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错例的价值研究及运用初探
2014-10-16田武彬范立军
田武彬+范立军
摘 要:“数学思考”是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四大课程目标之一,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亦即数学思维,指以数学知识方法为载体的思维活动过程。真实的课堂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答案,课堂中的错误往往是学生最朴实的想法,其中蕴含着对问题的思考,也不乏智慧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教师可以通过预设错误、利用错误、制造错误和经历来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关键词:研究错误;数学思考;策略探寻
课堂是出错的地方,学生的错误是难免的,又是合理的。新课程教学呼唤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而实实在在的探究必然伴随大量错误的生成。可是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满足于学生的一帆风顺,视学生的错误为洪水猛兽,想方设法以言堵之,结果堵住了学生的错,也堵住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尤为可惜的是,错例蕴含的教学价值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运用。如果能挖掘数学错例中的价值,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那岂不是有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这样既纠正了学生的错误,又落实了课程目标,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一、预设“错误”,使数学思考能“未雨绸缪”
教师需要炼就一双慧眼,在教材中,在课堂教学中估计学生易犯的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学价值,引领学生从错误中进行数学思考。
1.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预设错误
教师要深入读懂习题,把握习题,能根据习题挖掘出学生错误的原因和背后的难点,搞清知识结构的关系,弄明白教材内容反映在学生主体上会产生哪些可能,提前预设学生可能出现哪些错误,做到心中有数。
教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在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纸上,要剪出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最多能剪出这样的正方形多少个?”大部分学生面对这个问题会这样来解决:7×5=35(平方米),2×2=4(平方米),35÷4=8(个)……3(平方米)。答:最多能剪出这样的正方形8个。
从这题的错误来看,学生对计算结果应“进一”还是“去尾”的判断都是正确的,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效度还是比较高的。但面对着学生的这个普遍性的错误,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在做题前先通过动笔画一画来理解题意的话,能正确解答的学生就会增多。
2.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预设错误
在课堂上,教师要具备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只有切实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学生的发现和问题,才能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在错误中探索。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出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说说它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只要把右边的三角形剪下来,拼在左边的三角形下面,它就成了一个长方形,变成长方形之后,把它对折当中的那条线就是轴。它左右两边就相同了,它就叫轴对称图形。
师:挺有道理。你想发表不同意见?说说!
生:我觉得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它对折之后,两边的图形没有完全重合,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好了,不多说了,两种观点,怎么办?这样,教师先了解一下,好不好?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举手。(生举手。)
师:手放下。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举个手。
师:平分秋色,还有一个男同学举了两次手,摇摆不定,没事,现在既然是势均力敌,各方摆出自己的观点,这样,认为是的同学亮出你的观点,认为不是的再次亮出你的观点。好不好?你认为它不是,你的理由是什么?教师这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大一点的,以为教师发现你想拿是吧!就几个男同学想说,你想说就说吧!
生:因为我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对折后,它没有完全重合,所以我觉得它不是平行四边形。
师:听起来多有道理啊!反方,还有举手啊!你说,哦!你说过了,保留一点好不好!但是你怎么反驳她,她说给它一点不就好了吗?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只是面积相同,而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的意思是把它剪成长方形以后只是面积相等,但是图形的一些性质可能发生变化,是这样吗?可以保留你的意见,你继续说。
生:以为把那个角剪切后它不再是平行四边形而是长方形。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的发言中有闪光的地方,也有一些小问题。先说你的问题好吗?平行四边形割成长方形后是平行四边形吗?想想平行四边形是长方形吗?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但是你的发言当中可贵的一点是:你的意思是我们探讨的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而不是改装以后的其他图形的特性,是这意思吗?
师:如果我们就认为指定这个平行四边形,你怎么看,你还认为他是轴对称图形吗?说说你的想法就是了。
生:如果单讲这个平行四边形的话,不能裁剪了,就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其余同学,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的退让,让我们又进一步接近了真理,谢谢!没错!我发现正反两方其实都是非常好的观点,但是,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个平行四边形上的时候,请问,这个平行四边形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不是。
……
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思考发言更准确和精彩了,数学思考的严密性在这里体现无疑。试想:学生说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如果立即否定这是错误的,如果教师没有具备如何去读懂学生的意识,没有去倾听学生是如何思考方式的意识,学生就不会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了。
二、利用“错误”,使数学思考能“因势利导”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有时更是创新火花的闪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要创造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培养学习的兴趣,从错误中获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识。
1.利用错误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来源于学生学习过程的错误资源最贴近学生,学生对来自于自身的错误本身就存在很强的好奇心,这比教师硬塞给他们几个问题要有用得多。所以只要合理利用“错误资源”,就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
2.利用错误资源,培养创造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教师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好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使其能更好地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服务,这无疑将是一举两得的事。
这是一节“打电话”的数学实践课。学生兴致盎然地学完了新课知识后,教师让学生完成这样一道题目:打电话给129位同学最少需要多少分钟?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最少需要用8分钟,这时,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说:“教师,不对,应该是7.5分钟。”“不,是8分钟”,“7.5分钟”……就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教室里响起了争论声,成了一场“数学辩论会”。争了半分钟左右,学生才停了下来。既然有学生提了不同意见,何不将学生抛过来的球再抛给学生,让出现的问题转化成一种教学的资源,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呢?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请大家安静,想想,7分钟后可以通知多少位同学,还剩下多少位同学没有通知到,小组演示一下,看看有没有结果?”“有!”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那就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吧。”过了一分多钟,有学生叫了起来:“老师,确实是8分钟呀!”“是8分钟!”全班学生异口同声,都已经有了肯定的结论。“你们是怎么知道只要花8分钟呢?能跟大家说说吗?”教师让第一个说7.5分钟的同学回答。“老师,我们小组是将通过模拟打电话的方法得知的。”说完,他当场演示了一番。
教师在课堂中,应该灵活地处理学生随机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办法。
三、制造“错误”,使数学思考能“欲擒故纵”
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制造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深化认识、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有效办法。
1.制造错误,拓宽数学思考的深度
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教师有意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在一条公路上有相距1000米的两个村庄,小红和小明同时从两村出发。小明每分钟行100米,小红每分钟行80米,5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结果会有学生说这道题出得有问题,缺少行走方向这个条件,不能解。这时教师答道:“确实差这个条件,谢谢细心的同学及时发现并提出来。现在你将怎样设计两人的行走方向呢?请你们先设计两人的行走方向,再计算两人相距多少米,行吗?”“然后小组合作,比一比哪组设计的情况多。”
生1:同向左行,列式为1000-(100-80)×5
生2:相向而行,列式为1000-(100+80)×5
生3:同向右行,列式为1000+(100-80)×5
生4:背向而行,列式为1000+(100+80)×5
正是教师蹲下身来的真诚和精心制造的“错误”,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宽松的环境,营造了探究的思维空间,生成了课堂的精彩,延伸了教学内容,发展了学生“数学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2.制造错误,展现数学思考的趣味
这是一节“三角形的分类”,由学生按角把三角形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后,教师安排了“认三角形”的练习“猜一猜”: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另外两个角遮住。巧妙的是教师先让学生猜只露出一个直角、一个钝角的三角形。学生根据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或钝角,很快就猜对了这两个三角形。这时,教师又出示了个锐角,学生都说是锐角三角形。教师再问一次:“没有别的意见吗?”学生又齐答“没有!”教师叫起一名学生问其原因,他回答:“因为露出的是锐角,所以肯定是锐角三角形。”教师对他说:“好,那么就一起来把这个三角形叫出来!”教师点击鼠标,一个直角三角形跃入眼帘。几秒的惊讶与沉寂过后,学生明白了:每种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所以凭一个锐角是不能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故意制造错误,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也让学生自己能不断认识错误,纠正错误,完善概念的本质,体会数学思考的严密性,感受数学思考的趣味性。
正确,可能只是一种模仿;而错误,却绝对是一种经历。教师需要始终站在关注学生发展需求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去追寻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挖掘隐藏在教材中的数学思考,捕捉学生错误中所所蕴含的数学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娟娟.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秋爽.读懂学生,反思自我——三道期末考试题的剖析[J].教学月刊(小学数学),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