[M].Umea,Sweden:Umea University,2010:113.

[15]JONES G,HANTON S,CONNAUGHTON D.A framework of mental toughness in the world's best performers[J].Sport Psychol,2007,21(2):243-264.

[16]LEACH M.The art of clutch hitting[J].Baseball Digest,2007,66(5):44-47.

[17]LEWIS-BECK M,BRYMAN A,LIAO T.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M].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Inc,2004:1123.

[18]MARY KANE W M K T.Concept Mapping for Planning and Evaluation[M].Thousand Oaks,USA:SAGE Publications,Inc.,2007.

[19]MCCRAE R R,COSTA JR P T.Updating norman’s adequate taxonomy’:Intelligence and personality dimensions in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J].J Personality Soc Psychol,1985(49):710-721.

[20]MCDANIEL P.My clutch shots:How they led to big wins and how you can play them,too:By tiger woods[J].Golf Digest,2009,60(5):100-105.

[21]MESAGNO C,MARCHANT D,MORRIS T.Alleviating choking:The sounds of distraction[J].J Appl Sport Psychol,2009,21(2):131-147.

[22]MISCHEL W,SHODA Y.A cognitive-affective system theory of personality:Reconceptualizing situations,dispositions,dynamics,and invariance in personality structure[J].Psychol Rev,1995,102(2):246-268.

[23]NEVILL A,ATKINSON G,HUGHES M.Twenty-five years of sport performance research in the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J].J Sports Sci,2008,26(4):413-426.

[24]OOI C H,TAN A,AHMAD A,et al.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lite and sub-elite badminton players[J].J Sports Sci,2009,27(14):1591-1599.

[25]OTTEN M.Choking vs.Clutch performance:A study of sport performance under pressure[J].J Sport Exe Psychol,2009,31(5):583-601.

[26]OTTEN M P.Choking vs.Clutch Performance:A Study of Sport Performance under Pressure[M].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7:193.

[27]OUDEJANS R R D,KUIJPERS W,KOOIJMAN C C,et al.Thoughts and attention of athletes under pressure:Skill-focus or performance worries?[J].Anxiety,Stress Coping,2011,24(1):59-73.

[28]REILLY T,BANGSBO J,FRANKS A.Anthropometric and physiological predispositions for elite soccer[J].J Sports Sci,2000,18(9):669-683.

[29]SHAW D,GORELY T,CORBAN R.Sport and Excercise Psychology[M].Abingdon:Galand Sci,2005:169.

[30]SHEARD M,GOLBY J.Personality hardiness differentiates elite-level sport performers[J].Int J Sport Exe Psychol,2010,8(2):160-169.

[31]SILVA J M,STEVENS D E.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Sport[M].Boston:Pearson Edu Company,2002:519.

[32]SMITH R E.Understanding sport behavior:A cognitive-affective processing systems approach[J].J Appl Sport Psychol,2006,18(1):1-27.

[33]STAVROU N A,JACKSON S A,ZERVAS Y,et al.Flow experience and athletes'performance with reference to the orthogonal model of flow[J].Sport Psychologist,2007,21(4):438-457.

[34]STRAUSS B.Social facilitation in motor tasks: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theory[J].Psychol Sport Exe,2002,3(3):237-256.

[35]SWANN C,KEEGAN R J,PIGGOTT D,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xperience,occurrence,and controllability of flow states in elite sport[J].Psychol Sport Exe,2012,13(6):807-819.

[36]THOMAS O,LANE A,KINGSTON K.Defining and contextualizing robust sport-confidence[J].J Appl Sport Psychol,2011,23(2):189-208.

[37]TRNINIC M,PAPIC V,TRNINIC V.Hypothetical model of factors determinng performance and sports achievement in team sports[J].Physical Culture,2011,65(2):16-32.

[38]TROCHIM W,KANE M.Concept mapping:An introduction to structured conceptualization in health care[J].Int J Q Health Care,2005,17(3):187-191.

[39]TROCHIM W M K.An introduction to concept mapping for planning and evaluation[J].Evaluation Program Planning,1989,12(1):1-16.

[40]TROCHIM W M K,COOK J A,SETZE R J.Using concept mapping to develop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staff's views of a supported employment program for individual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J].J Consult Clinical Psychol,1994,62(4):766-775.

[41]WADEY R,EVANS L,EVANS K,et al.Perceived benefits following sport injury:A qualitative examination of their antecedents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J].J Appl Sport Psychol,2011,23(2):142-158.

[42]WESTON N J V,THELWELL R C,BOND S,et al.Stress and coping in single-handed round-the-world ocean sailing[J].J Appl Sport Psychol,2009,21(4):460-474.

猜你喜欢

人格维度运动员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