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和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的影响
2014-10-16王海英甘慧玲罗利飞
王 波,王海英,甘慧玲,罗利飞,林 莉
0 引言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大多由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急性脑梗死的病理基础[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重要标志物,在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2]。瑞舒伐他汀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他汀类调脂药,不仅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而且具有抗炎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但其对血浆vWF、TM水平的影响国内外报道不多[3]。本研究观察了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WF、TM水平的影响,并进行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4],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2)发病时间<24 h。排除标准:(1)急性脑出血、心肌梗死、糖尿病和恶性肿瘤;(2)既往脑卒中病史;(3)治疗前4周使用过调脂类、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纳入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构成、性别分布和发病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s)
组别 例数性别男 女年龄(岁) 发病时间(h)观察组38 20 18 65.7±7.4 10.8±2.9对照组38 22 16 66.1±7.9 11.2±2.7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控制颅内压、维持血压、血糖、抗血小板聚集和营养脑细胞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片(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10 mg×6片)10 mg/次,1 次/d,连用2 周。
1.3 观察指标
1.3.1 血浆vWF、TM水平的测定 采集空腹静脉血3~5 mL,2 5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出上层血浆,置-70℃冰箱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IL-6和IL-8水平,试剂盒分别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和法国DIACLONE公司生产。
1.3.2 临床疗效的评估[4]根据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下降率进行临床疗效的评定[2]。痊愈:下降率91% ~100%,显著进步:下降率46% ~90%,进步:下降率18% ~45%,无效:下降率<17%。总有效率=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结果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vWF、TM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浆vWF、T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浆vW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98、3.17、2.27、2.39,P<0.05或P<0.01),且观察组降低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t=2.37、2.32,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vWF、TM水平的比较( ± s,ng/m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vWF、TM水平的比较( ± s,ng/m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vWF TM观察组 治疗前38 196.92±57.15 21.62±6.08治疗后 38 104.26±21.27**▲ 10.94±2.27**▲对照组 治疗前 38 200.17±53.29 22.14±5.12治疗后 38 152.47±44.16* 15.32±3.87*
2.2 两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2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78.95%)(χ2=4.15,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的比较(例,%)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3例(7.89%),其中恶心2例、皮疹1例;观察组5例(13.16%),恶心3例、头痛1例、肌痛1例,症状均较轻,停药后症状逐渐自行消失,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改变。两组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05)。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发现,血管内皮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基础,参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过程。vWF和TM是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两种血管活性物质,在血栓形成和抗凝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参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发生和发展过程[5-6]。vWF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聚体糖蛋白,储存于血小板颗粒和内皮细胞内,通过桥联作用与血管胶原纤维和血小板膜上糖蛋白受体粘附,引起血小板激活和释放反应,导致血栓形成[7]。血栓调节蛋白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分泌的一种血管内皮保护因子,是凝血酶激活蛋白C必需的辅助因子。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TM从血管内膜下释放到血液中,起代偿性抗凝作用,监测血浆TM的变化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受损情况[8]。因此,vWF和 TM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主要标志,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调节血浆vWF和TM水平,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新途径[9]。
瑞舒伐他汀是一种全合成的新型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可通过选择性地抑制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活性而减少胆固醇合成,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mRNA数量,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数量增加并增强其活性,加快血浆LDL-C清除,引起血浆LDL-C水平下降,同时还能抑制三酰甘油生成,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具有良好降脂作用[10]。毕春晖等[11]研究发现,瑞舒伐他汀钙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抑制腔隙性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牛甲民等[12]研究发现,瑞舒伐他汀钙可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血清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和降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浆vWF和TM水平降低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其作用机制与其能降低血浆vWF和TM水平,从而保护剂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密切相关。
总之,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其作用机制与其能降低血浆vWF和TM水平,从而保护剂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密切相关,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策略中有关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1]方向华,汤哲,项曼君,等.北京市55岁以上人群1992年和2000年脑卒中患病率和致残率情况及变动趋势[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1):32-35.
[2]纪蒙,胡文立.血栓调节蛋白与脑梗死面积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0,50(4):24-25.
[3]钱争.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7):1074-1075.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5]曾志羽,刘倩,郑慧蕾,等.高血压病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其裂解酶的变化[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26(3):346.
[6]侯晓艳,孟强.血栓调节蛋白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浆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18(2):126-138.
[7]杨文,孙宁玲,韩红.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动脉弹性功能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7):507-509.
[8]张立中,陈洪山,华俊,等.血浆D-二聚体、血栓调节蛋白联合检测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2):287-288.
[9]Olivot JM,Labreuche J,De Broucker T,et al.TH rombormodul in gene polymorphisms in brain infarcti on andmortality after stroke[J].Neurol,2008,255(4):514-519.
[10]姜一平,李宁,李长锋.瑞舒伐他汀的药理分析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探析[J].吉林医学,2013,34(18):3578-3579.
[11]毕春晖.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学,2012,32(2):9-11.
[12]牛甲民,尹杰.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哈尔滨医药,2010,30(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