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12年中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病原微生物学文献计量学分析*
2014-10-16徐奎
徐 奎
蚌埠医学院图书馆,安徽省蚌埠市 233030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性腹泻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该病可引起腹泻,其主要菌型EHECO157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如出血性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临床表现为三联征:急性肾损伤、血小板减少症和微血管溶血性贫血。重症病死率高,可达到5%~10%。目前,EHEC大约有450个O∶H血清型,其中200多个与人感染有关,而O157:H7是引起欧洲大陆以外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暴发的主要血清型。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该病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以来,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相继发生腹泻暴发和流行,其流行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中国1986-1998年江苏省徐州市首次报告从486例腹泻患者中分离到5株O157∶H7。1988-1990年徐建国等分析了北京市分离自腹泻病人的172株大肠杆菌,有16株O157∶H7。1999-2000年安徽、江苏、河南发生以HUS为主的疫情爆发,累计报告O157∶H7引起的HUS 275例,死亡241例,病死率87.6%。病例集中在农村,占全部发病的77.10%。1999年全国将此传染病列入重点报告,2001年后疫情趋于平稳。表明O157∶H7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 study)为我们提供了描述与预测科学技术现象和规律的相关理论方法,文献计量法是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等方法,以几个经验统计规律为核心,定量地分析一切知识载体的交叉科学,通过对筛选文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可以了解疾病研究的主要研究热点、动态和趋势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是建立中文科技期刊的基于web的科技文献文摘、引文、联合目录馆藏的科技知识服务体系,面向广大机构和个人用户提供中文科技期刊文献资源的有效发现和评价服务。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已在我国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课题查新、基金资助、项目评估、成果申报、人才选拔以及文献计量与评价研究等多方面作为权威文献检索工具获得广泛应用。本研究借助CSCD平台,回顾2003-2012年间国内探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病原微生物学研究工作的文献采用计量学方法进行分析,旨在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1 资料和方法
1.1 检索方法和文献筛选 为了提高检出文献相关性,通过主题检索途径,以“O157∶H7和(诊断或流行或免疫或基因或感染或生化或变异或检测或病理)时间跨度=2003-2012”为检索策略,对CSCD数据库进行检索,检出2003-2012年发表的文献,对文献进行筛选。文献纳入标准:纳入全部有关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病原微生物学相关工作的论文、综述、会议文献等。排除标准:排除信件以及重复文献。
1.2 评价内容 分析文献的年份分布、文献类型(论著、综述等)、发表期刊、作者、被引用的频次、主要研究热点等,然后对研究论著进行计量分析,包括分析核心作者等。统计学分析:将所有检出文献进行分类整理,然后用Excel建立评价数据库,录入数据后进行文献计量学统计。
2 结果
2.1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病原微生物学相关文献检索总体情况及年代分布 借助CSCD数据库检索出2003-2012年间共发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病原微生物学”相关文献279篇,其年代分布见表1。
表1 2003-2012年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病原微生物学研究文献与年代分布
2.2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病原微生物学研究文献来源出版物分布 CSCD数据库提示2003-2012年间发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病原微生物学研究工作相关文献共27种杂志、刊物,表2显示了文献的主要来源同时罗列出所发文献数量,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的发文数量是所有刊物中最高的期刊,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病原微生物学研究工作相关的刊物中具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表2可以为从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研究工作的学者投稿和发表高水平的核心刊物提供借鉴意义。
表2 2003-2012年间国内探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研究工作文献来源
2.3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病原微生物学研究文献主要作者 利用CSCD数据库检索出2003-2012年间从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病原微生物学研究工作的主要人员,第一作者共231人。表3展示出按照发文数量排序的主要研究人员及发文量。
表3 2003-2012年间国内探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研究工作文献第一作者
2.4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病原微生物学研究文献被引频次分析 表4显示了2003-2012年间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病原微生物学研究工作文献被引频次高于5次的文献,其中王茂起2004年在《卫生研究》发表的《2001年中国食源性致病菌及其耐药性主动监测研究》为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共被引11次。
2.5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病原微生物学研究工作文献类型及研究方向 CSCD检出的279篇文献类型分布依次为期刊论文ARTICLE 258篇(92.47%)、综 述 REVIEW 16 篇 (5.735%)、SHORT PAPER 5篇(1.792%)。研究涉及基础内科、农业、公共环境职业健康、食品科学研究、遗传基因、公共环境职业健康、微生物学、化学等多个方向,其中以基础内科研究文献最多,占总文献量的53.046%,见表5。
表4 2003-2012年间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研究工作文献被引频次高于5次的文献
表5 2003-2012年间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病原微生物学研究工作文献涉及研究方向
3 讨论
3.1 检索范围及途径 CSCD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内容丰富、结构科学、数据准确,被称为中国“SCI”。2013-2014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来源期刊1 141种,其中中国出版的英文期刊125种,中文期刊1 016种。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两部分,其中核心库780种,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CSCD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严格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包括361种期刊。因此本次研究所筛选的数据库是可靠可信的。
3.2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病原微生物学研究工作文献主要作者 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应该完成所有专业论文总和的一半,核心作者最低发文数m的值为:m=0.749×,其中nmax是指发文量最高的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在本次研究中为7,计算后m为2,说明发表论文≥2篇的作者即为2003-2012年期间该领域的核心作者,此次检索结果中发表文献数量2篇以上的作者有38位,表3显示了发表文献数量3篇以上的作者。由此可见,这些作者无疑是我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研究工作的学术带头人,其研究方向也代表了该专业的最新研究动向。
3.3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研究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3-2012年国内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病原微生物学工作的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发文量逐年增长,文献来源集中在《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可见该杂志是报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病原微生物学研究工作的主要期刊,从文章内容、文献类型和被引用情况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基因技术、免疫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病原微生物学的其他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我国目前缺少大规模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多数研究仅局限于小样本或局部地域。从检索出的数据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流行病学研究也占有较大比例,这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患者逐年增加,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检测手段不断完善,并发症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从而使科学家加大投入对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研究密不可分。通过此次文献计量学分析国内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病原微生物学信息分布,文献覆盖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生化、变异、检测和病理等诸多方面,为医务工作者及时了解国内研究水平、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和动向,查找收集国内相关文献提供了路径。
[1]刘栓奎,李明,党荣理,等.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出血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4):5123-5124.
[2]孟祥升,辛崇兴,邵晞.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检疫,2011,28(11):69-71.
[3]王孝宁,何钦成,郭继军,等.基于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的科技论文定量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22-29.
[4]范全青,郭维真,凤元杰.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30年之发展〔J〕.情报资料工作,2009,(3):30-33,60.
[5]庞景安.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3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