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又”字更在“绿”字前
2014-10-17李晓奎
李晓奎
《泊船瓜洲》系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的一首七绝:“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宋诗鉴赏辞典》如是赏析该诗:“‘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原本是一首思恋家园的乡愁诗,为何被当作政治抒情诗来解读?
诚然,“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是否著一“绿”字,便春风浩荡,明月高悬?
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修辞上的锤炼。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始定为“绿”,真是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绿”字将意境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来,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同时,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
可是,春风又绿江南岸,“又”字更在“绿”字前!从上下句朗读重音结合来看,无疑“又”字需重读。王安石在这里并不是要刻意描绘江南春景之美丽,他把诗句的重心放在“又”字而非“绿”字上,他要表达的是“春风”尚且有情,还知道一年一度“又绿江南岸”,而诗人自己呢,却不得不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重登仕途。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离乡愈久,思乡愈切,“又绿”使人如闻久别的叹息之声,加重了“绿”字的感情色彩。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实在是诗人难以排遣的无限乡愁的真实写照。即便“绿”字,除显示春的来临外,还点出深切的思乡情怀,唤起读者的联想。
“钟山只隔数重山”句中的“只”字,从空间上强调家乡的山山水水离此时旅次江北瓜洲的诗人距离之近。此时诗人“泊船瓜洲”,回首南望,那熟悉而亲切的“京口”仅一水相间,“钟山”也只隔数重山,真是近在咫尺。但空间距离上的近,却反衬了诗人心理距离上的远。因为家乡虽如此之近,但可望而不可及,看近实远。随着“又”一年的到来,距离还会越来越大,更何况这一去又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这家乡的山山水水,甚至他可能还会更为悲观地想到,将来还能不能再回到自己的家乡。
如果说,“又”字和虚词“只”字是前呼,那么和下句虚词“何”字便是后应。“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它以直抒胸臆的形式为全诗定下了忧郁、伤感的感情基调,告诉人们,诗人对复出还政并无如愿以偿的喜悦,更无急不可待的热切。相反,诗人还远没有到达京城,家乡还未从视线中消失,内心里就已萌发了回家乡的念头,这思乡之情还不深切真挚吗?今日明月送我而走,他日明月“何时”送我而还?仕途险恶,吉凶难测,那“何时”二字是诗人发自肺腑的一声沉重叹息,蕴含了诗人对险恶仕途的担忧,对施行新法前途的顾虑。诗意忧思深切,格调也十分苍凉,是如闻其声的一声喟然长叹,是诗人抑郁消沉心态的真实自然的流露。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情感。
王安石写作此诗时,已是五十五岁的老人了。几年来,围绕着新法、旧法,朝廷上无休止地争论和攻讦,致使新法的推行十分艰难。因而本来就有些消极思想的王安石,在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罢相的坎坷遭遇之后,心力交瘁,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这样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不在字里行间注满忧郁、伤感、消沉的感情了,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又怎么可能会以“春风又绿江南岸”喻皇恩浩荡,抒发为复出而欣喜的情怀呢?
(作者单位:邳州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