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静对待语文教学的“练笔热”

2014-10-17叶枚举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10期
关键词:菜园语境课文

叶枚举

现在小语界很重视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以课本为范例,进行课堂练笔。应该说,这种读写结合意识是好的。但是,蹩脚的练笔,常常像强行锲入的“钉子”,让练笔显得牵强附会。我们应冷静审视目前课堂上的“练笔热”。

一、 对语文教学“练笔热”的反思

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很注重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的遣词造句,写读后感进行练笔。然而,这样热情高涨的课堂练笔,也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1. 脱离语境的“假练笔”。课堂练笔是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过程中,要么没有引领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要么没有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就让学生下笔。有的练笔设计甚至脱离课文语境,脱离了文本经典的言语范式,成了“假练笔”。有位教师执教《月光曲》一课,在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贝多芬和兄妹俩的对话,体会兄妹俩的真诚与善良后,设计了这样的练笔:“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心里会想什么?”学生的练笔,只是围绕着贝多芬找到了知音和要为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两方面各抒己见,没有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了解课文的文化常识”的阅读教学的要求。显然,这样的练笔不但忽视了作者表达人物品质的方法,而且忽视了习作的“模仿”这一最基本的途径,读写未能紧密地结合。

2. 装腔作势的“伪练笔”。课堂练笔是穿插于阅读教学之中的,具有任务明、节奏快、费时少、负担轻、效果好的特点。但是,读写结合的练笔迁移点不容易掌握,教师如果在设计时不加注意,就会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有位教师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拓展练笔:“学完了课文,你们一定有了更多感想,用你们的笔把它表达出来吧。”课文的价值取向是让学生感受到小作者对父亲的深切缅怀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学生自然而然顺着这种思路写一些这样的句子:“我爱父亲!我们反对战争!我们要和平!”这样的课堂练笔,还有多少真情可言?这样的练笔怎能有写作方面的提升?这是一种装腔作势的“伪练笔”。

3. 错失良机的“空练笔”。课堂练笔需要教师把握好时机,适时练笔,让学生在回忆、联系、观察、想象、思考、表达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情操得到深入地陶冶,表达能力得到有效地锻炼,为他们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做好“奠基”。一位教师在教学《父亲的菜园》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练笔: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父亲在七天时间里是怎么挖掘菜园的?然后写下来。这个练笔若是放在学生品读父亲挖掘菜园的过程中,一定能加深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学生深入体味父亲的勤劳、艰辛和无畏,才能真正感受到父亲的信念和意志、勤奋和拼搏,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才能屹立在学生面前。可惜的是,教师把这个练笔放在学生学完全文之后,时过境迁,情感断流,味道全失。整个练笔成为错失良机的“空练笔”,让人深感遗憾。

4. 缺乏引领的“浅练笔”。课堂练笔要在情感、语境的铺垫下,在教师抓住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引导、有效评价的情况下进行。有位教师在教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的“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这样练笔: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这座美丽壮观的圆明园中,你们想说什么?学生的练笔如出一辙,要么简单地赞颂,要么简单地感叹。更令人遗憾的是,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都是肯定和表扬,对有些不合情理的表述,却视而不见。课堂气氛看似很活跃,但是整个过程没有引导,没有商榷,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没有深度,言语运用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这样的设计成了听之任之的“浅练笔”。

二、 对语文教学有效练笔的探究

1. 结合语境——迁移性练笔。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关注文本内容和作者的表达意图,更要让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在设计读写练笔时,要结合课文的语境,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一种模仿性、思考性、创新性的话题。如教学《月光曲》一文,在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贝多芬和兄妹的对话后,我们可以结合语境,设计这样的练笔:生活中有许多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请你模仿文中对兄妹的语言描写的方式写一个片段。这样的练笔不但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语言描写的方法,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的实际和积累,进行个性化解读,把自己的独特理解、体验用文字表述出来,从而掌握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这既让学生关注了课文内容,又让学生学会了文本的表达形式,真正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2. 感悟文本——表达性练笔。课堂练笔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写什么和怎样写。练笔所设计的内容应是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然生成的,要让学生有语言要表达,有情感要宣泄,有方法可借鉴。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地解读教材,发现教材在读写结合方面的价值,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练笔内容。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练笔:我们都是和平的使者,为了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并要求学生结合“语文园地”的“小小新闻发布会”,去收集有关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的资料。然后拿起手中的笔,运用课文的书信格式,学习课文的描述“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的方法,给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美国总统奥巴马或者正在深受战争苦难的小朋友写一封信。有了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感悟,有了丰富的积累,学生心里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就会在笔端自然流淌。学生的情感得以宣泄,想象得以张扬,习作能力自然得以提升。

3. 把握时机——想象性练笔。许多课文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我们要引领学生走进文字背后,去窥视那靓丽的风景,去领略那高大的形象,去感悟那深刻的哲理。这样的文字,教师精当讲解,学生再熟读体会,就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情感共鸣,受到熏陶感染,进而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因此,教师要把握好练笔时机,把“点”选好,把“时”定准,训练到位。在教学《父亲的菜园》一课时,当学生品读感悟父亲挖掘菜园后,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练笔,即要求学生想象父亲在开垦菜园的七天时间里,是怎么挖掘菜园的,当时情景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就能充分感受到在似火的骄阳下,父亲的汗如雨下;在杂乱的荆棘中,父亲的累累伤痕;在奋力地挥锄时,父亲的满手水泡。

4. 有效引领——模仿性练笔。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学生若能经常在阅读中借鉴、模仿,运用一些言语范式到练笔中,就能逐渐体悟到其中的表达规律和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话题,借助言语范式引领学生练笔,学生自然有话可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作者用“有……还有……有……还有……”的对比范式介绍“民族建筑”。在学习一语带过的“西洋景观”时,我借助其言语范式,让学生写一写西洋景观。结果,学生的练笔精彩汾呈:“有巴洛克风格的小楼,还有勒诺特尔式的庭园;有富丽堂皇的欧式宫殿,还有绮丽壮观的池塘喷泉。”“有巧夺天工的人身兽头青铜像,还有精雕细刻的动物雕像;有朴素典雅的欧式园林,还有金碧辉煌的欧式宫殿。”此时的拓展练笔,学生内化了语言,言语表达能力真正得以提升。

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适合安排练笔环节,也不是每一堂课都必须有练笔。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实际和单元的整体目标,找准读写结合的“链接点”,在发展每一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设计练笔。走在课改的路上,我们只有守着一颗平常心,冷静地审视和反思,多设计适时、适度的练笔,才能不失初衷,更加有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三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菜园语境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小小菜园有惊喜
疯狂大菜园
我家的菜园
背课文
菜园里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