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

2014-10-16卫仲军张保臣薛国强任登鹏朱家宝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4期
关键词:弹簧圈开颅栓塞

卫仲军 张保臣 薛国强 任登鹏 朱家宝

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山西 运城 044000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囊性扩张,患者通常在劳累或激动时突然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或部分意识障碍,严重的话会因动脉瘤破裂而造成脑出血,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弹簧圈栓塞手术的方法是利用股动脉穿刺,将纤维的微导管放在动脉瘤囊内或瘤颈部位,再通过微导管将柔软的钛合金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囊内并将其充满,使得动脉瘤囊内血流消失,进而消除再次破裂出血的风险。本研究对弹簧圈栓塞技术和开颅动脉瘤夹闭技术的治疗进行比较,现将其观察的临床疗效的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根据手术类型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例,女18例,男12例,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 (55.6±3.8)岁,采用弹簧圈栓塞技术手术治疗;对照组30例,女20例,男10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 (56.8±3.2)岁,采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技术手术治疗。这60例患者在入院前均诊断为颅内动脉瘤,60例患者在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将60例患者保守治疗,待病情稳定后进行手术治疗。实验组进行全身麻醉后,采用置管Seldinger技术在股动脉进行,在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行DSA选择性的放入6F/8F导管,要求出血部位明确。对于宽颈动脉瘤将enterprise支架专用微导管用0.014in微导丝引入载瘤动脉,当导管越过动脉瘤颈10~20mm时撤出导丝。将支架位置调节好。将另一微导管用同样的方法放入动脉瘤囊内。对血管进行造影,对疾病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进而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手术,首先把支架放入,接着填塞放入弹簧圈;对于窄颈动脉瘤则不放置支架,术后进行常规的治疗。对照组采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术后进行常规的处理。

1.3 疗效评定标准[2]显效:造影显示颅内脉瘤内没有造影剂的残留;有效:造影显示颅内脉瘤颈部有造影剂的残留;无效:造影显示颅内脉瘤囊内和颈部均有造影剂的残留。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 术后观察分析,实验组的总有效率 (96.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 (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疗效情况进行比较[例 (%)]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对比分析 手术后,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脑梗死,脑积水,认知功能障碍,动脉瘤出血等。实验组的患者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有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6.67%),对照组出现11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6.67%)。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患者,90%的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只有少数人,由于动脉瘤会影响到邻近的脑部结构进而产生特殊的临床表现。其发病仅次于高血压脑出血和脑血栓,居第三位,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数好发于40至60岁中老年女性。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为,动脉瘤发生后会进一步的发展,进而使动脉瘤扩大,导致动脉瘤慢慢扩大的重要因素是高血压[3]。动脉瘤的破裂实际上是瘤壁的渗血,这种情况下常常出血十分汹涌,危险极大,患者在短时间内陷入昏迷,因脑干受损而迅速死亡[4]。颅内动脉瘤的大小有很大的差别,一般在0.5~2cm。动脉瘤的破裂与其大小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认为较大的容易破裂,较小的不容易破裂。随着科技和医疗水平的发展,以及介入技术、材料的发展和影像学的成熟,介入血管内栓塞技术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球囊扩张过程中微导管导丝扎破血管,弹簧圈脱出与血栓形成等。有研究显示[5],采用弹簧圈栓塞技术可以拓展颅内动脉瘤的适应症,能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采用弹簧圈栓塞技术前的准备为:①因为微导管比较软,所以依赖导引导管的有效支撑,为了防止微导管在血管内过度的弯曲,应将导引导管插入颅底。②根据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角度和距离,将微导管头端塑成不同的形状。③在微导丝的配合下,将微导管经动脉瘤开口载入瘤腔,微导管头端保持在近瘤颈的1/3~1/2处,较小动脉瘤可放在动脉瘤颈部,这样阻力较小而有利于弹簧圈的缠绕。弹簧圈栓塞技术减少了血液对动脉瘤壁的冲击,大部分血流的方向改变了,降低了动脉瘤的破裂机会,使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增大了。观察结果表明,采用弹簧圈栓塞技术的总有效率 (96.66%)明显高于采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技术总有效率 (73.33%),且采用弹簧圈栓塞技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6.67%)明显低于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的 (3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对于治疗颅内动脉瘤采用弹簧圈栓塞技术更安全,更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1]刘科峰,王有刚,王健,等.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3):51-53.

[2]翟德忠,王建伟,王文学.电解可脱卸弹簧圈联合多种介入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J].山东医药,2012,52(41):79-80.

[3]曾少建,舒航,陈光忠,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大型动脉瘤[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3,12(2):167-170.

[4]文波,崔立山,宿鹏飞,等.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血管内栓塞治疗[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0,30(8):1043-1045.

[5]张全斌,孙继平,张翔,等.Micrus弹簧圈治疗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初步体会[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7):659-661.

猜你喜欢

弹簧圈开颅栓塞
动脉血管瘤栓塞弹簧圈机械解脱装置设计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的护理体会
大规格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探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大骨瓣开颅联合小脑幕切迹切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