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
2014-10-16周晓昌ZHOUXiaochang
周晓昌ZHOU Xiao-chang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潍坊 261100)
(Shandong Transport Vocational College,Weifang 261100,China)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城市经济建设发展更为突出。然而,城市问题也随之而来,首要的问题即为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其由于城市机动车数量迅猛上升导致交通流骤增,而使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面对此现状,仅依靠新建或拓宽道路已不能满足需求,这成为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所面临的世界性难题,提高现有道路通行能力并进行充分利用以达到缓解交通拥堵现状成为目前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就国内外各大城市交通发展实践来看,一味进行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只有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来调节交通供给才是关键。
1 我国城市交通现状
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使城市化建设不断加速,从而导致城市人口与汽车保有量剧增,致使城市人口流动性与出行距离也迅速飙升。以上海市为例:2009 年至2010 年期间,上海市一天的出行总数高达4540 万人次,比2004年上升了11%且其出行结构由上下班变为购物、娱乐及业务等。同时,城市人口的出行交通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私家车、公共交通工具等选择明显增长,但是居民上下班路程的平均时间却由2004 年的41.4 分钟增长到43.2 分钟,由此可见,城市人口的出行总量及上下班的出行比重在不断增长,城市拥堵已成为影响城市人口正常生活并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的严重问题。
2 造成城市拥堵现状的因素
2.1 城市汽车保有量增长速度快,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却不足 我国人口众多,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5%,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中,致使汽车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呈现出高速增长势态,从而对交通情况要求也有所上升。我国机动车需求量的快速增长推动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由1978 年至1993 年间,我国的汽车产量从14.9 万辆迅速增长至128 万辆,汽车工业增长速度居于世界之首。
然而,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却呈现出服务能力相对不足的势态,这成为导致城市拥堵问题的直接因素,尤其在一些人员流动高峰期时,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同时城市交通拥堵也限制了公共交通发挥其优势,最终进入恶性循环怪圈,最终使得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愈演愈烈。
2.2 城市交通建设对路网布局规划与发展不够协调我国城市交通结构不够合理,由于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低导致私家车数量以及使用率迅速增长,使得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相对较为滞后,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再者由于我国经济增长与国家汽车工业政策促使私家车成为城市居民日常交通工具的首选,北京仅私家车到2005 年底就达到150 万辆,其较高的使用率给交通所带来的是巨大的压力,成为造成城市拥堵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城市人口数量规模以及其出行流向与强度、时空分布特征等分析,能够衡量出这个城市对交通的需求。由此可知,造成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亦可能是城市路网布局规划未将城市人口分布、城市形态等需求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规划,或者是在城市路网布局建设时未考虑到交通瓶颈影响,致使对城市土地的利用与路网布局规划相对失衡。我国一些大型城市为缓解并改善市区中心的交通拥堵状况,大多采用对老城区进行改造与扩建策略,城市交通道路通过环路向外扩来吸引外围交通流,使得市中心的聚集效应更为加剧,同时环线之间相对缺乏彼此间的联系与协调而单独存在更使下路的效能未得到优化发展,环线极有可能演化为新的拥堵段点。而整个城市规划中,城建部门与城市交通建设部门沟通较少使整个建设系统缺乏对导致交通拥堵因素的综合研究与考虑,没有从一个较为整体的角度对城市交通进行规划,从而使得交通规划布局对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收效甚微。
2.3 城市交通与城市居民出行理念不协调 在我国各大城市中,上下班高峰期的交通拥堵情况十分严重,快速增长的私家车数量使交通问题雪上加霜,这种巨大的交通压力与城市居民出行理念紧密联系,我国居民汽车保有量已达到汽车社会要求,但汽车社会理念却未形成,城市居民对交通法律法规的忽视和汽车新手的大批量增加均是我国汽车社会规则混乱的成因。这与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待提高,日本的东京、大阪与京都等地人口相对较拥挤,但其市民走路、驾车都较为遵守规矩,很难看到街上行色匆匆的行人有乱穿马路的现象,若遇不遵守规矩的行人,私家车主也会友好减速或停车来让行,良好的交通素质在我国却差强人意。此外,随着小汽车数量的增加,停车难的问题成为一大焦点,由于城市停车系统建设无法紧跟汽车数量的增长速度,使得居民区内汽车违章乱停现象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交通拥堵问题。
2.4 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交通管理部门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管理与养护水平相对较差,在执行过程中管理效率较低,管理养护手段相对落后,并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相对不足。城市交通需求具有随机性及快速变化性等特征,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时间具有较长周期,一旦其滞后于城市交通需求发展速度就会成为城市道路交通供需矛盾之一,加上我国对交通科技应用关注度不够重视,甚至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概念相对淡薄,在面对逐渐凸显的城市交通问题,交通管理部门的监控与协调能力愈发不能得心应手。
3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措施分析
3.1 重视并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 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城市主要交通系统,对其进行重视并优先发展是改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有力举措。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可通过设置公交车专用线路,安装定位系统以及进行公交车优先通行设置等来促使公交系统畅通化,以加强市民出行选择率。设置公共汽车专用线路即通过对城市道路情况严密分析并为公交车划出专门车道,以提高公交车畅通程度。其次,可以对城市公交安装定位系统,通过这种高级控制方式使交通治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每辆公交车的位置、载客量等情况,从而能够及时有效的调动车辆来提高其运营效率。再者,建立科学的公交车优先通行的交通标志系统,可以通过设置明显的公交车优先通行标识和便于乘客换乘且科学的公共汽车站牌标志等手段来实现。
3.2 通过限制私家车保有量来改变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与观念,进而实现优化交通结构目标 目前我国一些大型城市已经采用摇号挂牌等方式来遏制私家车的保有量,并采取“限号”来降低私家车的使用率,这其中虽然有欠妥之处,但均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起到一定的作用。
3.3 通过均衡出行资源分布以实现平衡路网交通 这主要是通过空间与时间资源均衡测量来实现,即从空间与时间上对路网交通流分布进行均衡。例如城市中心区域某些路段因车流量大而造成拥堵或者上下班时段的高峰期,可以分别通过采取路网交通分流以及对货车进行限时通行、弹性工作时间制度等来达到均衡路网目标。
3.4 增加路网密度以提高交通建设决策水平 为满足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交通的需求,应在科学规划指导下加快城市主、次干道以及快速路的建设,通过对人行过街设施及立交桥等进行合理安排与建设,改善拥堵瓶颈路段以增强支路利用率,并建设非机动车专用道路等措施来完善系统建设,进而提高交通建设总效益。
总之,尽管城市交通问题具有不可预测性,前期的城市交通建设与规划也不能准确规避问题发生,但在问题出现后要通过交通管理这一重要途径来解决,通过城市拥堵现象分析后制定合理科学的解决方案并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逐步发现并克服局限与不足,我们相信,这个难以攻克的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前进会得到妥善解决。
[1]倪嘉.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1(02).
[2]刘晓.关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0(04).
[3]黄晓冬.大城市中心区交通系统改善对策[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