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高校语言类志愿者的培养模式与发展策略研究

2014-10-16方婷杨千里张志刚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青奥会体育赛事

方婷+杨千里+张志刚

摘 要: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此过程中,语言志愿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各类体育赛事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语言志愿者的组织形式,这能够为2014年南京青奥会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育赛事;语言类志愿者;青奥会

一、前言

2014年,第二届青年奥运会将在南京举办。对于初次来到南京的运动员来说,文化与语言的差异更为此次比赛增添了几分困难。为了使运动员更好地了解南京,适应南京环境以及更快地进入比赛状态,语言志愿者应加强与运动员的沟通,缓解运动员的紧张压力,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展示南京特色。因此,加强语言志愿者的培训工作以及提高语言志愿者的专业水平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国内当前语言类志愿者培训的工作主要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几点问题:

1.语言志愿者缺乏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重视

随着体育赛事举办的增加,举办方越来越重视志愿者的数量与质量。同时,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积极投入到各项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活动中。然而,举办方所需的志愿者更多为迎宾接待、现场秩序维护等一般性志愿者,对语言类志愿者的招募数量相对较少,语言志愿者的招募详细与要求也并未广泛对外公布。比如:2013年8月南京亚青会的语言志愿者并没有广泛地从社会和学校中招募,其中很多志愿者都不了解此次志愿服务队伍还包括语言志愿者。

2.语言志愿者缺乏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长期以来,中国体育赛事志愿者培训模式以赛前培训与赛时培训为主,培训工作以赛时培训为核心,以培训师的培训和培训资料的编制为工作重点。同时,语言志愿者的培训主要以体育精神、体育馆场与体育赛事翻译为主。其志愿者语言培训有别于学校教学方式,前者更注重体育专业性,而后者注重知识的传播性。赛会培训负责人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委托有优势教育资源的单位参加培训工作。如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院校积极承担语言培训任务,发挥其语言优势。

3.语言志愿者缺乏长期的发展培训机制

中国志愿者的发展形势与组织形势还处于初步阶段。语言志愿者的培训还在摸索中进行。可以说,中国志愿者的发展模式还不完善。再者,由于缺乏对志愿者组织事业长期发展的支持,使得志愿者组织的领导较多考虑短期的服务效果,而不愿意考虑长期的服务计划,甚至通过大型服务活动营造声势,争取资源,这成为了许多志愿者组织惯常采用的方式。

本文旨在研究自2000年至2012年大型运动会语言志愿者培训,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整理与归纳,了解目前语言志愿者培训研究的实际境况及其存在的弊端,同时分析问题,提出以上问题的解决办法,为2014年南京青奥会志愿者队伍的完善提供建设性参考。

二、文献回顾

以各年限体育赛事志愿者的相关资料报道为依据,分析语言志愿者的培训模式与积极影响。此文献期刊来源于中国知网,主题是体育志愿者,然后按照发表年度搜索。

表1 相关文献分布一览表

1.内容分析

从研究结果来看,该类报道主要出现在高校体育学院学报期刊,如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等,以及社会性体育期刊,如体育科学和体育文化导读。就语言志愿者的组成来看,其主要由应变能力强、语言能力强的在校大学生组成,因而在对其报道方面,高校体育学院学报期刊数目占据了首位。

本文所研究期刊数目达8种。此数字反映了期刊涉及面比较狭窄以及其狭窄的覆盖范围。但是,各期刊对语言志愿者的报道多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涉及的内容较广。如《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发表的《析日本体育志愿者的培养体系及实施现状》,主要剖析了体育志愿者的培养方式和实施情况,介绍了日本当今采用多种渠道培养两类体育志愿者的体系,政府采用四种奖励体育志愿者的制度及规范化管理;2006年《析美国体育志愿者的培养》对美国体育志愿者的培养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其招募方式、组织培训、科学管理、社会保障、激励制度等问题,总结了美国体育志愿者培养的基本经验,概括了美国体育志愿者发展过程的特点,可为我国开展体育志愿者活动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依据;《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发表的《我国高校体育志愿者的产生及其发展》则对中国体育志愿者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进行概括与分析;《体育与科学》2011年发表的《我国大型赛事中现行志愿者培养模式的弊端及矫正》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现行“场校对接”这种志愿者培养模式及运作方式进行了阐述,浅析了“场校对接”培养模式及其优缺点,提出建立本土为主兼容国际化理念的多元型志愿者培养模式。

与期刊范围相比,期刊报道总体上深度不够。如《体育与科学》2011年发表的《我国大型赛事中现行志愿者培养模式的弊端及矫正》尽管对我国现行“场校对接”这种志愿者培养模式及运作方式进行了阐述,但对于“场校对接”培养模式及其优缺点只是简单地总结;《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发表的《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激励管理初探——以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为例》也只是笼统地提出应以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强调其社会公益性、个人价值实现,以满足志愿者荣誉感和价值体现,实行人性化管理,却未对具体问题提出详细的解决办法。

2.研究现状

(1)关于赛会志愿者研究论文数量的基本趋势

上图是2000年至2012年有关赛会志愿者研究论文数量的折线图。上图显示,2000年到2012年,研究数量共59篇,总体呈现折线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2008年研究数量达到顶峰。从2000年的论文数量几乎直线上升至2008年。这期间的32篇文章主要研究2008年北京奥运会。涉及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队伍模式建设、培训体系分析、总结启示等方面的研究报告逐年增多。

统计显示,2009年关于赛会志愿者的研究数量骤降至4篇。接下来三年的论文数量平稳增加,主要涉及的主题有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2012年南京青奥会,还有非针对性的赛会志愿者研究。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从2001年的成功申奥,我国对于大型赛事志愿者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于中国来说,参加研究各体育赛事既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也是一个走向国际、面向世界的转折点。

第二,综合国力的增强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性体育赛事得以在中国举办,这就衍生了志愿者这一不可或缺组成因素。

第三,2008年奥运会的结束,大规模的志愿者需求量减少,而接下来举办的亚运会、世博会、残奥会等都借鉴奥运会志愿者培训模式,使得该方向的研究数量减少许多。

(2)关于语言志愿者研究论文数量的基本趋势

上图为2000年至2012年关于语言类志愿者的相关研究。相比共59篇的体育赛会类志愿者研究的报道,专门研究语言类志愿者的数量相对较少。如图所示,2000年至2006年研究数量为0,从2007年至2012年共9篇。

①2000年至2006年分析

“从1990年开始,北京成功举办了亚运会、全运会、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等重大国际国内活动,2001年举办大学生世界运动会,2003年女足运动杯,可以看出2006年及之前,我国也举办了很多国际活动,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大多关于活动中志愿者的启示与反思,研究志愿者的整体状况、对培训体系及志愿者整体系统的建议和改进措施等。如《志愿者状况调查研究》研究了志愿者的服务动机,《2000年悉尼奥运会志愿者的启示》总结志愿者管理机制,《奥运志愿者历史回顾》《大型国际性运动会志愿者招募与培训经验研究》分析以往志愿者体系、培训、管理等实施中的经验等。

没有一篇专门研究论述语言类志愿者的文章,原因如下:

第一,语言类志愿者在志愿者总体人数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学者们没有专门细化,专业化地研究不同类别志愿者的不同任务分工以及培养模式。

第二,国家的国际地位不够高,没有获得如奥运会级别的国际活动机会,没有能够引起学者们学术上关于志愿者理论及实践的研究。

②2007年至2012年分析

其中主要分为以下4种类型:介绍语言志愿者理论的有1篇,关于赛事前后关于语言志愿者的思考及总结有6篇,介绍赛前实际培训的有1篇,介绍培训与教学相结合的有1篇。

从上图柱状分布图可得知:

第一,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大规模招募了志愿者。但是,这些志愿者大多为通用志愿者和某些专业志愿者(如残奥会志愿者、大冬会志愿者等),语言类志愿者数目相对较少。

第二,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理论性思考总结,而关于赛前实际培训的内容和方法却鲜有涉及,尤其是语言类志愿者培训研究。

三、对语言类志愿者培训模式的思考

1.专业性细化程度不高

当今的语言志愿者的培训模式与一般志愿者的培训模式并无本质上区别。两者在很多赛会上都遵循相同的培训模式。各高校期刊论文研究大多涉及志愿者的总体发展情况而非针对性的语言志愿者。研究的内容主要关于志愿者对体育赛事作出的贡献而非其培训发展形式。同时,志愿者大多来自各高校的各个专业。主办方在招募语言志愿者时并无明确的专业要求。若语言志愿者均来自高校的语言类专业,以其专业水平及能力,必定对体育赛事作出最大贡献。

2.培训与实际主办活动的脱节

研究发现,在形式上,语言志愿者的培训模式比较单一化;内容上,语言志愿者的培训更是简单化。无论是大型的体育赛事,还是地区性的地方赛事,语言志愿者的培训模式和内容都没有本质差别。语言志愿者的培训并没有与活动主题以及活动地区紧密结合。如大冬会志愿者的培训应加强其冬季类语言研究。

3.语言培训与高校教学的脱节

语言志愿者大多由在校大学生组成,平时在校期间,学校的授课内容鲜有涉及体育赛事。学校的各个社团及志愿团队更无体育赛事类,语言志愿者对于学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同时,语言志愿者的培训大多由体育赛事主办方负责,其培训模式与内容与学校授课内容大相径庭。若志愿者的培训模式能够与高校授课内容紧密结合,则志愿者的总体能力及适应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南京青奥会语言志愿者培训研究策略

1.加强语言类志愿者培训细化程度

南京青奥会全称为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其参赛对象为全球年龄15周岁至18周岁青年。其比赛项目目前共有28大项,分别在“奥体中心区”“人文风景区”以及“大学城场馆区”三大场馆区的15个不同竞赛场馆进行。

(1)语言志愿者应按语言分组,如英语、日语、德语、法语及西班牙。

(2)按照志愿者所服务的不同地区分组为三大部分。三大不同场馆周围的基础设施、娱乐设施以及交通环境,都需要不同的培训内容。如在人文风景区场馆的志愿者需要加强周边玄武湖公园、钟山风景区、崂山国家森林公园、金牛湖风景区等人文自然风景的各语言介绍培训。而在大学城场馆区的志愿者则应侧重于对江宁区体育中心周边的方山景区的介绍以及关于周边大学的词汇和表达等。

(3)根据服务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分组,如赛事语言志愿者,其中又分为各项目的模块,如游泳、篮球、田径等比赛常识和术语,强化专业词汇;对于青奥村语言志愿者,则要熟悉生活日常用语语言表达。

2.有效结合志愿者培训与学校教学内容

南京各高校在校生是本次南京青奥会志愿者的主要组织力量,其语言类志愿者主要来源于高校的外国语学院。在语言志愿者培训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各大高校的中外师生资源以及教学场所,这不仅能减少主办方培训所需经费,而且能够提供和培养出更符合赛事要求的高素质志愿者。

(1)学校要重视语言类志愿者的培养,并且在提高教师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志愿者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外教资源,模拟场景对话,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或问答,或一对多的外国文化背景以及中外差异的演讲和常识普及讲座。语言志愿者应消除自身的恐惧与障碍,多与学校的外教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增加外国语言文化知识。

(2)学校在平时教育中应注重语言类志愿者,通过一些有效可行的方法培养优秀的语言类志愿者。优秀的语言志愿者并不局限于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志愿者。学校还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志愿者的心理教育,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和优秀的服务技能是每一个志愿者必不可少的素质。

五、结语

随着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临近,加强语言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已成为南京市政府的重要任务。据统计,南京青奥会需要1.5万志愿者,而其中80%的志愿者来自于南京高校。各大高校作为语言类志愿者的重要输出源,应通过不断的探索与经验积累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的培养方案,为语言类志愿者的培养作出贡献,从而使中国能更好地在国际性活动中展现自己的面貌,发挥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华,高嵘,毛振明.大型国际性运动会志愿者招募与培训经验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11).

[2]徐柳.中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术研究,2008(5).

统计显示,2009年关于赛会志愿者的研究数量骤降至4篇。接下来三年的论文数量平稳增加,主要涉及的主题有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2012年南京青奥会,还有非针对性的赛会志愿者研究。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从2001年的成功申奥,我国对于大型赛事志愿者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于中国来说,参加研究各体育赛事既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也是一个走向国际、面向世界的转折点。

第二,综合国力的增强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性体育赛事得以在中国举办,这就衍生了志愿者这一不可或缺组成因素。

第三,2008年奥运会的结束,大规模的志愿者需求量减少,而接下来举办的亚运会、世博会、残奥会等都借鉴奥运会志愿者培训模式,使得该方向的研究数量减少许多。

(2)关于语言志愿者研究论文数量的基本趋势

上图为2000年至2012年关于语言类志愿者的相关研究。相比共59篇的体育赛会类志愿者研究的报道,专门研究语言类志愿者的数量相对较少。如图所示,2000年至2006年研究数量为0,从2007年至2012年共9篇。

①2000年至2006年分析

“从1990年开始,北京成功举办了亚运会、全运会、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等重大国际国内活动,2001年举办大学生世界运动会,2003年女足运动杯,可以看出2006年及之前,我国也举办了很多国际活动,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大多关于活动中志愿者的启示与反思,研究志愿者的整体状况、对培训体系及志愿者整体系统的建议和改进措施等。如《志愿者状况调查研究》研究了志愿者的服务动机,《2000年悉尼奥运会志愿者的启示》总结志愿者管理机制,《奥运志愿者历史回顾》《大型国际性运动会志愿者招募与培训经验研究》分析以往志愿者体系、培训、管理等实施中的经验等。

没有一篇专门研究论述语言类志愿者的文章,原因如下:

第一,语言类志愿者在志愿者总体人数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学者们没有专门细化,专业化地研究不同类别志愿者的不同任务分工以及培养模式。

第二,国家的国际地位不够高,没有获得如奥运会级别的国际活动机会,没有能够引起学者们学术上关于志愿者理论及实践的研究。

②2007年至2012年分析

其中主要分为以下4种类型:介绍语言志愿者理论的有1篇,关于赛事前后关于语言志愿者的思考及总结有6篇,介绍赛前实际培训的有1篇,介绍培训与教学相结合的有1篇。

从上图柱状分布图可得知:

第一,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大规模招募了志愿者。但是,这些志愿者大多为通用志愿者和某些专业志愿者(如残奥会志愿者、大冬会志愿者等),语言类志愿者数目相对较少。

第二,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理论性思考总结,而关于赛前实际培训的内容和方法却鲜有涉及,尤其是语言类志愿者培训研究。

三、对语言类志愿者培训模式的思考

1.专业性细化程度不高

当今的语言志愿者的培训模式与一般志愿者的培训模式并无本质上区别。两者在很多赛会上都遵循相同的培训模式。各高校期刊论文研究大多涉及志愿者的总体发展情况而非针对性的语言志愿者。研究的内容主要关于志愿者对体育赛事作出的贡献而非其培训发展形式。同时,志愿者大多来自各高校的各个专业。主办方在招募语言志愿者时并无明确的专业要求。若语言志愿者均来自高校的语言类专业,以其专业水平及能力,必定对体育赛事作出最大贡献。

2.培训与实际主办活动的脱节

研究发现,在形式上,语言志愿者的培训模式比较单一化;内容上,语言志愿者的培训更是简单化。无论是大型的体育赛事,还是地区性的地方赛事,语言志愿者的培训模式和内容都没有本质差别。语言志愿者的培训并没有与活动主题以及活动地区紧密结合。如大冬会志愿者的培训应加强其冬季类语言研究。

3.语言培训与高校教学的脱节

语言志愿者大多由在校大学生组成,平时在校期间,学校的授课内容鲜有涉及体育赛事。学校的各个社团及志愿团队更无体育赛事类,语言志愿者对于学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同时,语言志愿者的培训大多由体育赛事主办方负责,其培训模式与内容与学校授课内容大相径庭。若志愿者的培训模式能够与高校授课内容紧密结合,则志愿者的总体能力及适应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南京青奥会语言志愿者培训研究策略

1.加强语言类志愿者培训细化程度

南京青奥会全称为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其参赛对象为全球年龄15周岁至18周岁青年。其比赛项目目前共有28大项,分别在“奥体中心区”“人文风景区”以及“大学城场馆区”三大场馆区的15个不同竞赛场馆进行。

(1)语言志愿者应按语言分组,如英语、日语、德语、法语及西班牙。

(2)按照志愿者所服务的不同地区分组为三大部分。三大不同场馆周围的基础设施、娱乐设施以及交通环境,都需要不同的培训内容。如在人文风景区场馆的志愿者需要加强周边玄武湖公园、钟山风景区、崂山国家森林公园、金牛湖风景区等人文自然风景的各语言介绍培训。而在大学城场馆区的志愿者则应侧重于对江宁区体育中心周边的方山景区的介绍以及关于周边大学的词汇和表达等。

(3)根据服务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分组,如赛事语言志愿者,其中又分为各项目的模块,如游泳、篮球、田径等比赛常识和术语,强化专业词汇;对于青奥村语言志愿者,则要熟悉生活日常用语语言表达。

2.有效结合志愿者培训与学校教学内容

南京各高校在校生是本次南京青奥会志愿者的主要组织力量,其语言类志愿者主要来源于高校的外国语学院。在语言志愿者培训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各大高校的中外师生资源以及教学场所,这不仅能减少主办方培训所需经费,而且能够提供和培养出更符合赛事要求的高素质志愿者。

(1)学校要重视语言类志愿者的培养,并且在提高教师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志愿者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外教资源,模拟场景对话,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或问答,或一对多的外国文化背景以及中外差异的演讲和常识普及讲座。语言志愿者应消除自身的恐惧与障碍,多与学校的外教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增加外国语言文化知识。

(2)学校在平时教育中应注重语言类志愿者,通过一些有效可行的方法培养优秀的语言类志愿者。优秀的语言志愿者并不局限于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志愿者。学校还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志愿者的心理教育,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和优秀的服务技能是每一个志愿者必不可少的素质。

五、结语

随着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临近,加强语言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已成为南京市政府的重要任务。据统计,南京青奥会需要1.5万志愿者,而其中80%的志愿者来自于南京高校。各大高校作为语言类志愿者的重要输出源,应通过不断的探索与经验积累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的培养方案,为语言类志愿者的培养作出贡献,从而使中国能更好地在国际性活动中展现自己的面貌,发挥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华,高嵘,毛振明.大型国际性运动会志愿者招募与培训经验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11).

[2]徐柳.中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术研究,2008(5).

统计显示,2009年关于赛会志愿者的研究数量骤降至4篇。接下来三年的论文数量平稳增加,主要涉及的主题有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2012年南京青奥会,还有非针对性的赛会志愿者研究。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从2001年的成功申奥,我国对于大型赛事志愿者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于中国来说,参加研究各体育赛事既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也是一个走向国际、面向世界的转折点。

第二,综合国力的增强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性体育赛事得以在中国举办,这就衍生了志愿者这一不可或缺组成因素。

第三,2008年奥运会的结束,大规模的志愿者需求量减少,而接下来举办的亚运会、世博会、残奥会等都借鉴奥运会志愿者培训模式,使得该方向的研究数量减少许多。

(2)关于语言志愿者研究论文数量的基本趋势

上图为2000年至2012年关于语言类志愿者的相关研究。相比共59篇的体育赛会类志愿者研究的报道,专门研究语言类志愿者的数量相对较少。如图所示,2000年至2006年研究数量为0,从2007年至2012年共9篇。

①2000年至2006年分析

“从1990年开始,北京成功举办了亚运会、全运会、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等重大国际国内活动,2001年举办大学生世界运动会,2003年女足运动杯,可以看出2006年及之前,我国也举办了很多国际活动,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大多关于活动中志愿者的启示与反思,研究志愿者的整体状况、对培训体系及志愿者整体系统的建议和改进措施等。如《志愿者状况调查研究》研究了志愿者的服务动机,《2000年悉尼奥运会志愿者的启示》总结志愿者管理机制,《奥运志愿者历史回顾》《大型国际性运动会志愿者招募与培训经验研究》分析以往志愿者体系、培训、管理等实施中的经验等。

没有一篇专门研究论述语言类志愿者的文章,原因如下:

第一,语言类志愿者在志愿者总体人数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学者们没有专门细化,专业化地研究不同类别志愿者的不同任务分工以及培养模式。

第二,国家的国际地位不够高,没有获得如奥运会级别的国际活动机会,没有能够引起学者们学术上关于志愿者理论及实践的研究。

②2007年至2012年分析

其中主要分为以下4种类型:介绍语言志愿者理论的有1篇,关于赛事前后关于语言志愿者的思考及总结有6篇,介绍赛前实际培训的有1篇,介绍培训与教学相结合的有1篇。

从上图柱状分布图可得知:

第一,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大规模招募了志愿者。但是,这些志愿者大多为通用志愿者和某些专业志愿者(如残奥会志愿者、大冬会志愿者等),语言类志愿者数目相对较少。

第二,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理论性思考总结,而关于赛前实际培训的内容和方法却鲜有涉及,尤其是语言类志愿者培训研究。

三、对语言类志愿者培训模式的思考

1.专业性细化程度不高

当今的语言志愿者的培训模式与一般志愿者的培训模式并无本质上区别。两者在很多赛会上都遵循相同的培训模式。各高校期刊论文研究大多涉及志愿者的总体发展情况而非针对性的语言志愿者。研究的内容主要关于志愿者对体育赛事作出的贡献而非其培训发展形式。同时,志愿者大多来自各高校的各个专业。主办方在招募语言志愿者时并无明确的专业要求。若语言志愿者均来自高校的语言类专业,以其专业水平及能力,必定对体育赛事作出最大贡献。

2.培训与实际主办活动的脱节

研究发现,在形式上,语言志愿者的培训模式比较单一化;内容上,语言志愿者的培训更是简单化。无论是大型的体育赛事,还是地区性的地方赛事,语言志愿者的培训模式和内容都没有本质差别。语言志愿者的培训并没有与活动主题以及活动地区紧密结合。如大冬会志愿者的培训应加强其冬季类语言研究。

3.语言培训与高校教学的脱节

语言志愿者大多由在校大学生组成,平时在校期间,学校的授课内容鲜有涉及体育赛事。学校的各个社团及志愿团队更无体育赛事类,语言志愿者对于学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同时,语言志愿者的培训大多由体育赛事主办方负责,其培训模式与内容与学校授课内容大相径庭。若志愿者的培训模式能够与高校授课内容紧密结合,则志愿者的总体能力及适应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南京青奥会语言志愿者培训研究策略

1.加强语言类志愿者培训细化程度

南京青奥会全称为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其参赛对象为全球年龄15周岁至18周岁青年。其比赛项目目前共有28大项,分别在“奥体中心区”“人文风景区”以及“大学城场馆区”三大场馆区的15个不同竞赛场馆进行。

(1)语言志愿者应按语言分组,如英语、日语、德语、法语及西班牙。

(2)按照志愿者所服务的不同地区分组为三大部分。三大不同场馆周围的基础设施、娱乐设施以及交通环境,都需要不同的培训内容。如在人文风景区场馆的志愿者需要加强周边玄武湖公园、钟山风景区、崂山国家森林公园、金牛湖风景区等人文自然风景的各语言介绍培训。而在大学城场馆区的志愿者则应侧重于对江宁区体育中心周边的方山景区的介绍以及关于周边大学的词汇和表达等。

(3)根据服务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分组,如赛事语言志愿者,其中又分为各项目的模块,如游泳、篮球、田径等比赛常识和术语,强化专业词汇;对于青奥村语言志愿者,则要熟悉生活日常用语语言表达。

2.有效结合志愿者培训与学校教学内容

南京各高校在校生是本次南京青奥会志愿者的主要组织力量,其语言类志愿者主要来源于高校的外国语学院。在语言志愿者培训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各大高校的中外师生资源以及教学场所,这不仅能减少主办方培训所需经费,而且能够提供和培养出更符合赛事要求的高素质志愿者。

(1)学校要重视语言类志愿者的培养,并且在提高教师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志愿者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外教资源,模拟场景对话,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或问答,或一对多的外国文化背景以及中外差异的演讲和常识普及讲座。语言志愿者应消除自身的恐惧与障碍,多与学校的外教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增加外国语言文化知识。

(2)学校在平时教育中应注重语言类志愿者,通过一些有效可行的方法培养优秀的语言类志愿者。优秀的语言志愿者并不局限于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志愿者。学校还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志愿者的心理教育,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和优秀的服务技能是每一个志愿者必不可少的素质。

五、结语

随着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临近,加强语言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已成为南京市政府的重要任务。据统计,南京青奥会需要1.5万志愿者,而其中80%的志愿者来自于南京高校。各大高校作为语言类志愿者的重要输出源,应通过不断的探索与经验积累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的培养方案,为语言类志愿者的培养作出贡献,从而使中国能更好地在国际性活动中展现自己的面貌,发挥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华,高嵘,毛振明.大型国际性运动会志愿者招募与培训经验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11).

[2]徐柳.中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术研究,2008(5).

猜你喜欢

青奥会体育赛事
基于新媒体环境的陕西体育赛事传播策略分析
体育赛事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思路与策略
体育赛事项目管理对体育赛事形象及其管理的影响
成都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策略探究
大型体育赛事现场观众满意度研究
青奥会对中国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启示
青奥示范校“青奥主题教育”实施路径研
南京青奥会掠影
世界华人协会主席一行点赞青奥会
青奥会少吸PM2.5让人五味杂陈