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4-10-16董明华DONGMinghua汲茂启JIMaoqi

价值工程 2014年28期
关键词:高职生创新能力高职

董明华DONG Ming-hua;汲茂启JI Mao-qi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济南 250022)

(Shandong Labo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Ji'nan 250022,China)

0 引言

在知识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21 世纪,一个国家和地区要想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就必须拥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为了能够造就大批适应我国经济建设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以及创新型人才投身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中,应当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己任。《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因此,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永恒主题就是加强培养高职生的创新能力。

1 创新能力的概念

高职生的创新能力是在整合和应用认知、情意和技能三方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基础能力和业务能力,它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创造性思维、理论以及设计转化为有价值的、新型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能力。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对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进行考察的时候指出:高职教育的实质就是创新教育。高职教育只有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够在工艺革新、装备改造以及引进信息技术和发明创造中表现出学生较强的创新能力。

2 当前高职生创新能力现状

目前,导致我国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低、职业素质差以及社会适应性不强和求职竞争力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由于没有创新欲望和兴趣而缺乏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则是高校没有热爱科学和勇于创新的氛围,这种情况不仅不能够满足我国社会和市场的要求,更不能在生产中进行技术创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指出,人们激发和调动的创造能力的潜力决定了人们应对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由于我们不仅没有重视培养高职生的创新能力,更没有建立培养高职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机制,从而荒废了每个高职生所具有的价值和蕴藏的创新潜能。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培养人才的模式也逐渐发生了很多的变化。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结构的要求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仍旧很多高校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辩证统一的陈旧传统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不能够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更不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在高职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建立合理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以培养高素质的高职生。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面之所以不能够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要求,是因为培养的学生虽然具有很好的专业知识,但是却缺乏创新能力。对于学生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特点,概括如下:第一,虽然具有较为合理的专业知识,但是在选择知识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即重视工具知识而缺乏人才知识;第二,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第三,虽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是却缺乏创新能力;第四,虽然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但是却没有很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目前,建立培养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以及打造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首任。

3 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教育理念陈旧、过于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模式的内卷化是造成我国高职生创新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3.1 在教育过程中,陈旧的教育理念主要表现为反智主义、知识板块论以及知识中心主义。首先,高等教育界将道德看的太重。虽然我们都知道对于有才无德的人而言,本领越大对社会造成的伤害就越大,但是,人的德行并非是教育的结果,相反的西方教育界认为:人的德行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在人类社会的交往系统中自发形成的,如果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实践过程中过于看中道德,就会演变成教育行为的反智主义。在反智主义中,人们必须将先人或祖辈们订立的规矩看的比独立思考的智慧还要重要,即以德导智,这样后代人的智慧无形的被先辈们的规矩所束缚。实际上,教师在培育学生心智和能力的过程中来对大学生的品德进行教育,而其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的行为进行暗示的。如果为了教化人的德行专门去开设课程并不能起到应有的正面的积极作用。

其次,高等教育界奉行“知识板块论”的教育理念。知识板块论者认为:第一,知识的实践运用即人的能力;第二,拥有知识的程度决定了其拥有的能力。对前几年理论界热衷于讨论的“知识、素质以及能力”三者之间关系进行概括可以得出:在知识和能力之间由于存在很长的链条,因此,知识与能力并非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虽然素质不是知识,但是与知识却密切相关,甚至包括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在内;而创新能力与知识虽然相关,但却又不是直接的。知识的形态对于科学而言就是科学理论本身,知道事物现象变化与用此理论去做事情是两码事,物理与事理之间隔了一个人间交往之理,因此不是直接相通的。创新作为一件十分微妙的过程,除了物理、事理和情理外,更重要的是创新行为主体必须拥有关于成就某事的理想人情以及志向和抱负。由于知识板块论者忽视了情理、抱负和热情,从而仅重视物理和事理,因此,只有在教育理念上超越知识板块论,才能有效培养和提高高职生的创新能力。

再次,只有走出“知识中心主义”教育理念的陷阱才能有效培养高职生的创新能力。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大学生的基本功能是知识中心主义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虽然大学维系人心和社会的基础就是文以载道、以理服人和释疑解惑,但是大学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教育机构,更重要是的作为一个探究的场所,因此,无论是科学教育还是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物理、事理以及情理能力的人文教育比直接告诉学生“物理、事理以及情理是什么”更重要。

3.2 过于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另外一个弊端。我国建国后的大学沿袭了前苏联的专业化办学模式,文理工互不相通是这个模式的主要缺陷。大学在上个世纪末进行重组和兼并的过程中有意克服这个问题,但是日久积累形成的弊端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通过重组与兼并的方式是不能够克服学科的发展和融合的,要想克服过于专业化的弊端除了从树立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来组织课程以及提供菜单式课程外,还应当树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治学和办学模式。经过行政化的高职院校,教师已经不是高职的主人,而成了被管理和被治理的对象,从而使得教师失去主人翁的感觉而无法承担主人翁的责任,因此,教学热情也有所下降。如果教师不能够主动的履行责任,那么就会消极地工作,从而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3.3 教学模式的内卷化是高职在教学上的又一弊端。有人将教学模式的内卷化称为收敛式教学行为,它是指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对其所承担的课程的教学目标采用释疑、解惑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方式。相反的,发散式思维是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以及寻求新解的能力,其教学模式为“发现新情况-寻求新理论-解决新问题-寻求新的做事方法(新技术或最新发明)”,这种教学模式是发散式的、开放式的、探索式的、启发式的和讨论式的,而我国的高职一直奉行封闭式的、内卷化的、收敛式的教学模式。因此,只有对现行的高职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改革,才能有效培育高职生的创新能力。

4 提高高职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4.1 在教育理念上必须讲授创新理论,坚决反对反智主义教育观 培养高职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校的基本任务。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一时代的教育也应是全新的教育。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对于一个不创新的民族而言就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创新能力是通过有意识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活动逐渐培养起来的,并不是天生的以及自发形成的。由于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讲授创新理论和在课堂中融入创新能力培训课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此,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创新能力培训理论体系。由于在讲授创新理论的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结论-训练”的新模式能够在案例中验证理论,从而符合“感知-抽象-再感知”的认知规律而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在此过程中,由于能够促使培训对象掌握创新能力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各种专业技术工作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特性,从而对创新能力形成了一个总体的认识。

4.2 必须对接创新平台,克服知识板块论和知识中心主义教育观的局限性 实训基地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不可或缺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阵地。与其他类型的院校相比,拥有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显著的特点之一,能够为高职院校的实习提供必要的场所。在校实习期间,我国大部分的高职生应当是在生产一线车间或实验室训练基地度过的。为了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从而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载体,我们应当在实训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试验以及实际操作等活动将自己的设计转化成产品,从而完成生产工艺的革新以及生产流程的创新。真正把大学看作一个探究的场所,而不是一个名利场、驯马场,从而让高职生真正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克服知识板块论和知识中心主义教育观的局限性。

4.3 必须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过于专业化的培养模式 通过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管理方式等,创设菜单式的自主成才培养模式以激发学生的求学、求知和创新的激情。教学内容的创新是培养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培养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由于客观原因,高职教育作为新机制的教育形态,其教学内容仍存在不少空白,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应相应增加企业运作流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能够体现社会的真正需要。同时,还要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培养高职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把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是一个有理解、有智力、思维活跃的人,把学生从原来的“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而不是改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中心,教师应当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贯彻探索性、动态性、综合性和个性化的教学原则。此外,还应当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了解关于实际工作的流程、常识以及人才竞争对学生切实利益的影响。

4.4 必须改革现行高职内卷化的教学模式,提升高职生创新意识 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人们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和观念的动机并且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意向、愿望和设想等就是创新意识。由此可见,创新意识不仅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和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更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为了让高职生成为社会中富有创造精神的建设者,必须增强高职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具备积极探索的竞争意识和励精图治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因此,必须提倡发散式、开放式以及探索式的教学模式。为了促进高职生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并最终实现自我价值,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即培养适应高职生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教育体系。

4.5 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培养“双师型”教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为了推动学院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努力培养一批凸显本校特点的高水平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为了保证“双师型”教师能够更好地为当地经济服务,创新教育除了要求“双师型”教师要具有熟练的专业和相关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有将其推广应用于生产流通领域的能力。其作为高职院校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不仅要求“双师型”教师具备超前的思维、开拓创新的决心和毅力,还要能够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以及开发新技术。

4.6 创新高职生培养的评价体系 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现行的考试制度中存在着不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制度设计不科学、社会舆论引导缺失和一次性考试所带来的后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实现考试为创新型人才服务的历史使命。

教学评价不仅是教育教学质量检查与监督的重要手段,更是学校运行的重要环节,对于推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言,实施教学评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对一些学生的创新环节进行分析并给予学分上的肯定,不仅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会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对学生产生普遍的导向作用,最终使得每个学生都会重视提升创新能力这个问题。

对于激励机制,第一,为了让师资队伍和骨干力量的创新成果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和相应的汇报,应当给予利益激励。设立专项奖励基金,除了专项奖励那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外,还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便利;第二,为了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以及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和导师进行专业辅导,可以采取奖学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以及素质拓展等多种措施。

总之,对高职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因此需要社会、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制定系统可行的创新培养机制,从而在有效开展创新教育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1]徐学军.论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其途径[J].成功(教育版),2007(4):124-125.

[2]张玉.对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分析[J].职教论坛,2012,2:57-59.

[3]邓周平.科学技术哲学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8-25,362-368.

[4]何建新.培养高职生创新能力的途径研究[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22(4):35-36.

猜你喜欢

高职生创新能力高职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