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隐喻与逻辑中寻找阅读的突破
2014-10-17张鹏
张鹏
日常的阅读是一件简单的事,似乎只要识字就可以阅读,只要会作字面的理解、解释就会阅读。阅读教学中的阅读不能等同于日常的阅读,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应该强调从文字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运用隐喻与逻辑思维,从熟悉的地方看到陌生的风景。
一、 隐喻式阅读,看到我们所没有看到的
汉语重视隐喻与直觉思维,用联想体悟的方式挖掘事物之间的联系,用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特别多的方式是想象、体验、移情等。
有一位教师执教《九色鹿》时,是这样启迪学生想象、体验的: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的寓意后,启发学生追问自身:“你善良过吗?你任性过吗?你说话不算话过吗……由此,你还读出什么呢?”课件呈现: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西方哲学谚语
人的身上往往有两种天性,一种是鼓励我们行善,而另一种则鼓励我们去作恶。——[法国]蒙田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国]孔子
学生自由讨论后形成这样的认识:“人是复杂的,有的时候好,有的时候坏;如果说九色鹿是人的天使一面,而调达则更像是人的魔鬼的一面;我觉得,我们要不断斥责、改正坏的一面,赞扬好的一面并且要做得更好……”这时学生的认识已不再是简单的“二元论”——非好即坏了,他们开始触动自己的灵魂。
此时,老师又追问:“如果调达再掉进河里,假如你是九色鹿,你救还是不救?”相机引导学生阅读《农夫与蛇》《东郭先生和狼》两篇文章。在比较了蛇、狼与调达的异同点之后。有的学生悟到了:要救调达,但是救起来后,我要教育教育他,让他的灵魂干净一点……学生的认识已有了济世救众的普世情怀。
上述教学,由于教师不断地推波助澜,学生就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灵魂拷问。相似课文的引入,学生用联想的方式把握了事物之间的联系,这就是培养直觉思维。有了联想与体悟,学生就有了与文本相遇的可能,言语智慧就不断地闪耀光芒。
好的教学往往都是这样,围绕某一方面,激发学生自由想象,或领悟思想内容,或体会真挚情感。比如根据作者的描述,再造类似场景,用生活中的片断丰富文章的内容;把文章所描述的对象,作一次艺术的呈现,用美的形式升华自己的感性认识;也可以缘着文章的情思展示自己看到的情景……在想象、类比中感受文字的微妙鲜活、韵味无穷。这样的课堂是隐喻式的,教师其实是指导学生,联想并寻找到与主题或文本相关联的资料,进行互文背景下多角度的阅读。依靠互文来建构与展示文本的内涵与魅力,阅读由此走向厚重走向敞亮。
二、 逻辑式阅读,看到我们该看到的
汉语重视隐喻与直觉思维,凸显了语文教育的感性创造价值,是“诗化的文明”。语文教育还要有理性认识价值,运用逻辑思维,依靠推理到达彼岸的真理世界,追求“文化的文明”。推理式的思维是以概念为基础,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判断。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关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外,还应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一些结论,要追问“为什么”,而不是一味地展开联想和比喻论证。
《狼和鹿》一文引发的是一个有关生态平衡的话题。文章先写了凯巴伯森林狼和鹿共存,狼时刻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接着写居民对狼的大量捕杀。最后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揭示出:事物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破坏了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讲述科学道理的文章,一般先讲一种状况,这种状况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最后揭示科学道理,让读者在百思不得其解后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读这类文章,要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意想不到”,然后潜心会文解开这些“意想不到”。关注“意想不到”是读这类课文的阅读策略;寻找“意想不到”,探究“意想不到”,点破“意想不到”,是学此类课文的内在逻辑过程。
《狼和鹿》这篇课文大概有四处意想不到:(1)鹿多了,森林被严重破坏;(2)鹿的天敌少了,鹿却死得很快;(3)贪婪凶残的狼是功臣;(4)活泼美丽的鹿是祸首。逐一分析这四处“意想不到”,很快事物间的联系(狼吃鹿,鹿吃森林中的绿色植物,狼保护森林甚至鹿群)就出现了。事物间的联系是解开“意想不到”的第一层次的原因。解释清楚之后,可以探究深层的原因了。鹿不是真正的祸首,真正的祸首是谁?是当地的居民。再次出示:狼被杀前后,鹿的数量的变化和森林的变化。将变化与狼的有无联系起来,明确狼在森林中的重要性。老师讲生态平衡,完善生物链。之后进行表达训练:当人们明白这一切的时候,他们会想些什么?水到渠成地理解这篇课文讲的道理。
围绕“意想不到”这根主线组织教学,课堂结构清晰,必然会给学生留下清晰的印象。探究原因,分析原委,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获得了发展。学生的认知过程伴随着逻辑推理,知识的获得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科学原理的认知有助于培养理性思考外,连续性事件也可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如《半截蜡烛》一文,小女儿杰奎琳在最后关头巧妙地拿走了藏有绝密情报的蜡烛,挽救了一家人的性命。在初次学文的基础上,学生可能认为小女儿杰奎琳功不可没。可是如果仔细推敲,就会发现杰奎琳的妈妈、杰奎琳的哥哥在这件事中作用也很大。没有他们的镇定,创造各种条件,杰奎琳就没有时间,也没有借口拿走那支蜡烛。这样的探究将文章前后联系起来思考,学生获得的认识是一个整体。
有时,文字表达中,也蕴含着培养理性思考的因子。如《田忌赛马》一课,开头部分有这样一句话:“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内容很浅显,似乎没有什么嚼头,可是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各自”这个关键词上,你会发现这个词很有意思。“各自”表示的是“田忌把自己的赛马分成上、中、下三等”和“齐威王也把自己的赛马分成上、中、下三等”两个意思。“各自”告诉我们赛马的规则及准备;还告诉我们,虽然国王与大将地位不平等,但赛马还是公平比赛;联系下文,还可以懂得这表面的公平比赛,给田忌的失败埋下伏笔,又为孙膑由此调换马出场顺序埋下伏笔。这样的教学不仅在学语言,还是对理性思维能力的一次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坚持理性思考,避免了在同一个知识平面上不断重复同一个故事,学生的思想获得了实质性进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可以为世界的明亮种下一粒种子。
隐喻与逻辑是汉语阅读教学中不可偏废的两种思维方式。通过她们读出未知、读出已知、读出偶然、读出必然……让阅读在一个新的高度展现它的丰盈与美满。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金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