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理科生语文学习逆反心理的策略
2014-10-16郭勤
郭勤
摘 要:理科学生思维反应快、接受能力强,但对强调积累的语文课容易忽略甚至轻视。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把握理科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学习动机提升其内驱力,使其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理科生;语文学习;叛逆心理;策略
众所周知,理科学生对于语文课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很多语文教师对此抱怨不已。英国教育心理学家彼德和菲利普认为,教学要善于选择突破口。所以,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把握理科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学习动机提升其内驱力,使其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
1.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理科生的理性思维强,感性思维弱,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精心设计,巧妙创设情境,就会使课堂富有生气。学习边塞诗时,《黄沙百战穿金甲》课件伴随悠远舒缓的古曲《苏武牧羊》,教师恰到好处地朗诵呈现的时候,自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2.搭建平台,构建“三动课堂”
动脑是理科生的一大长项。提问是激发学生思考,保持学习积极性的方法之一。理科生做题时大多眼高手低,许多题目一看似乎就会,但一做又往往出错,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以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周全性。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分组轮流上台做题,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答题的情况,对于做得好的,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效,会从中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3.形式多样的阅读教学,促进习得
(1)促读。阅读习惯需要养成。教师要先挑选一些质量较高、可读性较强的读物,经常读给学生听,时间一长,学生就有了“听读”的需要,就会爱上阅读。教师只需利用学校阅览室和图书室馆藏书的优势,引导学生有方向性地主动阅读就行了,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买书,相互借阅。
(2)逼读。比如在学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之后,教师就可补充介绍作者的其他优秀作品,并将其精妙之处作一简单评价,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另外,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如写读书笔记。
(3)帮读。学生初涉阅读时往往会感到很迷茫。比如,到底该读什么?阅读的目的是什么?读不懂怎么办?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阅读热情和质量。一旦解决了学生的迷茫,他们自然就会愿意读,从而达到自觉阅读的高度。
4.精心设计作文教学,将学生的积极心理融进写作的每一个环节
(1)从理科生的接受心理出发,引进学生喜闻乐见的人物素材,利用理科生对英雄和成功人士的仰慕,将古代的像聂政、曹沫这样“舍生取义”的英雄或当代社会成功人士如“新东方”总裁俞敏洪,IT精英马云、李彦宏等介绍给学生,为学生打开一扇观照历史以及社会的窗户。这除了增加学生的素材积累外,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实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情感,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人格境界,为学生的个性塑造奠定了基础。
(2)从理科生的接受心理出发,整理社会热点话题。教师可借助书报、杂志、互联网,及时将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有序的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关注社会,并组织学生举办辩论会,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孔子说的“愤”“悱”状态,进而帮助其从深层挖掘材料的内涵,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剖析,引领他们进行深层思辨。
二、立足阵地,强制安排
1.教师要摆正心态,确立语文学科在学生课余时间的位置
毛泽东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就能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功夫从哪儿下?仅靠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是不够的,必须合理安排课外时间。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使学生确信自己有学好语文的潜能,而且只要下功夫,这种潜能就能开发出来,并转化为才智。对待理科生,教师每天都要布置作业。作业要精,要恰到好处,要强制理科生花时间在语文学习上。教师只要能坚持站好自己的岗,多多督促,多多检查,就一定会有丰硕的成果。
2.讲课要有的放矢,千万别信马由缰
理科生听课的目的性极强,如果教师讲的内容不能很好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们的注意力很快就会转移。所以,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提出“‘向45分钟要成绩,课内能完成的作业、练习不要留到课外,腾出课外时间复习其他课”的要求。这样既能充分利用时间,又可得到学生的支持。另外,教师要多讲解解题技巧,比如诗歌鉴赏可以分三要素——本词本句采取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怎样表达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让他们自己去判断、寻找。
3.有意识地广泛涉猎
与文科学生相比,理科生主要涉猎自然科学知识,不像文科学生那样广泛地接触政治、历史等人文学科,这就必然使理科学生脑子里除了“题目”之外,在听说读写方面受到限制。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多补充些文学史知识、名人名言等理科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其生活感悟力。只有这样,他们在作文方面才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3]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