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校企合作的思考
2014-10-16王胜
王胜
摘 要:目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近年来,不少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本文对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分析;建议
职业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企业服务。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最简捷渠道,也是实现校企双赢的最佳选择。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持续受到关注,已成为职业院校改革和创新最具研究价值的热点问题。下面,笔者就校企合作有关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指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资源与环境,发挥各自优势,把课内教学和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当前,校企合作的方式很多,合作的程度也有很大不同,效果更是差别很大。笔者认为,在当前校企合作中还存在着许多较为普遍的问题。
1.学校求大求全,没有突出特色
许多学校求大求全,想建成职业院校的“航空母舰”,失去了自己应有的特色,企业在与学校合作的时候“有点迷茫”。与建设大型、特大型高等院校一样,近年来,许多职业院校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动辄几百亩、几千亩地征地,兴建几万、几十万平米的新校舍,新设几个、几十个新专业(工种)成为新时尚,似乎职业院校就应该包容天下所有工种,一所学校就能适应全社会发展,似乎只有校园大了,楼房多了,学校就发展了,而恰恰忽视了最重要的办学内涵的充实和提升,忽视了专业(工种)建设。“大而全”的结果,一是失去了自己学校的特色;二是漫天撒网,把宝贵的资金用在盲目的“大”上,什么事情都难以做好,教学质量上不去;三是企业在选择与学校合作的时候,难以确定学校的“强项”在哪里,因而“迷茫”,这样学校势必会在与企业的合作中陷于被动。
2.校企在学制上有一定分歧
以培养中级工(招收初中生)为例,现行职业教育(不管是技工学校还是职业高中)一般学制要求为3年,但企业认为学校设置理论学时太多,学了很多无用的东西,浪费时间。学校认为应该按国家要求设置课程,课程删减要严格控制在不超过1/3的范围内,更何况学校教育也要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制缩短了,只学专业课,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合作中大都还是学校服从了企业的要求。
3.校企合作的密切程度不一,有的合作协议形同虚设
学生在校学习专业与工作后专业存在不符现象。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和订单设置专业、招收学生,但由于企业发展实际、用工调整等因素,并不是所有毕业生都能按照所学专业就业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从而导致专业技能人才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不利于实现校企双赢的办学目的。
4.许多企业对技工学校技能等级考核存有异议
企业认为,培养一名合格的技工至少要经过3~5年的实践锻炼,而培养一名合格的技师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学生在校取得的技能等级不能被有的企业所认可,往往被“高职低聘”,并要求他们与中级生一样逐级考核晋升,岗位工资得不到有效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二、几点建议
1.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从政策上予以规范和保证
校企合作已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校企合作的内容、形式、要求、双方权利及义务,允许适当缩短学制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企业和学校都难以妥善解决的如特殊工种学生实习中的安全问题、实习学生的薪酬问题、签订劳动合同的时间等,需要从政策的层面予以界定,便于双方操作。
2.摒弃“大而全”,专注于“精而强”,突出特色,培育优势,专业上做强做大
与其盲目跟风搞大而全,不如扎扎实实把宝贵的资金用在内涵建设上。实际情况是,目前我们缺少的是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各类职业院校。学校办出了特色,办出了特色水平,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时候才会有的放矢,信心满满,避免企业在与学校合作以后却发觉“上当了”。企业有了信心,学校的合作就有了“依靠”,良性发展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3.在“实”字上下功夫,为校企合作提供强大而持续的生命力
“实”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校企双方都有切实合作的诚意,学校不只为招生考虑,更为企业实际需要考虑;企业也不只为自己的眼前效益考虑,也为自己的长远利益考虑,为职业院校的持续发展考虑,都有双赢的意识。二是校企双方都下实功夫,全心全意培养人才,全心全意发挥企业和学校的优势。校企双方尽最大努力互通有无、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设施和技术信息的支持,真正做到“零距离合作”,这样校企合作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4.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校企合作不可缺少的社会基础
一方面,政府对学校的适当投入和支持,营造了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特别是在专业建设方面的投入,充分显示了政府对打造精品专业的导向,增强了校企双方合作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建设强而精的专业,也确实需要政府在政策上、资金上上给予帮助;第三方面,企业如能得到政府在税收或上缴利润等方面的优惠,必将激发出更大的合作热情,进而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