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误区
2014-10-17刘红
刘红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但是,也有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却步入了误区,以至严重影响了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误区一: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落实了教育目标
传统的政治教材过于注重知识和能力,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如今许多教师在落实教育目标时,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以致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很多情境,开展了许多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活动中得到了深刻的情感体验,而对基础知识则一带而过,缺乏应有的概括、归纳和挖掘。
认知目标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知道,知识永远是一个人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和载体。没有知识支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空洞的,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统帅的知识则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险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某一框节的知识为支撑,引导学生联系和分析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或紧扣该框节的知识,组织相关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误区二:只要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好
现代教学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计算机等辅助教学手段,其具有信息容量大、交互功能好等优势。就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可将抽象的理论变为生动活泼的画面,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多种因素,教学媒体再好,它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一味追求教学媒体的花哨,将要讲解的内容全部设计成课件,甚至将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也列入其中。在课堂上,教师成了“播放员”,学生成为地道的“观众”,严重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教师脱离教学目标,过多地展示背景材料,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以致“喧宾夺主”,影响了教学效果。我们反对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但同样也不赞成今天这种“满堂电”的做法。因为,这样做脱离了教学目标与学情,有悖于新课程理念下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原则。
误区三:多设置问题就能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有些教师以为多提问题让学生回答就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回答问题越多,思维能力就越能得到提高。其实,课堂提问只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锻炼,不在于“提问”的多少,而在于怎样设置问题。设置的问题只有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究、猜想、验证、辨别的空间时,才能起到培养学生训练思维的效果。如果问题的设置难度过高,忽视了学生实际参与的可能性,或者设置的问题仅限于知识的理解,不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这种课堂提问就是流于形式的,不能有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误区四:开展合作学习就是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学习方式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思想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公开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都要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有时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主宰下作秀式地宣告结束。这样的合作学习显然是没有价值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即当学生个体在解决某个问题遇到了障碍,百思不得其解时开展合作学习,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问题的设置不具有开放性,思考角度不具有多维性,其答案当然也就没有争议,合作也就没有必要和意义。可见,那种为了合作而合作的做法与新课改的精神是格格不入的。
误区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运用理论去阐释世界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把理论的学习当作唯一的目的,误以为,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运用理论的东西去阐释世界,印证某个观点。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这样,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掌握理论,反而影响了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运用理论阐释世界固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方面,但绝不仅仅局限于这一点。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是广泛的,它不仅包括政治理论是怎样得来的,还包括这些知识有什么用,该怎样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理论的生成过程,更要让学生遵循认识规律,学会从生活中概括理论,体验理论源于实践,享受发现的乐趣,品味成功的喜悦。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