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公开课的价值

2014-10-16于海杰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公开课新课程评价

于海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实施,公开课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公开课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对于新课程理念的推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全国到地方,各种形式的公开课都如火如荼。公开课在教师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几乎所有优秀教师成长都经历了从听公开课到上公开课这样一个过程。公开课对于教师认识的提升、专业技能的提高、改革热情的激发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有幸聆听了几堂教师培训的公开课,心中总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痛。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为了凸显自己的教学设计的完整、完美,以至于一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讲了近一个小时。当公开课结束的时候,一个小朋友已经尿湿了裤子。这引发了本人对什么是公开课、究竟为什么要上公开课以及公开课问题的思考。因此,本人查阅了一些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与论述。

本文所指的公开课是特指中小学的观摩课、竞赛课或研讨课,不是指那种大型的网易公开课、微课或幕课等形式的公开课。

一、公开课的含义

关于公开课的含义,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代表性观点有:一是公开课又称“观摩课”,是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为供教师与有关人员观看、聆听并进行评析的教学活动。[1]其目的为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或推广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改革试验,提高和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等。公开课不是一种课的指代,而是诸多具有公开展示性质的课的集合概念或总称。[2]二是公开课是一种教师专业活动形式。[3]三是公开课是一种教学研究或评比活动。[4]四是公开课是一种教学观摩和交流形式。[5]五是公开课是指有目的、有组织和多方参与的(专家、领导、同事、同行)一种教学研究和教学交流的专业活动,包括示范、研讨和竞赛三种类型。[6]六是公开课是一种在公共场合上课,有开课目的、有研讨过程,同行、专家、家长、领导参与监督、评价的“观摩”活动,并有鲜明的理论追求和新的教学理念。[7]

无论是公开课的哪种定义都可以看出“课”的价值是公开课的存在价值,即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成

长和发展。公开课在保持“常态课”价值的基础上,凸显

其研究性、引领性和示范性,弱化其功利性、表演性,充分发挥其在推广先进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公开课应该是高质量、对别人有影响、值得听课人学习的课。它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目的是为了展示教师教学水平、交流与推广教学经验、供他人学习评价等;质量一般较高,大多选择较为优秀的教师执教,预定的效果应该是比较好的;规模较大,并产生一定的影响。[8]

二、公开课的意义

公开课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传播优秀教师先进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优秀教师都是在学校工作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在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从课堂教学起步,从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入手。此时,公开课便成了最好的“抓手”。在公开课中,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公开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在当今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1.引领、提高教学质量,提供鲜活的教学参考

公开课的最大特征来源于它的示范性。公开课让同行、专家和家长走进教室,直观了解课堂实情。它通过真实的课例,让大家听、看、议、评,学习先进的课程理念,切磋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技巧。在公开课堂上,信息传递的对象不仅是学生,更主要的是教师,它唤醒了教师强烈的成长意识,在听课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课改更出彩”, 教师学习到了有效的教学方法,改进了自己的教学,为常规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教学参考,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上公开课的教师也能在上课的过程中揣摩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甚至形成自己的理论,在整体上推动了教学的进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2.传递崭新的课程理念,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公开课是连接课程和教师的一个重要载体。它通过自主生动的课堂运行,让教师呼吸到新课程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领悟先进的教学理念,触摸到新课程在实践层面上的物化操作,感受到新课程给课堂、给学生、给教师带来的巨变。从公开课执教者来看,最大的收获是获得了良好的专业发展机会,促进了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执教者不遗余力地调动自身潜能,不断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精心设计公开课,而课前充分的知识准备尤为重要。充分的知识准备既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知识及教育理论知识。这毫无疑问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公开课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在提高教师个体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集体的整体教学水平。[9]从而更好地落实课标精神,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 传播教育智慧,促进学生发展

在课堂这个领域中,师生通过其交互作用传承着以教材为主要载体的人类已有文化,同时又形成了新的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公开课,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和简单复制过程,而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和动态生成过程。公开课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最美好的、最舒适的学习场景,执教者为学生设计了最大的活动空间,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让学生体验成功、展示自我,从而获得自信和成功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三、公开课的问题

作为一种教研形式的公开课,具有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在这几年新课程改革中,伴随着对公开课的高度关注,对它的批判、非议也一直不断。从现有的文献看,公开课的主要问题有:

2008年任永泽在《公开课教学异化的理性反思》中指出公开课教学异化原因[10]:1.教学功能的置换;2.教学价值的迷失;3.教学评价的错位;4.教师功利的情结。

2008年薄婷在《公开课利弊初探》中指出,部分公开课的现状[11]:1.教师包装,如教师自身的形象、语言、课堂教学设计、学生管理艺术等“包装”;2.学生包装,如学生有时会被告知上的是哪一课,哪一部分,以便做好预习工作;3.教学包装,如现代教学设备在公开课课堂上滥用成风等。endprint

2009年张天明等在《公开课评价的五大病症及其剖析》中指出公开课评价的一些病症:[12]1.“高”:评委基本为“权威”人士,鲜有普通教师;2.“好”:评价浓墨重彩谈教学优点,轻描淡写说教学不足;3.“顺”:评价注重教学的表面“顺畅”,忽略真实问题的解决;4. “新”:评价过于倾向新的教学方法手段,忽视传统方法手段;5.“泛”:评价内容大而全,缺乏对“突出之处”的重点分析。

2010年 谢树标在《公开课应该首先走向常态》中指出公开课常出现的问题有:[13]1.目标定位偏高,把学生当做演员;2.教师过于强势,对学生实行霸权;3.教学形式虚假,为学生设置“陷阱”。

2011年蒋凤梅在《公开课忽略了什么》中指出公开课教学不能忽略的问题有:[14]1.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个体;2.教学过程缺少真实性;3.教师缺乏机智性;4.对多媒体的过分依赖;5.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忽略。

2011年李振峰等在《公开课本真的回归与建构》中指出公开课出现了作秀、造假等异化与扭曲现象,概括起来主要有:[7]1.视公开课为名利抓手,千方百计作秀;2.过度关注预设结果,忽视动态生成资源;3.过度追求华丽形式,课堂教学缺乏实效,如多媒体用得太多、太滥,过多的课堂活动,但教师和学生却缺乏思想和感情的沟通等。

2013年李颜文在《公开课争议背后的实质》中指出对公开课的批判主要有:[15]1.公开课“作秀”;2.公开课“失真”;3.公开课具有功利性。

2013年睢瑞丹在《浅谈公开课的误区》中指出,近些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公开课走入了一些误区:[16]1.盲目使用多媒体;2.过分追求教学气氛,上课如同演戏;3.华而不实,片面追求表面现象;4.下大工夫,舍本逐末。

2014年徐继元在《公开课问题之我见》中指出公开课的不足之处:[17]1.没有关注所有学生,表演的成分太浓,没有“平实”的教学品格;2.时间安排欠妥;3.每个环节的设计要合理,做到重点突出,不能因完美而“完整”;4.提问缺乏创新。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公开课现有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评价机制、功利性功能、教学过程、教师表现及学生包装。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评价的导向作用,导致了有什么样的公开课评价,就有什么样的公开课教学;正是由于公开课的功利性功能,导致了公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及教学设备的包装。因此,可以说公开课在某种意义上扼杀了教师教学的个性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对公开课的评价及功利性功能重新思考及定位。

四、公开课的思考

公开课的价值不言而喻,但公开课存在的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聆听过几堂教师培训的公开课,感受到的是执教者的“表演”、学生的“表演”,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痛。学生们在执教教师的引导下,快乐地加入到这场“表演”、“作秀”之中,殊不知这种集体“造假”现象已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我们平时大讲特讲诚信教育,告诫学生要讲诚信,但在“作秀”、“表演”的公开课的执教教师在做什么?

还有在上公开课之前,执教教师是否问过学生是否愿意在众目睽睽之下参加公开课。恐怕在很多情况下,教师会诱导学生,让学生感觉到参加公开课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而这种诱导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对“名利”的追求,从而毁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看看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袁腾飞老师的课,可以看到务实本真的多,花哨的成分少,教师循循善诱的多,做作的成分少。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适时点拨,巧妙引导,适当强化,把课上得生动有趣、朴实有效。最主要的是袁老师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及知识的独特魅力,用简单、幽默及富有哲理的语言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及内在的学习兴趣,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洗净铅华见本色,大浪淘沙始见金。什么时候公开课教学能还学生一个朴实、本真的课堂呢?叶澜教授提出了一堂好课要达到“五实”的基本要求: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公开课作为一堂“课”,要真正取得公开课应有的效果,最基本的要求即要达到以上五个关于好课的标准。[15]

最后,我们希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不仅是精师,也是仁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在公开课上做到“五实”的好课要求。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简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30.

[2]于晓静.公开课在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 朱晓民,秦杰.公开课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8(5).

[4]马勇军,徐静竹.公开课中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研究:对三节公开课形成过程的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2008(12).

[5] 郭继东,钱英承.公开课实施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8(11).

[6] 安富海.公开课问题再审视[J].中国教育学刊,2013.05.

[7] 李振峰,王在勇,李玲.公开课本真的回归与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1.01.

[8] 刘本剑.对“公开课”的反思[J].基础教育研究,2008(3).

[9] 吴海军.新课程背景下公开课异化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

[10] 任永泽.公开课教学异化的理性反思[J].吉林教育,2008(10).

[11] 薄婷.公开课利弊初探[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

[12] 张天明等.公开课评价的五大病症及其剖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8(18).

[13] 谢树标.公开课应该首先走向常态[J].课改在线,2010(8).

[14] 蒋凤梅.公开课忽略了什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

[15] 李颜文.公开课争议背后的实质[J].科教导刊,2013(1).

[16] 睢瑞丹.浅谈公开课的误区[J].中国校外教育,2013(4).

[17] 徐继元.公开课问题之我见[J].学期刊,2014(2).

[18] 陈旭.“公开课”的价值认识与开发[J].教育科学论坛,2006(1).

(责任编辑韦淑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开课新课程评价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