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农村初中乐器走进课堂策略思考
2014-10-16任毅
任毅
一直以来,乐器进课堂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是我们大家一致认可和赞同并在一定时段里实施着的,但也出现了一定层面上人为性的行为扭曲,一般农村初中学校乐器进不了课堂,涉及的因素比较多,需要我们具体实施者去探索解决的办法。
一、用全人教育的理念武装我们自己
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是这样分别解读理想教师的: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这对我们一般农村音乐教师而言,是一种启示或者就是无形的鞭策。虽然升学考试是残酷无情的,但全人教育永远应当大于升学考试;虽然我们音乐教师得不到重视,但对学生应当不言其爱,更应当落实于具体的行动;虽然我们的音乐课,磁带或者光盘一放,学生就可以解决课堂的声乐问题,但那绝对不是全人的音乐。所以,作为一般农村初中音乐教师的笔者,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总是这样的思考着,也总是这样的实践着,努力在每堂课都做到相当程度上的让乐器能够直接进入课堂。虽然平时的课堂我们总去关注学生的唱歌唱游、器乐、欣赏、识谱知识和视唱听音这五个部分,但也总是去思考并列的这五个部分的相辅相成,尤其注意让学生能够利用竖笛和口琴等器乐演奏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发挥良好效果。
二、以教育主人的姿态推进教学流程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就目前一般农村初中教育教学形势看,忽略音乐对美育甚至是德育完美作用的发挥还是大有学校所在的,也是大有教师所在的,一个学校对音乐不重视了,那么一个音乐教师这个船头能够争得过船舵吗?应当说是万万不可能的。从朱永新教授对理想的美育所界定的概念内涵看,乐器能够真正意义上进入我们初中教学的课堂,主要因素还应当是教师。笔者平时让乐器进入课堂比较注重以主人公的姿态出现,多培养学生喜爱器乐的情怀,让学生亲和乐器,真正和谐地使用乐器。在音乐课堂教学时,努力去和学生一起营造这样的氛围,要以物(乐器)喜,不以己(还不完全会用)悲 。每堂课都坚持穿插进行学生利用口琴或竖笛吹奏曲子的环节,即使有学生还仍然对口琴或竖笛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但仍然坚持让学生去体验。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器乐演奏术应当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技术,既然它的操作性很强,那么光靠理解是没有用的,只有通过自己练习才能掌握,也就是必须让学生不要去做那些“动口不动手的君子”。口琴和竖笛属于吹、拉、弹中的吹,要想让学生能吹或者说是会吹,没有课堂上的练习吹和课余时间经常反复地吹是不行的。关键靠学生自己形成比较理想的动嘴习惯,才能让学生获得吹奏的技巧和技术。所以,作为教师也不要等,主动地让学生去熟悉乐器,使用乐器,那么学生完全可以吹、拉、弹奏出婉转动听的乐曲声,也自然而然地受到乐器文化甚至是器乐文化的熏陶感染。还必须紧紧依靠具有审美素养的教师引导学生,以乐器的熟练掌握走向美丽的人生。
三、以丰富资源的挖掘实现特色教学
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器乐教学,尤其是让乐器走进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教学,教师必须去努力处理好教学资源挖掘的问题,努力实现特色教学的效果。作为乐器进入课堂,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是竖笛和口琴,但笔者以为,我们还必须做这方面的思考:把乐器教学内容与音乐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使得学生的乐器学习和训练能够和歌曲教学、视唱教学、器乐技能训练、欣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一定意义上相互促进的效果,实际上也是我们深化器乐教学,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挖掘资源的乐器教学,还应当是形成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友好评价的过程,应当说学生开始接触一定的乐器后,进行训练的过程也就是一种感悟的过程,他们完全可以去初始化地对同伴的乐器演奏技巧或者是所存有的问题进行比较中肯的评价。我们还必须思考的问题是: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拓宽了学生运用乐器演奏音乐表现情感的途径,对于教师而言必须让学生去树立起更大的乐器观念,形成立体化、网络化的乐器训练模式,构建浓郁的美育氛围。大凡一个区域都有其一定的乐器文化特色,教学时,我们也别忘记让初中学生去进行乐器学习的综合实践。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去挖掘所在区域内的乐器名称以及演奏效果的特色,进而激发他们珍爱乐器的感情,激发他们的区域文化,形成自豪感。
当然,让乐器进我们音乐教学的课堂,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甚至比较深奥,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矛盾也比较复杂,作为我们音乐教师完全有必要去进行广泛意义的探究,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教学为理想美育的开展绽放出更为亮丽的奇葩。
(责任编辑黄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