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作品的体验式教学初探

2014-10-16杨尧兵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韩麦尔语速文学作品

杨尧兵

“体验”一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贯穿其三个部分的主要方面。体验教学是现代育人哲学的深刻思考,也是当代世界母语教育新的价值取向,特别是针对文学作品教学,“体验”是打开通向文学教学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

那么,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体验的设计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读中体验

读是体验的初步,对于体验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1.教师示范朗读带领学生体验

教师带有感情的朗读,会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体会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语速进行朗读,学生被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

2.指导学生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其间应起着桥梁的作用。教师的要务是找准文本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悟、体验。

(1)找准重音,着重诵读。

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指导学生朗读父亲买橘子的片段,我们必须着意寻找有关父亲衣着的关键词,走路姿势的关键词,爬月台动作的关键词,以这些关键词为重音有情有声地朗读,便能慢慢感受领悟到父亲对儿子难以言传的深沉关爱。

(2)要注意语气。

如朗读《故乡》一课中润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语气要有所不同:读少年闰土时应该是明快流畅、天真而豪放的语气,这样使人仿佛看到他滔滔不绝,话犹未尽的样子,感受到少年闰土的活泼、勇敢、机智和“见多识广”;读中年闰土时要用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含糊的语气,让人感受到一个封建社会底层破产农民的迟钝麻木,生活的重负给他造成的痛苦,封建等级观念对他精神上的摧残。

(3)要注意语速适当。

语速快慢取决于文章的情节内涵和人物情感。通常表现欢快,愤怒激情的语速要快,表现忧郁、痛苦心情的语速要慢。

(4)要注意停顿

读《最后一课》结尾:“散学了,——你们去吧。”其中“散学了”这句话里有许多未尽之意,如祖国沦陷了,最后一课结束了等,有无限的感慨,有深刻的思考。因此读完这句后要停顿。

二、调动情感,再现自我

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可以说都是经典作品。它们是属于全人类的,同时也是属于每一个读者的,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这些作品里找到自我。

第一,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那肯定是多姿多彩的,是快乐的,学习的内容是鲜活的。

第二,引导学生联想与自己相似的情感,如在讲《春》、《背影》等文章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自己在春天来临时候的感受,思考一下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情。这些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不用伤筋费神,教师在上课时,也只需要做一下引导,然后再来学习课文,文中作者的感情就能移植到学生的身体里了。

第三,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正经历的时代,如学习《孔乙己》等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假想一下:如果孔乙己来到我们的身边,我们怎么办?我想学生都不会像咸亨酒店里的那些看客那样冷漠。

三、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永远比知识重要。”如果我们接受这个观念,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思维想象的自由。

教材中文学作品大都可以激发学生去想象。都德《最后一课》一文中,韩麦尔先生发现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时,讲了两大段话,把亡国的悲剧与教育的失误联系起来,在亡国的悲痛中反思自己。在这里,作者没有写小弗郎士听韩麦尔先生讲话后的神态、动作,也没有写韩麦尔先生说这席话时的动作、神态和当时教室的气氛。我就在这三个“空白点”上,让学生作充分合理的想象,这样就收到了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功效。

四、在活动中体验

有时因为一堂课的容量比较大,节奏比较快,学生的身心已经很疲劳,用提问、复述、练习等单调的方式学习所学的知识,效果很难得到保证,此时应适当考虑采用轻松活泼的形式,如游戏表演等方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教《狼》这一课时,让学生登台表演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小组踊跃登台表演,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道具,表演得惟妙惟肖。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责任编辑韦淑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韩麦尔语速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辩论赛之语速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说话时语速慢点有益身心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勒特上尉的信》随堂练习
下课之后
说话人识别中语速鲁棒性研究
语速里的微妙心理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